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无欲,所以说大道“可名于小”理解《道德经》关键问题之37

问道化鸣 2024-10-05 19:34:35

凡是对《道德经》有所熟悉的都知道,“道”乃浩浩乎其无涯,渺渺乎其无止,弥漫宇宙而无穷无止,囊括天地而包容万有,可谓“大”之至矣,正因为它至大而独立无匹,老子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但我们同样知道,极致之大的“大道”却也是泛泛乎可左可右,洋洋乎能上能下,至精至微,至玄至妙,微小到“视之而弗见”的“小”。

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其大无外”的“大道”,为何说既“可名于大”,又“可名于小”呢?就如同一个最大的“官”,为何却是“最小”的呢?

一个“欲”字,让最大变成最小,也能让最小的成为最大

我们先来看老子的原文: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这一章的主题是“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不为大”是圣人的自然自动选择,“自然选择”与本章中的“恒无欲”相对应;“成大”是“结果”,与“万物归焉”相对应。

“道泛呵,其可左右”,意即大道弥漫,遍布于四周,这个“左右”不是单纯的“左边右边”,而是对“左右、前后、上下”的概举和代称,泛指人的上下四周,就像庄子说的“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天地万物都在道中,无一例外。

就如同人在宇空之中四周都是空气一样,不限于左右两边。其中,“左右”是方位词,不是动词“支配”或者“控制”,他要表达的是,“道”不只在左边,或者只在右边,或者只在左右,而不在前后,或者在左右前后,而不在上下,若是那样,那就是“物”,而不是大道了。

因为大道充塞宇宙,贯穿古今,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且大道“无欲”,它不会偏私一方,更不会支配、主宰万物的命运。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大道就像母亲一样生养、辅助、呵护、扶持着万物,让万物“成功遂事”而不以为有功而把持、占有万物。

大道对待万物“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大道不以自己生养、辅助了万物为由,就因此干涉、支配和主宰万物,而是辅助万物,随方就圆,顺遂物性,所以万物都顺从于她。

就是这句“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引出了“恒无欲”可大可小的大道属性。

什么叫“恒无欲”?为何“恒无欲”就能“大”能“小”?

“想大”“想小”都有“有欲有为”。有一句俗话说:马户大了值钱,“架子”大了不值钱。这个“架子”是说一个人身居高位之后,唯恐大家不知道他高人一等,总是趾高气扬,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刷存在感,官架子太大,因干涉他人而招人讨厌。

用老子的话说,就是这个人“有欲”“有为”,以彰显他的存在。所以老子提出了“恒无欲”的主张。

“恒无欲”就是无心于“大”也无心于“小”。苏辙说:大而有“为大”之心,则小矣。本身“小”而强欲“为大”,或“自大”反而强求人称其“小”,都是“有欲有求”。此两者,都不知“道恒无名”的真义。

本身“小”而强欲“为大”的,越是想高人一等而树立威望”,就越是会招人嫌弃而没有威望,这就是“恒有欲”;越是不张扬不显摆,在名利面前越是“后其身”“外其身”,“不敢为天下先”,反而越是能赢得众人的尊重,这就是“恒无欲”。

所以,如果有“有欲”,即使是前呼后拥、山呼万岁的帝王,如果他“有欲有为”、“自是”“自矜”“自贵”而脱离天下人,那么他在天下人面前也如同粪土一样不值钱;

相反,“侯王若能守之”,不高高在上,没有阶层对立观念,不因满足私欲而“尚贤”、而搜刮财富、而恃强凌弱,能跟任何一个阶层、任何一个人不分彼此地平起平坐,天下人对他才会出自真心的尊重、自然而然的拥戴。

因为这样的侯王“无欲无求”于天下,故能“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往而不害安平太”,所以天下人如百川归海一样地天下归心,并且“天下乐推而弗厌也”。

所以说“恒无欲”,无心无欲无为,“恒无事”而不干涉、不扰民,天下人能各得其所,而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下知有之”而已,所以说“可名于小”。

同样是“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因为宇宙万物都归向于他,因此“可名于大”。

但无论人们如何评价他的“大”或者“小”,道依然如故,不以“大”为大,不因“小”而小,它还是原来的它,不为所动,只是如影随形,如谷传响。

“恒无欲”是“可名于小”的前提,弱没有“恒无欲”,则语意不明

需要提醒一下,现代人的版本,比如陈鼓应先生的《道德经》原文就没有“恒无欲”或“常无欲”这三个字,这势必影响到人们对“能大能小”的理解。

事实上,无论是传世本的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还是出土本的帛书甲本、帛书乙本,原文都有“恒无欲”这句话,正因为“无欲”不干涉、不生事、不扰民,才显得大道存在感很低,似乎不存在似的,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举几个例子

河上公:道匿德藏名,怕然无为,似若微小也。

王弼:故天下常无欲之时,万物各得其所,若道无施于物,故名于小矣。

唐玄宗:于物无欲,则可名于小。

道恒无名

陆希声:慈育万类,长而不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则可以名其朴为小。

吕慧卿:常无欲则妙之至者也,故可名于小。

明·佚名:惟其无欲与不知主,乃可名道之小大耳。

憨山德清:其体所以真常者,以其至淡无味,无可欲也。由无可欲,故不足视,似可名于小。

总之,无欲则显小,归宗则显大。但无论大小,道都不以为意,大小之辩,人的主观判断而已。但这种主观判断却是源于百姓的自然需求,而圣人要做的正是“能辅百姓之自然而弗能为”,只要是的自然需要,那就是圣人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1 阅读:10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