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悦诚述写这篇文章的人,是我,心悦君意。我想聊聊一些心里话,不加任何修饰,就实话实说。咱们都明白,生活中总会有那么些事儿,让人琢磨不透,但又得去面对。就好比说,每天醒来,太阳依旧升起,但心情却可能因为各种小事儿而有所起伏。有时候,咱们会碰到些烦心事,感觉整个世界都灰暗了。但你知道吗?这些其实都不算什么大事儿,只要咱们心态放平,深呼吸几下,然后告诉自己:“嘿,这都不是事儿!”你就会发现,心情真的会变好。生活中还有很多值得咱们去珍惜和感激的。比如说,身边的朋友、家人的陪伴,还有那些不经意间带来的小惊喜。这些美好瞬间,就像一颗颗糖果,甜在心头,让咱们觉得生活还是充满了希望和阳光。咱们也别忘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步伐。不必羡慕别人,更不必贬低自己。你有你的路要走,我有我的桥要过。咱们各自努力,各自安好,就是最好的状态。最后,我想说,生活不易,但咱们都得好好过。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每一天,相信未来会更好。因为咱们都明白,只要心中有爱,就有无限的可能。好了,就写到这儿吧。心悦君意,愿咱们都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头,有这么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儿——
邬思道自告奋勇,揽下了帮田文镜押送粮草的活儿。在出发前,他心里跟明镜似的,为啥觉得自己去押粮最合适呢?因为他笃信,就算碰上年羹尧那小子,年羹尧也不敢动他一根汗毛,说不定还得乖乖地给河南免去那剩下的15000石粮食。
邬思道这人的自信到底从哪来,是因为他以前帮过雍正皇帝,还是因为他和年羹尧关系铁?
为啥远在河南给田文镜当参谋的邬思道,人都没在战场上,却对西北叛军躲哪儿清清楚楚?
邬思道这个角色,大家是不是都觉得他是剧里的一个大漏洞呢?还是说,这里面其实有啥我们不知道的内幕?
这篇文章要揭开的,就是那个谜团背后所隐藏的真相。
【邬思道请缨】
有了雍正的点头,年羹尧把富宁安给处理掉了,这下子,他征西大将军的位子算是稳稳当当了。
不过,西北那边的问题还是没彻底解决。
为了防止像康熙五十六年传尔丹那样失败,雍正先是把老九允禟放到前线,当作“人质”,好让八爷党的人不敢在背后捣乱。接着,年羹尧以前就试过用粮草来控制老十四允禵的兵权,这次他又对田文镜手下的粮道动手,意思是“拿个小角色开刀,警告其他人”。
雍正和年羹尧两人手段强硬,搞得各省都不敢再拖欠军粮。这样一来,年羹尧就腾出手来,开始安排他那20多万大军,准备包围罗布藏丹增的叛军。
当年羹尧率领的大军把青海团团围住,一点空隙都没留,但奇怪的是,那些叛军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拖了很久的对峙,让雍正不得不调动全国的财力来支持年羹尧的军费,这让他觉得相当费劲。而那些要给大军运送粮食和草料的省份,压力更是大得没法说。
这时候,年羹尧突然发话了,让各省赶紧把下个月的粮草提前送过来。这命令一出,河南那边的主政田文镜最先扛不住了。
在河南巡抚衙门里头,田文镜听完藩台一五一十的汇报,心里咯噔一下,原来要运的那两万石粮食,眼瞅着到日子了,手里头却只凑了五千石。田文镜当时脸就白了,紧接着他跟藩台说:
那就先把这五千石粮食给送过去!
一听田文镜这么说,藩台脸上可就犯难了:
跟您说啊,大人,这事儿没人敢接手。您心里也清楚,上次朱大人负责运粮,不就晚了一天嘛,赶上山洪了,结果就被年羹尧那个狠角色给宰了。现在缺一万五千石军粮,谁还有这胆子去啊。
藩台讲完话后,屋里的河南官员们一个个都耷拉下了脑袋。田文镜一看这情景,心里头急着要把事儿办妥,立马火了,吼道:
那也得给人送过去呀!总不能让我这个巡抚大人亲自跑腿去送吧!
就在大厅里气氛变得紧张僵硬那会儿,后屋的邬思道慢慢踱了出来。
邬思道刚露面,就故意装作不知道地问,这大堂里明明有人,咋就一点动静都没有呢。
心里本来就急得不行的田文镜,一听这话带着玩笑的意思,立马就当面责备了邬思道。可邬思道却一点没生气,反而慢慢悠悠地说:
我在后屋都听说了,军粮数量不够,没人敢去押送,要不我邬某去帮你跑一趟,咋样?
这话刚一落地,屋里的官员们都扭头看向了邬思道,田文镜更是吃惊地开口问:
“你乐意去搬送粮食补给吗?你不胆怯送命吗?”
看到田文镜那满脸惊讶的样子,邬思道就笑着对他说:
别担心,年羹尧那小子还动不了我一根汗毛。
接着,邬思道直接放出了大话:
各位大人别担心,我以前跟年大将军还算有点交情。要是我去押运粮草,他肯定不会给我小鞋穿,说不定那一万五千石的缺额,他都能直接给我免了呢。
看到邬思道如此有把握,田文镜还有其他河南的官员们,脸上都露出了意外又高兴的表情。
这时候,第一个不对劲的地方冒了出来——
邬思道心里为啥那么有底,觉得年羹尧不光不会找他麻烦,甚至还会把剩下的那一万五千石粮食的债给免了呢?
他的自信,是不是真像邬思道说的那样,其实是因为他和年羹尧以前有点交情呢?
问题是这样的:要是说关系嘛,田文镜和年羹尧之间关系也不错。想当年,雍正还没当上皇帝的时候,他和老十三一起去江南筹钱救灾,那时候,田文镜就已经和年羹尧认识了。
之后,在雍正皇帝催缴国库欠款的过程中,田文镜和年羹尧携手合作。记得那次,田文镜在街上被老十狠狠抽打,关键时刻,年羹尧站了出来,直接挡在了田文镜前面。
要是年羹尧连和田文镜的情谊都不顾了,那他真的会看重和邬思道的感情吗?所以说,邬思道心里有底,绝不是因为他和年羹尧有那么点交情。
那么,邬思道心里有底,是不是因为他以前给雍正当过帮手呢?
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看起来也就只能让年羹尧不去刁难他,但不一定能让年羹尧免去河南那边还应该上交的军粮。
得明白,缴纳军粮这事儿,属于公务范畴。
虽然工作上的事情有时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但同样也能拒绝这种人情世故。既然能否免除人情是个各占一半的概率问题,那邬思道凭啥这么有把握,说年羹尧肯定会免掉人情呢?
这就是说,邬思道能有这样的自信,肯定还有其他的原因在支撑。
【神乎其神的灯下黑】
年羹尧问道:“先生大老远跑来,不只是为了这五千石粮食吧?”
邬思道说:“亮工,你真是太懂我了!”
一看到给田文镜押送粮草的是邬思道,年羹尧脸上立马就露出了惊讶的表情。他们简单打了声招呼后,就聊起了下面这些话。
其实,从这段聊天里咱们就能瞧出来,邬思道这次出门,主要不是给田文镜送粮草的。这也就意味着,邬思道在走之前,敢放出那么大话,是因为他心里另有打算,这才是他真正要干的事儿。
邬思道这次出门,他到底是想干啥呢?
两人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关键点上,这时邬思开口问了个问题:
亮工,你得明白,要是这场仗你没打好,或者带着大军白忙活一场,连个叛军的影子都没逮着,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知道吗?
一听邬思道这么说,年羹尧的脸色立马就垮了下来,接着他表示自己心里明白这事儿会惹出多大的麻烦。邬思道看年羹尧心里有数,轻轻点了点头,接着给年羹尧摆明了现在的形势,还有他肩上的责任有多重:
现在大伙儿的目光都聚焦在你身上,只要你一出错,外面的麻烦和内部的问题就会一块儿涌上来。亮工,你肩上的担子重得跟天一样大。
到这儿,邬思道这次来的真正用意已经很清楚了,他就是来想办法解决西北战场那个难题的。但他具体要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
看到所有准备工作都已到位,邬思道干脆利落地点明了造成目前僵局的真正原因:
你当初的错误就在于,没把叛军的粮食供应给断了,这才搞到现在双方僵持不下!让他有机会藏起来,跟你耗着,拖你的后腿!
邬思道得出这个结论,主要是他觉得吧,年羹尧的大军虽然把青海围得严严实实的,但罗布藏丹增这家伙还能活蹦乱跳地到处跑。这明显就是说,年羹尧其实没能把叛军的粮草给彻底断了。
叛军人数上远远比不上年羹尧的部队,但他们有个长处,就是作为本地骑兵,开销要比年羹尧的大军少得多。正因为这样,叛军采取了“不与硬碰硬”的策略,打算用长期消耗的方法来拖垮年羹尧的大军。
那么,年大将军难道就真的没想到这一点吗?
那肯定是不对的。
要是年羹尧真没啥本事,雍正又怎会不顾八爷党的阻拦和满朝文武的闲话,把二十多万的大军指挥权交给年羹尧呢?
另外,看看年羹尧后来的表现,这事儿其实就挺明显的了。
邬思道那一通分析,直戳痛点,话音刚落,屋里头气氛立马就绷紧了。这时候,年羹尧脸色说变就变,带着几分玩笑的口吻答道:
对,我决定了,得马上阻止往青海送粮食的路,就算青海的老百姓都得挨饿,我也顾不得了。
年羹尧那句话里头藏着的不高兴,摆明了是心里那点小九九被人给说破了,气得他直跳脚。
看到这种情况,邬思道没再继续在这个问题上绕弯子,他直接换了个方向,聊起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最要紧的事儿,就是得赶紧把叛军的主力给找出来!
年羹尧见邬思道不再揪着他的那点“小辫子”不放,心里头一松,说话也变得和缓起来:
哼,要能直接摸到叛军的主力位置,我哪还会跟您在这儿瞎扯啊?
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只要你看过这部剧,心里就有数了——
邬思道那会儿真是大放异彩,他用一招“灯下黑”的老到分析,直接点明了年羹尧找了老半天都没找到的叛军藏身之处。
年羹尧听了邬思道的分析后,立刻就吩咐道:
行,咱们现在就动手,把法轮寺团团围住!
到现在,故事就先讲到这里,咱们来聊聊里面碰上的几个问题——
根据故事发展,邬思道在负责押送粮草前,之所以敢跟河南的官员打包票,是因为他心里有底,相信自己一到战场就能帮年羹尧定位叛军的位置。
关键问题是,远在河南的邬思道,要怎么保证自己到了战场上,就一定能探知叛军的踪迹呢?
另外,邬思道透露了叛军的藏身之处后,手握二十多万兵马大权的年羹尧,为啥不先派几个小兵去摸摸底细,却直接大手一挥,命令全军包围法轮寺呢?
年羹尧为啥就那么笃定叛军一定藏在那个地方呢?他就不怕邬思道的这些推断其实不准吗?
【原来就是一场戏】
邬思道咋就知道叛军躲哪儿了呢?
为啥年羹尧听了邬思道的分析后,一点都没犹豫,立马就派人去攻打叛军了呢?
说白了,结果就那么一个!
年羹尧其实一直都知道叛军藏在哪儿,但他就是拖着不跟叛军开打。另一边,远在河南的邬思道,早在要走的时候就瞧出了年羹尧的这点心思。
提醒一下!
在西北军营里,邬思道告诉年羹尧叛军躲在哪的时候,有个小情况得提一下。那时候,他先朝年羹尧抛出了俩问题——
头一个问题,邬思道拿手一指地上的那张图,问道:
咱们当下到底呆在哪儿呢?
说到这,年羹尧伸手指了指地图上东边的一个位置。
接着,邬思道拿这个点当起点,朝其他三个方位大致指了指,然后抛出了第二个疑问:
“这附近的区域都摸清楚情况了吗?”
针对这事儿,年羹尧回答说:
都问过了,完全没线索。
邬思道是通过听了年羹尧对那两个问题的答复,才找准了叛军躲藏的地方:
这事儿明摆着,叛军的大部队就在这地方!
邬思道说的那个地方,其实就是地图上年羹尧没派人去瞧的地方。为啥年羹尧没去瞧呢?原因很简单,那地儿离他大军扎营的地方太近了。
或许有人会琢磨,这事儿到底能表明啥?
可能年羹尧就是被“只缘身在此山中”给糊住了眼,结果愣是没瞅见就在自己鼻子底下,那叛军的影子都没摸着。
问题是,邬思道在走之前,压根儿想不到年羹尧为啥找不到叛军,原因竟是“灯下黑”这种大意。而年羹尧呢,要不是他早就心里有数,知道叛军藏哪儿,他也不会一听邬思道那么说,立马就下令大军去包围。
这事儿说明白点儿就是:邬思道能找到叛军的藏身之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年羹尧直接跟他说了。
他明白年羹尧是在故意拖延战事,想通过保持敌人存在来增强自己的地位。因此,他只需避开年羹尧侦查的地方,找个能藏人的好去处,那儿准是叛军的老巢。
说到“灯下黑”这事儿,其实啊,它根本就不是年羹尧真的迷了路或者啥的,而是他故意搞出来的烟雾弹,为了拖时间。你想啊,最危险的地界儿,往往就是最让人想不到的安全窝,这种地方,大家一般都容易忽略,正好方便他躲藏。
邬思道之所以能确定叛军的位置,就是因为他用了这个方法。
那么,邬思道到底是怎么发现年羹尧在故意拖延战事的呢?
其实,道理挺直接的。
你记得不,在西北军营那会儿,邬思道和年羹尧头一回聊天说了啥?邬思道就问年羹尧,知不知道现在这样大动干戈,人马都累垮了,还没找到叛军主力决战,会有什么结果。
那时候,年羹尧是这样回复的:
我明白,现在就连皇上那宝座,也摇摇晃晃坐不踏实了。
要是雍正的皇位都摇摇晃晃了,年羹尧哪里还能落得个好结果?
所以,年羹尧带着大军把叛军团团围住时,肯定是不会放他们跑掉的,更不会让叛军有机会完全摆脱控制。要不然的话,年羹尧自己恐怕也得吃不了兜着走。
基于这个情况,年羹尧冷不丁地下令,让各省赶紧筹备下个月的粮草,提前送过来。这明显就是年羹尧等不及了,打算最近就跟叛军来个了断。
既然邬思道心里明白年羹尧马上就要和叛军开打,也知道年羹尧掌握着叛军的行踪,那他为啥还要亲自跑到战场上,再跟年羹尧说一声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嘛。
其实,邬思道这么做,主要是想达到两个效果——
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要帮年羹尧摆脱他现在遇到的麻烦。
年羹尧心里头明白叛军躲在哪儿,可就是缺个正当的借口去把他们揪出来。
你得明白,那时候年羹尧已经把叛军围了快一整年了。在这一年里,年羹尧愣是一直没找到叛军的影子。可就在局势紧张到不能再拖的时候,他突然就把叛军给揪出来了。这事儿真让人纳闷,他之前是不是故意找不到叛军,想拖着不打啊?
所以,年羹尧下定决心要和叛军来一场大决战,现在他最头疼的就是怎么找到那些叛军的踪迹。
这其实就是年羹尧为啥一个接一个杀掉探子的缘由。
他心里明白,派出去的侦察兵肯定没啥收获,但他就是故意这么做,每回都把侦察兵给处理了,好让人以为他是在拖延时间,实际上他是在给自己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准备。
邬思道瞅准了这个机会,自个儿跑到西北大营去。他用了个挺有意思的说法,叫“灯下黑”,来说明为啥年羹尧老找不着叛军,结果又突然能找到了。这个说法既讲清了年羹尧之前的困惑,也道出了他后来能发现叛军的原因。
这样,邬思道帮年羹尧摆脱了困境,他们就能早点动手,不用让年羹尧再为了自圆其说,乱杀人、乱花钱了。
另外,邬思道采取那样的行动,其实也是在拐弯抹角地向雍正表示友好。
西北的大仗要提前开打了,这样一来,雍正遇到的难题也就顺势解决了。
雍正一旦搞清楚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肯定会在心底给邬思道大大记上一笔功劳。这样一来,邬思道就为之后摆脱雍正的盯梢,悄悄铺好了路。关于这点,之前文章里已经讲得很细了,这儿就不再多啰嗦了。
年羹尧为啥就是找不到叛军,而邬思道却能摸清叛军在哪,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简单。说到底,就是年羹尧没找到叛军的线索,而邬思道却心里有数。
说白了,邬思道一说知道叛军藏哪儿,年羹尧立马就觉得邬思道把他的小九九给摸透了。接下来的那些对话,其实就是他们俩心知肚明,在那儿演给对方看的一场戏。
你我心灵相通,看看别人的经历,过好自个儿的小日子。借文字给你我带来些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