在我国古代,国家选拔人才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科举考试。它源于隋止于清,在这一千三百余年间一共产生了大约700位状元,但是历经朝代更迭、战祸,这状元卷几乎无存,只有清朝留有几份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青州博物馆的明状元卷在大陆是唯一的一份。而这件文物在被捐赠后曾被盗又被追回,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一个天清气朗、日光烨烨的周末,带着一份崇敬来到了青州博物馆,来看一看这里的镇馆之宝-明万历二十六年的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
青州博物馆坐落于青州范公亭公园西侧,范公亭路的尽头处,门前的一对石狮子那是明衡王府的遗物。博物馆开门时间是上午9点,一大早参观者便排起了队伍,等待着入馆,好多都是趁着假期带孩子来参观的。按照防疫要求进馆是实行预约制,可以通过青州博物馆官网预约也可以现场预约,当然前提是还有剩余名额。进馆时刷身份证、测量体温。
进得馆来,环顾左右,整体设计为仿古建筑四合院形式,中间是天井,四周是各种展厅。
状元卷就在北厅一楼的青州历史展厅,门前一对铁鹤与博物馆门前的石狮一样是明代衡王府里的遗物。
明状元殿试卷就在一个大橱窗里,它是在1983年由赵氏后人捐献的。当然我们现在在展厅看到的是一件复制品,原件呢有说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了,有说存于库房严加看管,具体在哪咱也不知道,也不深究了。
众所周知,这殿试是我国封建时期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是皇帝对会试取录的贡生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按理说这状元卷属朝庭机要档案,携出宫来是要杀头、灭九族的,为何它能流传至民间,又如何流落民间的,至今还是个谜。有关学者推断,是由于当时试卷由礼部管理,而赵秉忠曾担任礼部尚书一职,便利用职务之便给拿了出来,并在返乡时带回了家乡,从而流传下来。
虽然不知道是怎么流传出来的,但是在这近四百年的时间里,赵氏家族把状元卷看得比生命都重要,世代守护、世代相传,直至1983年捐献出来。据传当时捐献出来后,因当时像这样的试卷几乎无存,博物馆人员也无法立即判断其真伪,便拿到故宫博物院请专家鉴别,通过对比故宫所藏档案中万历手迹、礼部印钤等,最终确认这是一份真实的考卷,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然而在1991年的8月,状元卷却在青州博物馆被盗了。据说偷盗者是青州博物馆里的一名叫“林春涛”的保安。某天深夜,林春涛悄悄关闭了警报器,手拿螺丝刀和消防钩潜入了一级文物库房,撬开了一个铁皮柜子,盗走了“状元卷”、“宜子孙玉璧”等重要文物。由于这些都是重要文物,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警方在接到报案后,迅速展开追踪,用了九天时间便将林春涛抓捕归案,尚未出手的状元卷也被成功追回。
追缴过程肯定没咱讲得这么轻松,不过好歹状元卷也是完璧归赵,咱还是认真看卷子吧。
这份殿试卷是明代青州府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的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为十九折册页,通高47.6厘米,每折宽14.1厘米,天头8.6厘米,地脚3.3厘米,中间行文高35.7厘米。三层宣纸装裱,封面、封底系全绫装裱。
这份殿试卷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作者及其上三代的简历,按规定为毛笔仿宋体书写,共四折。首折上方钤有篆书“礼部之印”四字方印,末折骑缝处亦钤此印二分之一。这一部分是被弥封的,封条上盖有“弥封关防”的长印。后一部分是正文,正文为十五折册页,每折六行,全文共2460字,关于对答的内容暂且不表,关键是看这字儿啊,那是一个漂亮,用工整小楷写成,无一涂改,一气呵成,朱笔断读,那真是气势磅礴。试卷首页右上角顶天头有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这可是万历皇帝的御笔。下钤楷书“弥封关防”四字长方印。正文后为九位阅卷官的职衔姓名,最后卷尾印有“印卷官礼部仪制清吏司署郎中事主事臣朱敬循”大字一行。
状元卷复制品在青州博物馆文创部有出售,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收藏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