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张爱玲在美凄凉离世,死后一周后才被发现,卫生间丢满纸巾

谈八卦沸羊羊 2025-04-14 13:53:49

1995年9月8号,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在洛杉矶西木区的一栋公寓楼里,大家熟知的民国女作家张爱玲,被人发现倒在了她租住的屋子里,已经没了气息。根据法医的检查,估摸着她大概六七天前就因为心脑血管疾病走了。

张爱玲离世那会儿,身边空无一人,结果过了一个礼拜,房东才发现。房东闺女赶紧给张爱玲的老朋友林式同打了电话。林式同一听这消息,整个人都懵了,立马赶到地方,在确认张爱玲已经走了的文件上签了名。

在张爱玲的所有熟人里头,林式同是唯一一个亲眼见过她离世后模样的人。

张爱玲在屋子里那张唯一的折叠床上躺着,身子下边垫着一块蓝灰色的毯子,身上什么也没盖,头朝着房间的门,面朝外,眼睛和嘴巴都紧紧闭着。她的头发剪得很短,手和脚都自然地伸直放着。看她最后的样子,很是平静,只是瘦得让人惊讶。

桌上放着叠好的稿纸和笔,她还写了份遗嘱放旁边:她的私人物件全给香港的宋淇夫妇,身后事一切从简,不办葬礼,直接火化,骨灰随便撒到哪个没人的野地里就行。

屋里的布置,透露出张爱玲晚年日子的“不易与凄凉”。她屋里空荡荡的,连个像样的桌子椅子都没有,电视也只能直接搁地上。厨房里堆满了废弃物,碗碟刀叉都脏兮兮的没人洗,洗手间也是乱糟糟的,找不着一条干净的毛巾,到处都是用过的纸巾扔得到处都是。

民国时期那位才情出众的女中豪杰,悄然离世。就像她自己文章中描绘的那些女性角色,她如轻烟般散去,不复存在。

1955年11月份,张爱玲告别了香港,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程。一到美国,她就靠着“难民”的身份,拿到了可以长久住下去的许可。她从7岁那年开始琢磨写小说,到了12岁,作品都已经公开发表了。二十多岁时,她已经是大名鼎鼎的天才作家。对于这次去美国,张爱玲心里充满了期待和自信。

刚到美国那会儿,张爱玲信心满满,心里琢磨着自己说不定能比林语堂在美国混得还要风生水起。她想着,在国内那一套成功的法子,到了美国应该也能让她靠写字闯出名堂,过上滋润的日子,就像林语堂那样。

可没过多久,严酷的事实就给张爱玲来了个当头棒喝,她最为自负的文笔,在美国竟然行不通。在那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里,美国人根本不买她的账。

张爱玲实在没办法,只好去找她的好朋友炎樱帮忙。炎樱挺给力,帮她安排了纽约一个慈善组织管的女宿舍住。那地方,说白了就像是个难民住的地方。张爱玲这种出身名门的人,住在那里,心里头那个不是滋味啊!

张爱玲笔下那些讲述老上海故事的作品,在国外读者那儿并不吃香,投出去的手稿全都被退了回来。除了会写文章,她也没啥别的赚钱本事,连养活自己都成了大问题。

1956年2月份,张爱玲因为没钱,只好从女子宿舍搬了出来。她给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写了封申请信,里面写道:“我现在手头紧,希望能去文艺营免费住段时间。”真的很难想象,像她这么骄傲的人,要不是实在没办法,哪会写出这么低声下气的话来。

生活真的很无情,一个人在异乡过得那么惨,真的快要把她逼到绝境了,感觉都要被压垮了。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外国,就算张爱玲再有傲骨,也敌不过一顿饱饭的诱惑。

那年3月份,张爱玲终于得到了文艺营那边的同意,她立马就动身去了位于纽英伦州的文艺营。原本,张爱玲是打算一心一意地在那里创作,把长篇小说《粉泪》给写完。可没想到的是,到了那里之后,她碰到了后来成为她丈夫的赖雅,这一下子就把她之前的所有安排都给搅乱了。

1944年的时候,24岁的张爱玲碰上了胡兰成,俩人很快认识、了解,并且谈起了恋爱,没过多久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段婚姻竟然短短两年就结束了。这事儿让张爱玲一直被人议论纷纷。大家原本以为,像张爱玲这样超脱世俗的人,肯定不会再去相信爱情了。

然而,36岁的她却意外地陷入了“痴情模式”,一见到比她大30岁的赖雅,就深深地迷恋上了他。听说,张爱玲急着想嫁人的原因,是希望能找个依靠的男人。但遗憾的是,她的第二段婚姻还是没能如意,选错了伴侣。

赖雅是个德国人后代,费城是他的老家,打小就聪明得很,特别有才华。还没到20岁,他就在写东西上显露出了惊人的天赋。他确实很有才,所以就开始了自己当作家,给各种地方写稿子的生活。在碰到张爱玲前,赖雅还有过一段婚姻,不过那段婚姻没走到头。

在赖雅眼里,爱情是唯一的话题,婚姻他从不提起。他享受一个人的自由日子,赚来的稿费,立马就花掉。钱花光了,他才动手写新作品。可说来也怪,65岁那年,他竟被一位东方女性深深吸引了。

认识五个多月后,到了8月14号那天,张爱玲和赖雅两人成了夫妻。那时候,张爱玲肚子里有了孩子,可赖雅却直接跟她说,他不想养这娃。张爱玲心里头特别想有个安稳的家,结束那种孤零零到处流浪的日子,所以,她最后决定去医院把孩子拿掉了。

张爱玲为了步入婚姻,放弃了成为母亲的唯一可能。但她绝对想不到,往后的日子会因为赖雅的原因,变得乱七八糟,烦恼不断。

赖雅最后决定和张爱玲步入婚姻殿堂,说白了,他就是想找个伴儿来照顾自己。他的身体早就亮起了红灯,之前摔断过腿不说,三年前还中风了。别看赖雅平时挺能逗乐,一副自由自在的样子,其实他被钱不够花和身体越来越差这两件事压得喘不过气。

结婚后的头俩月,张爱玲过了段挺开心的日子。有天早上,她猛地惊醒,一看老公竟躺在地上,动都动不了。她吓得脸色都变了,慌忙使劲把他拽到床上,接着就冲出家门去找大夫。一听大夫说“中风了”,她整个人都呆住了。

12月19号那天,赖雅又一次中风了,情况危急得差点就没挺过来。张爱玲吓得魂都没了,赶紧把他送到医院,这才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瞅瞅赖雅那没有一点血色的脸,她突然间意识到,这个男人其实挺脆弱的,他已经老了,身边也没个人照应,得靠自己来照顾他了。

张爱玲婚前憧憬的那种“岁月静好”,到头来却完全没能如愿。从1956年8月他们结为夫妻,一直到1967年赖雅离世,这漫长的11年里,赖雅身体一直不好,老是生病,赚钱能力也彻底没了。这样一来,这个所谓的“家”,就成了张爱玲肩上的一块大石头,压得她喘不过气。

生活压力让张爱玲不得不玩命地码字,她得靠稿费来维持自己和赖雅的生计,还得支付赖雅的医药费。于是,她把以前的作品《秧歌》改成了剧本,挣了一千多美元。不过,她费了好大劲写的《粉泪》和《北地胭脂》却都没能面世。

连续的退稿通知,加上老公身体日渐虚弱,让张爱玲备受煎熬,痛苦不堪。她最终病倒了,只能躺在床上,心里满是沉重和绝望。

张爱玲的作品在美国找不到销路,为了糊口,她接受了挚友宋淇的提议,开始给香港的电影公司编写剧本,以此获得一些微薄的报酬。那段时间,她写了好几部迎合大众口味的剧本,比如《情场较量》《初夏新娘》《孩子群》还有《情缘巧合》等等,这些都是她在那个阶段创作的作品。

张爱玲在电影公司的请求下,答应创作一部讲述张学良故事的剧本,起名叫《少帅风云》。1960年10月,她专程跑到台湾去找素材,但遗憾的是,没找到太多有用的东西,只把剧本的文字部分给搞定了。为了多挣点钱,她没办法,只好又回到香港去了。

张爱玲在香港待了整整五个月,那段时间,她满心都是难过和疲惫,啥也没收获到。她找了个小房子住着,打算写《红楼梦》的电影本子,想着写完好拿稿费。可没想到,剧本改来改去总也不满意,到头来,一分钱也没挣到。

在香港那段日子,她手头紧巴巴的,连买双拖鞋都得熬到节日促销。老公赖雅知道她在香港过得不好,老写信让她回去,张爱玲心里头那个失落啊,最后就飞回了美国。这次香港之行,对她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大败仗,一次让人心寒的旅程。

回到美国,张爱玲的日子也不太好过。老公赖雅年纪大身体弱,有次在图书馆不小心摔倒,之后就没法起床了。赖雅在床上躺了两年,这期间张爱玲在迈阿密大学当驻校作家,她得工作赚钱,还得同时照顾赖雅。

1967年春天,4月份那会儿,张爱玲和赖雅告别了迈阿密大学。过了大概六个月,赖雅老爷子,那时候已经76岁了,身体彻底垮了,就这样离世了。没有办葬礼,也没有说再见,他就悄悄地离开了张爱玲的世界,而她呢,心里头反倒是觉得轻松了些。

张爱玲后来的书里头,压根没提到过她生命中那俩男人。可能她心里头觉得,就好像他们压根没来过一样,她更愿意就这么忘掉。

赖雅走了之后,47岁的张爱玲,感情路上那最后一丝温暖也消失了,剩下的日子孤单又迷茫,可能最让她有安全感的就是钱了。“钞票钞票钞票……”谁能料到,那个民国时候才华横溢的张爱玲,居然也会落到这般看重钱财的地步。

张爱玲摆脱了赖雅的负担后,手头渐渐宽裕起来。她先是被纽约的一所女子学院请去当驻校作家,开始动手翻译《海上花列传》。后来,又因为得到了陈世骧的青睐,进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中国研究中心”,专心研究《红楼梦》。

她对这两件事都非常感兴趣。但因为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不太擅长,张爱玲和同事们总是合不来。她曾坦言:“我不太会跟人打交道,就算不怎么打交道,麻烦事也已经一大堆。不但没人帮我引荐教授,就算有人问起,也会帮我回绝,说我很忙。”

她那种不合群又不太懂人情世故的个性,让不少同事都对她有意见。由于和同事间关系处得不好,张爱玲在合同期满两年后就被公司辞退了。本来她就比较高冷,不擅长和人交往,从那以后,张爱玲就过上了独来独往、几乎不和人接触的日子。

1972年,张爱玲去了洛杉矶,并且一直待到1995年她离世,这中间23年,她都是孤单一人,到处漂泊,没有一个固定的住处。

刚到洛杉矶的前三年,张爱玲一直没个稳定收入,她还是指望靠写作过日子。到了1974年6月,她在给朋友夏志清写信时提到:“投稿就是为了能有点实际的收入。”好在有些以前写的作品被发表了,这才赚点稿费,勉强够交房租和日常开销。

香港大学找到了张爱玲,请她撰写一篇探讨丁玲小说的研究报告。夏志清对此感到挺不平:“像爱玲这么有才华的人,竟然要她去花时间钻研丁玲的作品,这事儿怎么想都不合理。”张爱玲在给他的回信中坦言,写这篇东西纯粹就是“图个稿费”。

张爱玲年轻时就声名鹊起,确实有骄傲的底气。但到了晚年,她却向生活和世界低了头。生活的重担让她不得不放下那份清高和孤傲,早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

从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也就三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张爱玲在洛杉矶经历了超过180次的搬家。她不是在忙着收拾东西换地方,就是在准备收拾东西换地方的路上。你猜怎么着?她这么频繁地搬家,原因居然是为了避开那些让人头疼的跳蚤。现实生活的窘迫已经够让她烦心了,没想到还得因为跳蚤不停地搬家。

宋淇这位老朋友,他跟我聊起了张爱玲晚年的那些日子。他说,张爱玲那时候的生活,挺平静的,没有太多波澜。她每天都在家里待着,写写东西,看看书,偶尔也会跟亲朋好友聊聊天。虽然外面的世界变化很大,但她好像并不太在意,就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宋淇还提到,张爱玲晚年的时候,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但她还是很坚持,每天都要写点东西。她说,这是她跟这个世界交流的方式,也是她活着的意义。她的家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和手稿,这些都是她一生的心血。她每天都会花很多时间在这些书籍上,有时候是读,有时候是写,好像永远都看不完,写不完。虽然晚年的生活有些寂寞,但张爱玲似乎很享受这种宁静。她觉得自己终于有时间去思考和沉淀了,不用再为生活奔波,也不用再为别人的眼光而活。这就是宋淇跟我描述的张爱玲晚年的生活,简单,平静,但又充满了坚持和热爱。

从去年搬家开始,她就倒霉地碰上了跳蚤问题。为了手头能宽裕点,她买了个二手冰箱,结果跳蚤就在那冰箱底下安了家,害得她都快崩溃了。没办法,她只好把头发都剃了,天天洗头,后来还得穿上塑胶衣服,一脱下来就扔掉,真是狼狈得不行,连吃饭喝水都没心思了……

让她心烦意乱的是一种来自北美的跳蚤。张爱玲出门总是带着简单的行李,只要在新家碰到跳蚤,立马走人。她在信里跟朋友说:“每个月得花两百美元买杀虫药”,“每个橱柜格子都得放一罐”。

民国时期的传奇女作家张爱玲,到了晚年,她最操心的事儿既不是提笔写作,也不是学术钻研,更不是四处游玩,而是跟跳蚤斗智斗勇,过得相当不容易,这其中的苦楚,怕是没人能真正体会。

张爱玲17岁那年就讲过:“人生啊,就像件漂亮的长袍,可上面全是虱子。”一个青春少女能说出这种话,明显是对人生挺失望的。没想到这话还真应验了,她一辈子都在努力想把那件“漂亮长袍”上的“虱子”给去掉。

朋友林式同告诉我,张爱玲以前确实得过一种皮肤病,是被跳蚤咬的。但慢慢地,这病就变成了她心里头的幻觉。还有另一个朋友水晶,他甚至觉得张爱玲精神上出了问题,还猜测她这种“怕跳蚤”的毛病,其实是心里有鬼。

张爱玲晚年不光怕虫子,还一直躲着“人”。她不怎么跟人打交道,心情总是不好,一个人关起门来过日子,冷冷清清的。就好像她是上个世纪的旧东西,被扔在时代的旮旯里,也不管它积了多少灰。

张爱玲晚年选择了独自生活,躲在幽静之处,这一躲就是二十多年。在这期间,她一直被各种病痛缠身。时间来到1995年9月的中秋节,人们发现张爱玲在家中悄然离世。她走的时候,刚好75岁。这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最后竟以这样的方式离开,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9月19号一大早,林式同把张爱玲的遗体送到了惠捷尔墓园进行火化。张爱玲一生没有孩子,火化那会儿,也没有亲属在身边。按照她生前的愿望,骨灰后来被撒进了太平洋里。

张爱玲离世后,没想到她的书因为这事儿,突然火了起来。从80年代开始,“追捧张爱玲”的风潮迅速在华语世界蔓延开来。虽然她已经不在了,但读者心里,她一直都活着。

她在《金锁记》这本书里写:“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就不见了,那时候的人也都不在了,可三十年前的那些事儿还没结束呢……”在张爱玲这75年的日子里,一会儿热闹一会儿冷清,一会儿风光无限一会儿凄凉透顶,还有那些高兴到顶点和伤心到极点的时刻,就像是个不断重复的圈子。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