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0年春天,已经61岁的王敏清正式从保健局局长的岗位上退休了。聊起自己以前的经历,他很有感触地讲:“从25岁那年起,我就一直在给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们做医疗保健。如今退下来了,是时候去为普通老百姓做点事了!”
【王敏清的父亲王世英,不希望儿子给江青当保健医生】
上世纪30年代初期,王世英在上海秘密工作时,为了行动方便和安全起见,他和同为地下党员的李果毅假装成了一对夫妻。日子一长,这两位有着共同理想和信念、共同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伙伴,慢慢地在彼此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苗。
后来,他们俩就真的走到了一起,成了伴侣。
王敏清后来提及,每次看《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电影,他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父母的身影,还有自己小时候的日子。
王世英在小孩四五岁那年,为了安全送出情报,有时会带上老婆孩子一起出门。他会把关键的情报信息悄悄放在王敏清身上,这样就能够避开那些在街上四处窥探的特务,顺利传递消息。
在上海,只要有人被抓或是发现有特务盯梢,王世英就得赶紧带上老婆孩子换个地方住。到了新家,他们全家人都会换个新名字。这事儿弄得王敏清心里头直嘀咕,好像每次搬家都得跟着换名儿似的。
9岁那一年,王敏清和老爸老妈一块儿去了延安。一路上,老妈告诉他:“咱们要回延安啦,回那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你以后也不用再换名字了。”
到了延安,王世英得知一个消息,说毛主席要跟以前叫蓝苹、现在是江青的那位上海电影演员结婚。因为王世英在上海待过很长时间,对蓝苹的事情知道一些。他这个人性格直率,就写了一封信,劝毛主席别跟江青结婚。
后来,王世英心里头有个疙瘩,就是不想让儿子去给江青做保健医生,这算是一个重要原因。不过,这事儿得往后稍稍说。
王敏清回忆起在延安的学习时光,心里头那个印象深刻啊,真是没法说。他当时在延安保育小学,结交了不少小伙伴,他们都是烈士的娃,不过得说清楚,这里头有“真烈士”的娃,也有像他这样的“假烈士”的娃。啥叫“假烈士”呢?就是他这种,爸妈都还活着,但一个在战场上打仗,一个在白区搞斗争,反正就是都没在身边陪着。
王敏清小学毕业后,接着去上了延安自然科学院和延安中学。到了17岁的年纪,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1947年春天,胡宗南攻打延安那会儿,王敏清跟着队伍挪了窝。走到潞城的时候,巧遇白求恩医科大学在招生,那时候这学校的头儿是钱信忠。
那会儿,王敏清的妈妈生了场大病。王敏清心里清楚,妈妈的病根子是因为以前跟着地下党东奔西跑、吃了太多苦头落下的。于是,他打定主意要去学医,想给革命事业出把力,尽自己的一份心意!
王世英对儿子一直都很力挺,王敏清后来提起这事儿时说:“我走的这条路,还有我那些不一般的经历,都离不开家里头的支持,尤其是我爸。”
进了军医科学院,王敏清被分到了第六小队。可没过几天,学校就告诉他可以升一级,直接开始学专业课程了。
一年后,王敏清被安排到了华北军区第一野战医院工作,跟着部队一起经历了临汾和太原的战斗。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王敏清天天围着伤员转,他的医术因此突飞猛进。
北平一解放,王敏清就成了军管会的一员。他接手的活儿,是管原国民党陆军总医院那边。那时候,王敏清才二十岁出头,是整个军队里最嫩的内科大夫。按这势头,王敏清升官那是指日可待的事儿。
不过,王敏清心里清楚,自己在医学院正经八百的学习也就一年多,底子打得不够牢。所以,他打定主意,得把落下的系统课程给补回来。
1950年的时候,王敏清踏进了山西医学院的大门,开始了他的学业生涯。四年时光匆匆而过,他毕业后就被安排到了北京医院,那里专门负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
过了一阵子,保健局的二把手黄树则把王敏清叫去聊天,他开口说道:
上头打算让你去中南海的保健组干活,这可是个既荣耀又关键的差事。现在想问问你自己的想法,看你乐意不乐意。
王敏清毫不犹豫地回应说:“我听从组织的调配。”
王敏清刚到中南海那会儿,他是个多面手。说白了,“多面手”就是哪里缺人他就往哪儿顶,不固定服务哪一位领导。他不像其他人有明确的职责划分,他就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不管是哪个部门忙不过来,还是哪个岗位临时缺人,王敏清总是二话不说,立刻顶上。这样的工作性质,让他在中南海里忙得团团转,但也让他结识了不少人,对各项工作都有了深入的了解。总之,王敏清在中南海的初期,就是哪里需要他,他就出现在哪里,是个不折不扣的“机动”人员。
王敏清讲道:
那时候,怀仁堂经常会上演各种节目,中央的大领导们来看表演时,子就找到我们。
王敏清对京剧情有独钟,特别是在延安那会儿,他被《三打祝家庄》和《逼上梁山》这两出戏迷得不行。因此,每当中南海有京剧演出,王敏清总是自告奋勇,把值班的活儿全给揽了下来。他晓得毛主席也是个京剧迷,不过,他俩头一回当面聊天,场景可不是在剧院,而是在一场舞会上。
那时候,春藕斋隔三差五就会搞上一两场舞会。为了让紧张工作后的身心得到放松,毛主席、周总理这些大领导们也会来这儿跳跳舞,享受一下。按照老规矩,保健组会安排人守在旁边,以备不时之需。当然了,保健组的同志们要是想动动,也可以下场去乐呵乐呵。
有次跳舞,王敏清跟舞伴跳着跳着就到了毛主席跟前,音乐突然停了,王敏清刚好对着毛主席。毛主席就问开了:“你叫啥名字啊?”“在哪个单位做事呢?”“是从哪儿调过来的?”
王敏清一一回复了问题。聊着聊着,毛主席主动伸出手,和王敏清握了握手。
夏天一到,王敏清见毛主席的次数就频繁了。毛主席爱去泳池游泳,王敏清作为随行的保健医生,也跟着多去泳池边候着。王敏清回忆,那时候毛主席身子骨硬朗,游泳技术也好,所以一直都挺顺利的,没出啥岔子。
夏天过去,秋天紧接着到来,而秋天一走,冬天就悄然而至。王敏清收到了一份通知,说是让他前往杭州,去毛主席和江青居住的地方担任保健值班的工作。一到杭州,王敏清就被安顿在了汪庄里住下。
有这么一件特别的事儿,王敏清一辈子都记着。那天,天气突然变冷,王敏清和徐涛晚上把烧得旺旺的木炭火盆拿进了房间。因为电话机放在王敏清屋里,他躺下休息后,护士魏琳就在旁边守着,等着罗瑞卿打来电话,告诉她啥时候去做治疗。
半夜时分,电话突然响了,魏琳一接起来,就因为吸了煤气,身子一软倒在了地上,还把旁边的火盆给碰倒了,这一动静把王敏清和徐涛都给吵醒了。
第二天,王敏清身体不太舒服,但他还是想着早饭后要和毛主席一起散步的习惯,就咬牙坚持着来到毛主席身边。毛主席看起来已经知道昨晚的事,开玩笑说:“俩医生不小心煤气中毒了,这可得给他们点个赞。”
毛主席用风趣的方式,给他们提了个醒,让他们得多注意点,这让王敏清心头一热。
1959年冬天的时候,中央的好几位老前辈都先后去了南方,因为那边暖和,适合休养身体。王敏清呢,他收到了一个任务,就是要陪着廖承志的妈妈何香凝去广州。
任务圆满搞定后,王敏清正打算回北京。就在这时,广州那头负责保健工作的卫生部二把手傅连暲,一个电话就把王敏清给叫了过去。
打完招呼,傅连暲直接跟他说:
徐涛医生即将不再负责江青同志的保健工作,但江青同志那边还得有医生照顾。组织上琢磨了好久,觉得你过去挺合适,江青同志那边也点了头,希望你能接下这摊子活。她现在人在广州,所以你就别回北京了,直接去那边吧。
王敏清一听,眉头就皱了起来。他心里清楚,徐涛这个人,年纪比他大,资历比他深,经验也比他多。要是连徐涛都觉得这工作难搞,那他接过来,肯定也不会是啥轻松活儿。
王敏清马上婉言谢绝了一番。傅连暲不放弃,继续劝说他,希望他能够接下这份工作。王敏清当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
离开傅连暲那里,王敏清直接去找了在广州静养的老爸王世英,想问问他的意见。王世英听完儿子的讲述,心里头不太乐意他去给江青当保健医生。王世英没透露啥内幕,就是让王敏清自己好好琢磨琢磨,拿定主意。
最终,王敏清点头同意了组织的安排。
【王敏清担任江青的保健医生,被江青赶下飞机】
第一次见到江青时,她对待王敏清十分有礼。江青自个儿坐在沙发上,招呼王敏清也坐到她旁边的沙发上,接着还让服务员赶紧给王敏清倒上一杯热茶。
后来,王敏清得知,能在江青住处,跟她一块儿坐在沙发上的工作人员,在江青身边真的是屈指可数。
跟江青相处了一阵子后,王敏清摸清了她的底线。就拿声音来说吧,她特别烦别人大声嚷嚷。
王敏清他们为了让吃饭声音不吵人,每餐都挑豆腐来吃。没过多久,江青注意到,同桌的人每回都只吃豆腐,就好奇地问王敏清:“你们咋老吃豆腐呢?”
王敏清无奈答道:“我们偏爱豆腐这口儿。”
在日常相处的小事儿上,王敏清总是尽量顺着江青的意。可日子一长,王敏清还是不小心踩到了江青的“雷区”。
1960年夏天的时候,毛主席去了北戴河,然后他叫卫士张仙鹏跑到杭州去接江青。飞机是从杭州那边起飞的,中途在济南停了整整一晚。张仙鹏和王敏清两个人早就认识了,这次好久不见,当然有一大堆话得好好聊聊。
第二天上飞机的时候,江青脸色不太好,她有些生气地说:“你们俩可真行啊,折腾了一宿,害得我一晚上都没睡好!”王敏清和张仙鹏一听,心里直犯嘀咕,他们的屋子跟江青的隔得老远,说话声音也压得低低的,江青怎么可能听得到呢?两人面面相觑,一句话也没说。
飞机眼看就要离地,江青突然冒出来一句:“你们这样闹哄哄的,我休息不好,不用你们送了。”王敏清一听这话,心里就犯了难。他身为江青的保健大夫,得负责把江青安全送到北戴河。
不过江青立场很硬,他俩没办法,只能下了飞机。
王敏清直接从济南赶回了北京。没多久,保健局的头儿史书翰就找上了他,让他去一趟北戴河。
到了北戴河后,王敏清没被带到江青那边,其实是老局长特意邀他来这儿放松放松的。王敏清讲道:“我本来以为江青会向老局长告我的状,心里头还琢磨着老局长肯定会训我一顿。刚开始,我确实挺忐忑的,但没想到老局长就拉着我一块儿打牌玩乐,整整一个月,啥事儿也没发生。”
史书翰一回北京,就给王敏清找了个机会,让他去阜外医院深入学习心脏和心血管的知识和技术。
【王敏清为老首长们治病,收获一致好评】
1962年的时候,王敏清突然接到一个任务,那就是要他去专门照顾邓小平的健康。头一回见到邓小平,王敏清就觉得这个人话不多,挺沉稳的,但也不是那种老绷着脸的人。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态度很好,特别和善、亲切。
那时候,邓小平老爷子的身子骨还挺硬朗,就是偶尔会闹点小毛病,比如血糖稍微低点,或者耳朵有点发炎。王敏清回忆说,邓小平特别听医生的话,要是医生开了药,他二话不说就吃;要是医生说得打针,他立马就趴下,一点不含糊。
有一次,邓小平的耳朵中耳炎又发作了,王敏清在帮他滴药的时候,药水不小心淌到了外面。王敏清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但邓小平却毫不在意,说没事。王敏清就提起,邓小平从来不会因为这类小事情去怪罪医护人员。
那时候,咱们国家的经济正在慢慢好转,老百姓的日子还过得挺紧巴。王敏清瞧见邓小平身体有点弱,特别是血糖低,就跟卓琳说,得多给他补补,特别是每天早上,让他吃上一个鸡蛋,好好养养身子。
过了些时日,王敏清去邓小平家看望,聊起了鸡蛋的事儿。卓琳告诉他,她每天都会煮一个鸡蛋,不过邓小平没吃,都是留给了他小儿子。
卓琳跟王敏清聊起,邓小平特别疼爱孩子,碰到大人难以搞定的事儿,他常常会交给孩子们去办。邓小平一旦工作起来,就完全没了时间的概念。要是卓琳劝不动他,那就得让孩子们上场了。
王敏清和邓小平一家关系铁得很,亲近得就像是一家人。在给邓小平做保健医生那会儿,王敏清还跟着邓小平一起出国访问了朝鲜和越南。
1964年的时候,中南海的那个保健组就没了。王敏清呢,也离开了中南海。时间过得挺快,转眼一年就过去了,史书翰找上了王敏清,跟他聊了聊,想让王敏清去当中南海门诊部的头儿。
王敏清在中南海门诊部主任的位置上干了半年多,结果就摊上大事儿了。没办法,他只得再次离开中南海。
1983年一开始,王敏清就收到了调令,让他去当中央保健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那时候,他亲手创办的《中华老年医学》杂志正慢慢步入正轨,他心里还真有点不情愿走。王敏清琢磨着推荐几位老伙伴来接手他的工作,但上面已经拍板决定了,他只能听话照做。
这次是王敏清第五次踏进中南海的大门。这一年,叶帅已经86岁高龄,他的身体情况越来越糟。王敏清和其他几位专家一块儿,天天碰头开会,琢磨着怎么给叶帅治病,找个好办法。
在王敏清等人半个多月的精心治疗下,叶帅的病情慢慢好转并稳定了下来。
1984年开头那会儿,叶帅的老毛病又犯了,王敏清再次被喊去掌舵。王敏清讲,那几天忙得不可开交,他整天都待在大厅里,谁都不敢松懈,都累得不行。在王敏清看来,抢救叶帅的这次行动,简直就像医疗领域的淮海战役一样重要。
王敏清他们费了好大劲,才让叶帅的病情慢慢稳定下来。这次紧急救治后,叶帅又多活了两年多时间。
1985年5月份,中央保健局重新成立了,这时候,王敏清已经是中保委办公室主任了,他还额外当上了保健局的局长。
王敏清当上保健局长后,感觉责任大了不少。从那时起,他就负责给班禅、胡耀邦等领导看病。他那高超的医术,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1990年春天那会儿,王敏清正式离休了。聊起过去的日子,他一脸淡定地说:“我这辈子啊,做人讲究个光明磊落,做事追求个实实在在。”离休后的王敏清,压根儿没闲着。大伙儿老能在各种对社会保健有好处的活动里头,瞅见王老爷子忙前忙后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