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毛主席忌辰,李敏没有前往毛主席纪念堂:爸爸是不会怪我的

谈八卦沸羊羊 2025-04-14 11:49:36

【前言】

1986年9月9号那天,中国新闻社报道了一件事情。简单来说,这天是毛主席去世十周年的日子,为了纪念他,毛主席纪念堂特地多开了三个小时。毛主席的孩子们,毛岸青带着老婆邵华,还有李讷和她老公王景清,以及孔令华,一块儿去瞻仰了老父亲的遗像。

有心的读者留意到,毛主席的大女儿李敏缺席了缅怀父亲的那个重要时刻。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李敏每次去毛主席纪念堂,是她穿得最好的时候】

毛主席在世时,经常叮嘱孩子们要保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他担心孩子们要是总在自己身边,将来会没法过上普通老百姓的日子。

李敏跟毛主席说她想从中南海搬出去,毛主席心里头虽然有点舍不得,但最后还是点头答应了。后来,李敏找了份工作,开始领工资了,她就不再要父亲给的津贴了。毛主席知道了这事儿,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闺女现在跟普通干部一样,靠自己挣的钱过日子,一点娇气劲儿都没有。

毛主席的节俭精神对李敏影响特别大,她节省起来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到了冬天,大白菜成了李敏餐桌上的常客,一顿、两顿、三顿吃不完,她绝不会轻易倒掉。她会反复加热,直到吃完为止。那时候,她的女儿孔东梅正处在长个子的时候,特别需要补充营养。所以每次去买菜,李敏都得在菜摊前转好几圈,专门挑那些价钱实惠的买。

李敏回想起来,刚回到国内那段时间,对中国菜真是吃不适应。两年时间过去了,这口味还是没能转过来。到了1949年,李敏到了毛主席身旁工作,主席家的厨师留意到李敏偏爱西餐,而且厨房里正好备有面包、黄油、牛奶这些洋玩意儿,这样一来,李敏总算是又吃上了心心念念的那些味道。

当毛主席得知这事儿后,他先狠狠地批评了厨师一顿。接着,他立马召集家里人开了个会,商量着定了每天吃饭的标准。最后,毛主席耐心地跟李敏讲,说她身为中国人,胃也得是中国胃。打那以后,李敏就再也没碰过那些洋玩意儿,彻底跟西餐说了拜拜。

李敏吃东西不挑,穿衣服也随意。不管在家还是出门,她总是那一身布军装。孔东梅不穿的那些运动装,换下来的,李敏就挑些来穿。有一次,大冬天的时候,有个鞍山的亲戚来探望李敏,看到李敏身上穿的竟然不是纯毛的毛衣,而是腈纶的衣服,一脸惊讶。李敏赶紧跟亲戚说:“我也有好衣服,就是平时不舍得穿,留着出门的时候再穿。”

李敏性格很内敛,不太喜欢往外跑。不过,每当到了毛主席的生日和忌日,她必定会去毛主席纪念堂,亲自看看父亲的遗像,以此来寄托哀思。这时候,李敏会特地挑件好衣裳穿上,这也是她一年到头打扮得最讲究的日子。

李敏生活挺节俭,这或许跟她以前经历过的一些“拮据”日子有关。这时候有人可能会纳闷,毛主席的女儿咋还可能过苦日子呢?

李敏和孔令华两口子,都是拿死工资的,而且家里还有两个娃在上学,开销真的不小。时间一晃到了1977年,李敏那边工作没了,家里就全靠孔令华一个人撑着。虽说孔令华在部队里算是个小领导,但每个月到手的工资也就那么多。

李敏之前曾感慨地讲:“那会儿,去看望妈妈的路费,对我来说真的挺吃力的。”

以前,李敏把自家小孩托付给了贺子珍,每个月就意思意思地寄点儿钱过去。说真的,小孩几乎都是贺子珍在带,这样一来,李敏和她老公孔令华的经济担子就轻多了。可没多久,贺子珍身体不行住进了医院,虽然医药费国家给报了,但她自己日常的开销还是涨了不少。

是不是觉得毛主席没给李敏留下啥遗产呢?其实,毛主席在世时,他不仅有工资拿,还有相当可观的稿费收入。早在五十年代,他的稿费就累积到了一百万之多。这些稿费啊,都是由中央的一个专门机构——特别会计室来管理的,它隶属于中央办公厅。

毛主席离世后,有好几年,几乎没人聊起过他的遗产问题。时间一晃,到了1981年,中央办公厅那边派人去找了李敏,问问她日子过得咋样,有啥需要帮忙的。这时候,李敏才开口说,自己手头一直挺紧的,多亏了妈妈贺子珍帮忙拉扯孩子,这才勉强把日子过下去了。

李敏跟中办的同事聊起心事儿:“我其实没啥大愿望,要是能行,我就想拿回我爸原本打算给我的那份东西。”这事还得从1975年讲起,那时候毛主席给了李讷8000块钱。那时候李讷刚离婚,一个人带着孩子过日子,挺不容易的。毛主席心疼闺女,就批了8000块钱给她。同时呢,毛岸青也收到了同样的8000块钱。

1981年的时候,李敏从中央办公厅那儿得到了八千块钱现金,外加一个彩色电视机,还有一个电冰箱。

李敏拿到钱后,一直没动,也没跟家里人提过半句。她心里盘算着,妈妈这病老是时好时坏,老得住医院,老是麻烦国家也不好。将来要是妈妈突然需要用大钱,她就能把这钱拿出来应急。

后来,贺子珍走了之后,那笔钱始终没派上用场。李敏就干脆把钱给封好了,当作是对老爸的一个念想,一直留在自个儿身边。

从1977年到1996年这段时间,李敏主要就是呆在家里,没咋出门工作。要知道,她可是毛主席的女儿,所以那会儿到她家拜访的人还真不少。可能有人会琢磨,就凭她这身份,想找点钱花应该挺容易的吧?

有次,李敏的朋友找上门来,说想让李敏在他们公司挂个虚职。因为是熟人,李敏就没怎么推辞,答应了。后来,这朋友的公司规模不断扩大,赚的钱也越来越多。有一天,他为了感谢李敏之前的帮忙,直接送了一辆全新的自行车给李敏。

这时,李敏恍然大悟,原来那朋友是冲着好处来的。她想退回礼物,可朋友早没影了。之后,李敏试着把礼物还回去,但没能成功。于是,李敏干脆用铁锁把自行车锁上了。她打小受老爸熏陶,知道不劳而获是不对的。因此,这辆自行车绝对不能要。

李敏那辆自行车,老是在外头风吹日晒雨淋的,因为她总是锁在外面不管。时间一长,新车也慢慢开始生锈了。但李敏呢,看起来一点也不心疼。有了这次教训,李敏学聪明了。之后再碰到类似这种挂个名不管事的情况,她就变得特别小心谨慎。

李敏从来就没打算靠着老爸的名气来捞钱。她始终坚持的就是,大力传播毛泽东思想,干啥事儿都不让老爸脸上无光。从这里头就能看出来,李敏对她老爸那是相当的尊敬。

【李敏未出席毛主席纪念堂,与她的身体状况有关】

1986年9月9日,是毛主席去世满十年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中国新闻社发布了一条报道,让不少人纳闷,为啥李敏没去毛主席纪念堂呢?

说起来,李敏其实是生病了。她的心脏不太好,稍微多走几步就心跳得厉害,感觉心慌慌的。再加上那段时间,她又不小心感冒了,淋巴结也跟着肿大,每天都需要打针吃药,根本就离不开那张病床。

那天,有几个媒体的朋友找上门来,想到李敏这儿聊聊。李敏坐在妈妈照片前的藤椅上,声音有点没力气地说:

我生病了,腿脚使不上劲,就没去祭拜爸爸。我琢磨着,爸爸肯定能理解我。要是他知道我病得那么严重,铁定不会让我出门的。我心里一直记着他,还有我的妈妈,从未忘记。

没错,李敏打小身体就不好,毛主席心疼她还来不及,哪会去责怪她呀?李敏刚出生那会儿,身子弱得很,邓颖超来看她,还温柔地叫她“小宝贝,小宝贝”。毛主席一听,干脆就给她取名叫“娇娇”了。

李敏还只是个几个月大的小娃娃时,贺子珍因为和毛主席闹了别扭,一气之下去了苏联。到了苏联那边,贺子珍生的小儿子不幸染上了肺炎,最后没能救回来。这事儿让贺子珍伤心欲绝,为了让她心里好受点,毛主席就把才4岁的娇娇送到了苏联,陪在贺子珍身边。

李敏和妈妈刚见面没多久,德国就对苏联动手了,莫斯科被炸得稀里哗啦。没办法,贺子珍只好带着李敏,还有毛岸英和毛岸青,跑到了伊万诺夫市避难。在伊万诺夫,冬天冷得要命,一年里头有大半年都在下雪结冰。李敏和贺子珍就在这样的环境里,过着苦哈哈的战时日子。

那时候,前线急需支援,贺子珍的补贴就没了,她只得靠干活来挣一家人的饭吃。虽说日子紧巴巴的,衣服破,粮食少,可家里人心里那股子希望劲儿,愣是一点儿没少。可巧不巧,李敏又生了大病,这一下子,本就不宽裕的家更是难上加难了。

在伊万诺夫这座城市,一到冬天,温度常常掉到零下三四十度。这儿要是说有人冻掉了鼻子或耳朵,那可不是开玩笑,真就这么发生过。倒霉的是,李敏偏偏就在冬天那会儿病倒了。

李敏最开始是被认为只是感冒了,但后来医生又说可能是肺炎,还加上脑炎。看着李敏的情况越来越糟,贺子珍心里头那个急啊。可是医院有规矩,治疗期间家属不能进去看。

之后,贺子珍终于被允许去见女儿了。但医生却直接告诉她,孩子已经没法救了,而且此刻不在病房,已经被送到了太平间。贺子珍一听,像疯了一样冲向太平间,抱起李敏就往家跑。她把自己那些值钱的衣物都卖了,换成了白糖和牛奶,然后用小勺子一点点地给李敏喂到嘴里。

李敏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那次之后,她的身体就一直不太好。在苏联待的那几年,她原本就没什么力气的身子,又狠狠地遭了一回罪。

李敏回到国内后,身体状态一点点好转起来。接着,她上学、成家、有了孩子,这一切都挺顺畅的。毛主席的秘书曾提起,李敏在中南海的那段时光,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期。

没错,离开中南海后,在那个特别的日子里,李敏小心翼翼地生活着。后来,她父亲离世,加上自己失业,老公的工作也遇到了麻烦,这一连串的打击让李敏的病情又恶化了。

李敏体弱多病,孔令华在38军心里总是牵挂。后来呢,38军的头头看这一家子挺不容易,就帮着跟北京卫戍区打了申请,想让孔令华调过去。那时候,北京军区的司令员是秦基伟,他瞅了瞅报告,点头答应了。

这样一来,孔令华和李敏夫妻俩距离拉近了,孔令华也方便照顾起李敏来了。

然而,幸福时光匆匆流逝,孔令华决定转业投身商界,在深圳创立了自己的企业。由于要全身心打理公司事务,孔令华不得不长时间逗留在深圳。那段时间,孔从洲夫妇主要由他们的女儿孔淑静来照料,毕竟孔令华的工作实在繁忙,抽不开身。

那时候,孔令华只能抽空赶紧回北京一趟,赶紧给李敏填满冰箱,再好好照顾她几天。他自己开了家公司,一方面是为了家里的日常开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赚钱来搞宣扬毛泽东思想的活动。

李敏现在感觉好多了,能跟孔令华一块参加活动了。只要她身体还撑得住,他俩要么自己去,要么就带上孩子们,一块儿去毛主席纪念堂转转。不过到了1986年9月9日那天,李敏身体实在太差,根本出不了门。

【贺子珍的去世对李敏打击很大,患病的她选择在家祭拜父亲】

1984年4月15号那天,病榻上的李敏忽然接到了一个来自中央办公厅的电话。电话里头说,贺子珍情况不妙,让李敏他们一家子赶紧动身去上海。

李敏挣扎着站起身,匆匆忙忙地把东西打包好,和家人连忙动身。一到上海,李敏心里本来就容易发慌,这一听说妈妈病情严重,心脏就扑通扑通跳得更猛了。

见面仅仅四天之后,贺子珍就离开了人世。家人们纷纷赶到她的床边,含着泪水和她的身体做最后的道别。有参与其中的同志后来讲述:“李敏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贺子珍去世后,怎么安排她的后事,骨灰要放在哪里?这些问题被上海市委提交给了邓小平来决定。邓小平最后定下了方案:“贺子珍的骨灰就安放在一号室吧。”

这个房间位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内,专门用来安置我们中央领导同志的骨灰。

4月25号那天,上海市龙华革命公墓的大厅里举办了贺子珍的遗体告别会,到场的好多都是中央的大领导,他们都送了花圈表示哀悼。到了下午,贺子珍的遗体进行了火化。火化完后,中央专门安排了飞机,把她的骨灰从上海带回了北京。

在放骨灰那会儿,整个过程都挺简单的。李敏自己捧着骨灰盒,轻轻放到院子里的桌子上,大家伙儿围一圈,弯下腰行礼,表示敬意。之后,李敏就慢慢把骨灰盒放进了屋子里。

贺子珍病重到离世,再到遗体告别和骨灰安置,整个过程里,李敏心里头一直难受得很。她眼泪不停地流,硬是用着一股子毅力,拖着病怏怏的身子,把妈妈的后事一件一件给办妥了。办完这些事后,李敏的身体就更差了,病情也加重了。

李敏以前心脏就不太好,老觉得胸口憋得慌。后来,她又发现自己的淋巴结肿了起来,胳膊也开始疼,连抬都抬不起来。她本来神经就比较脆弱,晚上睡不好,吃饭也没胃口,这样一来,原本还算丰满的身材,慢慢就变得消瘦了。

两年后,因为身体的原因,她没能去毛主席纪念堂亲眼看看毛主席的遗容。这确实让她觉得有点可惜,不过李敏很快就放下了。她决定在家里祭拜爸爸,这样也能表达她对爸爸的想念。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