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张学良在被关了54年后终于恢复了自由身。在和张之丙姐妹俩聊起往事时,他眼里泛着泪光,说了句话让大家都很惊讶:“说到西安事变,那杨虎城可是……可以算得上是主要人物了,只不过名头上是我领头,算我是主角。但责任嘛,自然得由我来担。”
后来,他进一步说明,其实在1935年,杨虎城就已经琢磨出一个主意,想通过“挟持皇帝来控制各方势力”,刚开始听到这个计划,他完全是愣住了,心里还直打鼓。但后来在杨虎城的不断劝说下,他才下定了决心。他还半开玩笑地说,自己在整个事件里,就像是被人推到台前的“门面担当”,其实啥实质性的活儿都没干。
大家通常都觉得,张学良是西安事变里那个最关键的人物,好多历史书和电影电视也都讲他在事变里多重要。但现在,张学良自己说了,其实杨虎城才是事变的主角。这里头,到底有啥我们不知道的事儿呢?
【东北军入陕】
1935年的时候,整个中国被一片黑暗笼罩,日本鬼子横行霸道,咱们民族的处境是越来越危险了。就是在这样的乱世里,张学良没办法,只能带着东北军往陕西那边走。
之前,东北军在热河那一仗里打了败仗,丢掉了东四省还有河北的地盘。以前那么厉害的东北军,现在士兵们都没了斗志,张学良也是碰到了他这辈子最大的难关。
他没办法,为了保住东北军的兄弟,只好决定去投奔蒋介石。
这时候的蒋介石,满心琢磨着怎么发动内战,到处抓捕那些有进步思想的人。
张学良心里头满是打日本鬼子的火气,可他的军队吃喝拉撒都得靠蒋介石管着。为了能让东北军活下去,他没得选,只能听蒋介石的,跑到西北去当了个“剿总”的二把手,跟红军干上了。
张学良心里还抱着一点希望,他觉得只要自己战场上拼尽全力,立下大功,说不定蒋介石能帮他一把,哪天就能打回老家东北,把失去的地方夺回来。
张学良刚到西北那会儿,对蒋介石下的命令执行得特别上心。
在这片地界儿上,老早站稳脚跟的杨虎城,也有着自个儿的难处和执着。
杨虎城原本是个草根出身,但他心里头对祖国的爱却热得跟火一样。
他对蒋介石采取的“不抵挡”做法一直看不起,好几次都站出来大声反对。他心里明白,国家现在正处在危难时刻,只有把所有力量都拧成一股绳,一起对抗日本侵略者,才是救咱们民族于水火之中的唯一办法。
1933年3月那会儿,日军已经占了热河,还打算继续往华北推进。杨虎城坐不住了,他亲自跑到石家庄去找蒋介石,跟他说了好一通,力主赶紧北上抗日。
但他的满心期待,却遭遇了蒋介石的漠视。蒋介石非但没理会他的请求,反而没过多久,就来个措手不及,把杨虎城陕西省政府主席的位子给撤了,还变着法儿地削减他的势力。
不过这些困难并没有让杨虎城放弃抗日的念头,他着手到处物色能够联合的抗日队伍。当张学良出现的时候,他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不过,张学良刚开始到西北那会儿,对杨虎城可没啥好脸色,显得挺高傲。
他觉得,杨虎城是从草根起家,跟自己背景不太一样,因此不太想跟杨虎城有太多打交道。
这种表现也波及到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两队人马经常闹矛盾,士兵们动手、拌嘴的情况屡见不鲜。
但杨虎城并没有因为这样就打退堂鼓,他心里认定张学良是能够一起抗日的好伙伴,所以一个劲儿地向张学良表达友好。
日子一天天过去,张学良和杨虎城打交道的机会慢慢多了起来。杨虎城跟张学良聊起了西北的形势,劝他别再坚持“剿共”,应该联手抗日。
杨虎城真诚地劝道:“日本人已经霸占了东北,还狠心地炸死了你的老爸张作霖,你怎能不把抗日放在心上呢?”
张学良心里头其实有点被打动了,但因为他和蒋介石是拜把子的兄弟,再加上东北军全都靠蒋介石,所以他就没直接表态。
但是,张学良很快就被现实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东北军跟红军打了好几仗,结果老输,差不多三个师全没了。这时候,蒋介石非但不帮忙,还趁火打劫。他不但不肯出钱让东北军重建,反而把军饷都给减了,那些牺牲的士兵,连抚恤金都没得拿。
这让张学良对蒋介石感到非常绝望,杨虎城也老在张学良耳边抱怨:“看看中央军那么多人,还有咱们东北军的精兵强将,都没能打败红军,咱们这点人马,还能顶啥用啊?”
这时,张学良终于对杨虎城说出了自己“打内战打累了”的心声。杨虎城见状,又一次提出了别再打内战、大伙一起抗日的想法。这回,张学良没有迟疑,他开始真心琢磨着跟杨虎城联手,一块儿找出抗日的好办法。
【张学良的谏言】
1936年10月29号,张学良心里七上八下的,但也带着点期盼,坐着飞机到了洛阳的龙门。
他这次来,表面上是给蒋介石过生日,但心里头打的算盘是借这个由头,劝蒋介石跟共产党联手抗日。
在张学良心里头,蒋介石那就是国民党的老大,要是他能回心转意,不搞内斗了,大伙一块儿抗日这事儿,那就有可能成。
不过,张学良真心实意地跟蒋介石说了自己的想法,但蒋介石一听,眉头立马就皱了起来,想都没想就一口回绝了他。
蒋介石面无表情地讲道:“要想对外抵抗,家里得先稳住。共产党不彻底清除,国家就没法真正安宁。至于抗日嘛,等我们把共产党的问题解决了再谈。”
张学良还想再争几句,但蒋介石已经不耐烦,摆手让他赶紧走。
张学良叹着气走出房间,心里挺不是滋味。他压根儿没想到,自己费了好大劲儿做的事,蒋介石居然就这么轻而易举地给否决了。
那年 12 月头几天,蒋介石到了西安,住进了华清池。张学良这回鼓起勇气,又一次跑到华清池,竭力劝说蒋介石。
他哭着说:“委员长,东北已经丢了,华北也岌岌可危,咱们的乡亲们正在日本鬼子脚下遭罪呢。现在,要想救咱们的民族,只有大伙儿一块儿抗日。共产党都说要停战一起抗日了,咱们为啥就不能先把恩怨放一放,一块儿干呢?”
蒋介石坐在椅子上,面如锅底,听着张学良滔滔不绝。他心里的火,越烧越旺。张学良话音一落,他猛地一拍桌子,大声喊道:“你晓得啥!共产党才是咱们的心头之患,不灭了他们,我吃饭睡觉都不踏实。别再跟我提抗日那档子事了,我心意已决,第六次‘围剿’计划立马就得执行,必须赶紧把红军给灭了。不把匪患除了,咱绝不抗日!”
蒋介石铁了心的态度,让张学良心里凉透了。他明白,跟蒋介石之间的疙瘩是解不开了,要是不赶紧想办法,国家只怕要往火坑里掉得更深。
【“挟天子以令诸侯”】
1936年12月4号,老蒋又一次跑到西安,这回他下的命令更狠了,让张学良和杨虎城赶紧对红军发动全面攻打。
张学良和杨虎城心里火烧火燎的,他们明白,照这样下去,抗日的盼头会越来越小,而且会让大堆的老百姓被战火给卷进去。
12月7号那天,张学良又一次去了华清池,想再做最后一次争取。他和蒋介石聊了足足三个小时,话说得特别真诚,但蒋介石还是一点没动摇,硬是要他们继续“剿共”。
张学良无奈地告别了华清池,心里明白,想通过和平方式说服对方已经没希望了。
那天晚上,杨虎城到了张学良家里头。
两个人面对面坐着,空气里透着紧张。杨虎城想了一会儿,眼神变得果决,对张学良说:“汉卿,现在看来,想靠和平方式劝他是不行了,咱们不能就这么干等着。我觉得,咱们可以学学古人,把蒋介石给控制住,拿他当筹码,逼他停止打内战,专心抗日。”
杨虎城那番话就像往宁静的池塘里扔了个小石头,波纹一圈圈荡开,让张学良心里头翻腾不已,好长时间都静不下来。他瞪大眼睛,满脸惊愕地看着杨虎城,愣得一句话都挤不出来。
“劫持皇帝来控制各路诸侯”,这计划可真够胆大包天的。要是真这么干了,那就等于跟蒋介石彻底翻脸了,后果严重得让人不敢想。
琢磨了好久,张学良最后狠狠心,决定跟杨虎城一块儿搞场军事劝谏。
1936年12月12日一大早,天还没亮,西安城里冷得要命,大伙儿都还在睡觉呢,可就在这时候,一场对中国历史超级重要的事儿已经偷偷开始了。
根据安排,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分成了两队行动。东北军的一〇五师,在师长刘多荃的带领下,直奔华清池去逮蒋介石。另一边,杨虎城亲自带着十七路军,守住西安城里,把蒋介石的那些随行的军政大官都给看管起来了。
在华清池那儿,蒋介石正睡得好好的,突然被一串响亮的枪声给吓醒了。他心里咯噔一下,感觉事情不妙,连衣服都来不及好好穿,就被侍卫扶着,急急忙忙从卧室往外跑。
他因为心里太慌,连假牙都忘了戴上,接着他就一路踉踉跄跄跑到后墙那儿。多亏了侍卫帮忙,他这才翻过墙头逃了出去。
不过,他没料到墙会那么高,一跳下来,腰和腿就像被针扎了一样疼。但这时候他顾不上了,四周黑漆漆的,他只能拼命往骊山那个方向跑,心里慌得要命,也顾不上挑路了。
东北军的弟兄们一股脑儿冲进五间厅,一看,蒋介石早没了影儿。他们立马开始全面搜捕,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眼瞅着天快亮了,孙铭九终于在个隐蔽的山洞里头,揪出了狼狈至极的蒋介石。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顺利扣押,这可让张学良和杨虎城遇到了个大难题:接下来,他们得好好琢磨下,到底该怎么处理蒋介石这事儿。
在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里头,大家对这事儿意见不合,分歧挺大。
有些人火冒三丈,死活要干掉蒋介石,他们说蒋介石老早就奉行“要先摆平家里,才能对付外人”的那一套,对日本鬼子低头哈腰,却让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吃了不少苦头,给咱国家和民族惹了大麻烦。这回,好不容易逮着他了,说啥也不能轻易饶了他。只有干掉他,才能给那些死去的兄弟姐妹出口恶气,让国家真正走上抗日救亡的路子。
还有些人挺淡定,觉得应该和平解决这事儿。他们心里明白,蒋介石在国民党里那可是大佬级别的人物,全国大部分的兵马和政治大权都攥在他手里呢。
要是突然把蒋介石给杀了,国民党里面很可能会乱成一锅粥,导致更大范围的内战爆发。
这对正处在国家生死存亡边缘的中国而言,简直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只会让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更加膨胀,趁机作乱。
在这个紧要关头,杨虎城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整体意识和沉着的思维。
他虽然非常痛恨蒋介石的所作所为,心里也明白蒋介石这人变化无常,但顾虑到如果把蒋介石放了,可能会给自己和十七路军惹来大麻烦。
但他心里清楚得很,现在的中国,最重要的就是大家得拧成一股绳,一块儿对抗日本鬼子。
要是处理蒋介石这事儿没搞好,搞出内战来,那咱国家和民族可就得遭大殃了,后果不堪设想。
想了好久,杨虎城最后决定以大局为重,他觉得和平处理西安事变是最好的办法。要是蒋介石能点头答应不再打内战,而是一起抗日,那他们可以考虑放了他。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杨虎城费了好大劲,就想让西安事变能和平解决。
他主动跟各方打交道,商量对策,强调只有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才能让全国都团结起来抗日,才能真正把咱们民族从危难中救出来。
另外,杨虎城跟中共的周恩来代表也好好聊了聊。
周恩来替中共中央出头,说了个办法,那就是和平搞定西安事变,这想法跟杨虎城不谋而合。
杨虎城特别佩服中共始终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态度,他全力支持周恩来的行动,两人一块儿使劲儿,就想着怎么和平地把西安事变给解决了。
跟国民党谈判时,杨虎城硬气地跟他们说理,他真诚地对国民党代表讲:“我们搞西安事变,可不是为了自己捞好处,那是为了咱们国家和民族的将来。现在国家有难,咱们得把个人恩怨放一边,一起对付日本鬼子。”
经过长时间的艰难磋商,蒋介石没办法,只好答应了“不再打内战,要和共产党一起抗日”的要求,这样西安事变就顺利解决了。
真没想到,后来张学良干了一件让大伙都吃惊的事儿,他为了显示自己是真心的,同时也想给蒋介石撑撑面子,竟然决定亲自押着蒋介石回南京去。
他认为,采取这种做法或许能缓和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给自个儿和东北军搏一个光明的前程。
但他没料到,蒋介石并非他想象中那般大度,反而报复心比他预想的要重得多。
一到南京,蒋介石立马翻脸不认账,马上下令把张学良给抓了起来。
从那以后,张学良就被关了起来,一过就是54年。在这漫长的被囚时光里,他没了自由,没了权力,连尊严也丢了。但话说回来,比起杨虎城,他的下场还勉强算好点的。
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心里头对杨虎城那是恨得牙痒痒,虽然他暂时没动手,但已经开始一点点地削减杨虎城的权力了。
1937年3月份,蒋介石硬是让杨虎城下了台,接着打发他去欧美看看。表面上说是去学习国外的打仗本事,其实就是要把他弄出国门,好清除掉这个不同心的人。
“卢沟桥事变”一闹起来,杨虎城心里那个急啊,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他一遍又一遍地给蒋介石打电话,就想着赶紧回国打鬼子。可蒋介石呢,愣是对他的请求没啥反应,就像没听见一样。
杨虎城不愿意就这么被晾在一边,他果断选择回到祖国,哪怕得豁出性命,他也得为打鬼子出一份力。
1937年11月那会儿,杨虎城回到了香港,可谁承想,蒋介石早就给他挖好了一个坑,就等着他往里跳呢。
他刚回到国内,立马就被军统特务给抓了,接着就被关了起来。不光是他,连他老婆谢葆真和儿子杨拯中也没能躲过,都被一起抓了起来。
杨虎城被关了整整12年,那日子真是苦不堪言。看守他的特务们看得特别紧,不让他随便动弹。而且,他们还经常对他动手动脚,不光是肉体上受苦,精神上也是备受煎熬。
1949年9月6号,就在新中国快要成立的时候,蒋介石给手下发了指令,让他们把杨虎城给处理掉。
杨虎城、他的一双儿女杨拯中和杨拯贵,还有秘书宋绮云一家三口,包括他们的孩子宋振中,就是那个被称作“小萝卜头”的小孩,全都在重庆歌乐山的戴公祠被无情杀害。特务们为了掩盖自己的恶行,更是对杨虎城下了狠手,往他脸上倒了硫酸,手段真是恶毒至极。
【结语】
张学良晚年亲自揭开西安事变的真实面纱,让我们对这段震撼人心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杨虎城的孙子杨瀚曾直言不讳地说,张学良的这份澄清,虽说晚了五十年,但说到底,也算是给自个儿的爷爷洗刷了名声。
杨虎城,从早期参与共产党联合,到秘密签署《汉中协议》,再到他坚决主张扣留蒋介石,一直都是西安事变的核心人物。他行事果断、立场坚定,心里明白什么是大义。这些举动不仅让当时的政治形势大变样,更为咱们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拯救国家危亡立下了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