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陷入困境,毛泽民从陈济棠手上赚了620万银元,养活10万红军

历史系小狼 2025-04-22 17:06:52

电视剧《追风者》里有个情节挺吸引人:因为国民政府老是拖着不交钨矿,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人就跑到中国来催了。他们说国府得赔130万马克的违约金,还打算拿这钱直接去苏区买钨矿。

苏区那帮特工打听到德国代表要来中国,他们就琢磨着怎么把附近的国民党特务给支开,然后找机会跟德国代表聊了几句。可因为国民政府那边卡得严,德国代表说没法跟苏区联手,还给他们支招,让他们去找粤军的头儿陈济棠试试。

这电视剧看着真够带劲的,不过编剧那儿出了个大纰漏。从剧里对话看,故事讲的是国军要第三次大打中央苏区前那会儿,但剧里苏区特工居然直接找德国人买钨矿,这根本不靠谱——那时候钨矿根本运不出来。

中央红色区域已经遭到国军和地方武装两次“围堵”,现在被围得严严实实,进出通道都被紧紧封锁。别说平常用的生活用品运不进来出不去,就连能救苏区命的珍贵钨矿也运不过来。就算退一步说,钨矿能送到德国人手里,国民政府也绝不会让德国人给苏区送钱而不管。

再者,那时候苏区的北边和西边被国民党中央军包围着,东边和南边呢,则是两拨跟老蒋不对付的粤军。红军在统一战线这块儿可是行家,他们心里门儿清,该找谁来谈钨矿的生意,根本不用德国人指手画脚或者牵桥搭线。

电视剧里头确实讲了个挺关键的事儿,那就是钨矿对中央苏区来说太重要了,它给苏区带来了大部分的钱,超过七成的财政收入都靠它。红军能在赣南那块地方站稳脚跟,队伍还越打越大,涨到了十多万人,这背后钨矿可是帮了大忙。

那么,红军到底是怎么拿到这些钨矿的呢?在国军看得特别紧的情况下,苏区究竟是怎么把这些钨矿给卖出去的呢?

【毛泽民推动钨矿开采】

钨钢这东西,是从钨矿里提炼出来的,特别适合用来做武器。它硬得很,不容易坏,还能扛得住高温,所以经常被拿来做枪炮管子、军舰的甲板,还有装甲车这些玩意儿。很多西方的大国,都特别想要钨矿。特别是德国,一战时被限制了,所以从30年代起就开始大力准备打仗,对钨矿的渴望就更大了。

但那时候,全球七成以上的钨矿都藏在中国,而中国八成的钨产量又都扎堆在赣南那一块儿,所以赣南有了个响当当的名号——“世界钨都”。更绝的是,那儿的钨纯度能高达七成,比欧洲市场上常见的五成五到六成五的标准高出了一大截。可那时候咱们中国还没掌握冶炼钨的技术和设备,所以这些钨矿全都拿去出口了,结果在国际上特别抢手,各国都抢着要。

赣南的钨矿开采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那会儿,最热闹的时候,挖矿的人多达十万。有的是周边农民,自个儿到附近找矿;有的是十来个人凑一块儿,组个小队去挖;还有的是大公司,正规组织矿工去开采。

近代时候,军阀们老是在打架,钨矿这块大蛋糕多数都被地方军队给霸占了,成了他们养军队的关键路子。但这些军阀们觉得挖矿太累,自己不乐意干,就想了个招儿,让官府看着,老百姓动手,他们自己呢,就等着收税。

最终的情况是,西方那些大国通过代理人把矿产都给控制了。他们故意把矿产价格压得很低,还用那种很老土的办法随便挖,结果老出矿难。虽然矿产就在当地人眼皮子底下,但他们的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特别难。

1929年刚开始,井冈山的革命根据地碰到了国军发动的第三次大规模围攻,情况非常紧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商量后,决定带着红军的主力部队,离开井冈山,往赣南那边进攻,采取外线作战的策略。

红军离开井冈山后,敌军一直紧追不舍,想方设法阻拦他们。经过一连串的苦战,红军好不容易来到了江西瑞金。到了这儿,他们打算在大柏地那块地方,找个地势险要的位置,给那些冲得太快的敌军来个突然袭击。结果,红军成功地把敌军两个团给打垮了,还抓了800多名俘虏,包括敌团长以下的官兵。

打完那仗,敌军就再也没敢随便追上来。红军慢慢在赣南、闽西这些地方站稳了脚跟,建起了咱的中央根据地。记得红军刚到赣南那会儿,望见到处都是矿井,毛主席乐呵呵地说:“有了赣南这么多的钨矿资源,还怕补给跟不上?还怕革命不成功?”

红军以前在赣南那边试着挖了些钨矿,可因为国军连着两次大举攻打苏军,钨矿的生产就老被打断。紧接着,国民党对苏区实施了特别狠的封锁政策:

国民党把苏区围得严严实实,导致苏区的农产品根本没法往外卖,而苏区需要的日用品呢,又根本运不进来。有那么一阵子,食盐的价格高得离谱,一斤盐居然能换到5只鸡。这样一来,苏区红军还有好几百万的老百姓,都遇到了大麻烦。

为了突围困境,毛泽民在苏维埃国家银行任职时,想尽各种办法来搞生产,找资金,推动贸易发展。他脑子里自然而然地冒出个念头,那就是要让赣南地区的钨矿重新运作起来。

毛泽民特地跑到赣南的矿区实地看了看,跟矿工们坐在一起聊了很多,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的难处。他觉得,得先把周边挖砂的兄弟们聚拢起来,然后让他们给家里人、朋友,特别是那些手艺好的矿工写信,多拉些人来,把队伍壮大起来。

毛泽民帮矿工们解决了不少生活上的大问题。那时候,赣南地区疟疾很猖獗,老百姓常用一些迷信土办法治病,结果很多人因此丧命。毛泽民就去找了当地有名的老中医,来给矿工们看病,还建起了医院。除此之外,他还拿钱出来帮助那些困难的矿工,给他们发生活用品,还搞了个生产奖励制度。

矿工们的干劲上来了,人数很快就涨到了五百多人,他们被分成了五个小组干活。接着,他们还办起了苏维埃第一个国营的钨矿——铁山垅钨矿,这个矿到现在都还在开采呢。后来,毛泽民又跟中央提议,说要搞个“中华钨矿公司”,专门负责收购赣南的矿产再卖出去。他自己还当上了这个公司的老总。

矿石挖出来了,接下来就得想办法卖出去。这事儿就跟电视剧里演的似的,地下党得去找德国那边接头。那时候,赣南的钨矿往外运主要有两条路子,一条是走水路到上海,再从那儿出口;另一条是走陆路,直接过广东卖到国外。红军呢,一般就在他们控制的地盘边上交货,找些私人老板悄悄买下,再偷偷地运出去。

水路被国民中央军牢牢把控,想直接运货到上海那根本行不通。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广东,而广东现在是由陈济棠当家做主。

【陈济棠与红军复杂的关系】

陈济棠跟红军不对付,他心里头特别反感共产党,连带着对苏联也没好感。在国民党内部调整那会儿,他就极力不赞成孙中山提出的国共联手的主张。

1927年那会儿,南昌起义的主力军队往南去广东,走到粤东那边,被陈济堂给冲散了。之后呢,他又去围攻中央苏区。还有一回,李明瑞带着红7军,从广西一路穿过粤北到江西,结果又让陈济堂带着大批军队给围了起来。

陈济棠掌控广东地盘后,对省内的共产党人那是下了狠手,使劲打压。他搞了个“特别抓捕队”,就专门对付共产党。更绝的是,他们办完案子后,所有资料都烧得一干二净,连点渣都不剩。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共产党员似乎成了被针对的对象。他们无需经过正规的司法程序,就可能被秘密处决。特别是从1931年至1936年期间,陈济棠的势力下,有数千名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惨遭杀害,还有两千多人被关进了监狱。

陈济棠对广东那边的红色根据地,那真是下了狠心围剿,说是“丧心病狂”也不为过。海南的苏区,人最多的时候,正规军有4000多人,地方上的武装力量也有1000多人。但被陈济棠这么一顿猛攻,最后就只剩下26个人了。红军的师长王文宇,被抓起来以后,也被残忍地杀害了。

陈济棠和红军的关系挺有意思的,可以说是战斗里结下的缘分。他虽然是个坚定的反共派,但他的反对只局限在自己的地盘上,因为在他看来,红军对他的统治构成了威胁。至于他地盘外的红军,他就没那么上心了,这主要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实在是错综复杂。

陈济棠为了抢占地盘,在两广地区和桂系兵马动过手。同时,他还得小心在福建的粤军,就是那19路军,怕他们突然杀个回马枪。但最关键的,还是得拦住老蒋,别让他把广东给吞了。

所以,陈济棠多次拉上桂系和第19路军一起对抗蒋介石。特别是当广东的头号人物胡汉民在南京被蒋介石变相囚禁后,陈济棠和桂系联手,在两广地区另外搞了个“广州国民政府”,自己占地为王。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两广事变”被和平摆平,才算结束。

陈济棠眼里,桂军、19路军还有红军,那都是他的保护伞,他心底里可不乐意看到这些力量被老蒋给端了。但话说回来,他对赣南那儿的矿藏可是眼馋得很。1932年,老蒋为了拉拢他,说只要他出兵去对付红军,赣南的钨矿就归他了。

陈济堂派出手下的军队,占领了赣州、南康、大余、南雄、信丰这些地儿,还一直往北打,想要给我们的苏区南大门找点麻烦。中央一看这架势,决定得给粤军点颜色瞧瞧,就把红一、红三、红五这三个军团叫了回来,让他们到赣南去。这几个军团一去,粤军就被打得节节败退,最后还在南雄水口圩把粤军的第4师给团团围住了。

这场仗打得特别血腥,紧要关头,红5军团的头儿董振堂亲自带着好几千弟兄,拎着大刀就跟粤军拼上了刺刀。红五军团的政委萧劲光后来讲起这事儿,说:“粤军那边,光是被大刀砍翻的就有差不多1000人。”

不过因为得到的消息不准确,红军的主力没能及时过去帮忙,反倒是粤军的援兵先到了,所以红军只能选择撤退。这一仗虽说没把粤军全打垮,但也让他们吃了大亏。红军那股子强大的劲头,让陈济棠不得不琢磨,要是真跟红军硬碰硬,后果得多严重。

后来,粤军调整了策略,主要转为防守。陈济棠和苏区红军的第二次大战,得等到1934年国军发起的那场大规模“围剿”行动,就是第五次。那时候,红军的情况不太好,陈济棠就趁机攻打苏区南边的门户——会昌筠门岭。

粤军三个师的部队,被红军第22师拼死挡住,伤亡惨重后才好不容易占领了那个阵地。陈济棠这下子心态全变了,他琢磨着跟红军打仗,其实就是老蒋在那儿使坏,想让两边都减员,自己好坐收渔利。要是红军没了,他那在赣南的钨矿,肯定得被中央军给夺走,说不定中央军还会顺势打到广东来呢。

后来,陈济棠自己找到了红军,两边商量好了,互不干扰,各走各的路。

【秘密贸易】

那时候,国民党的地方军队为了维持开销,军官们常会让自己的心腹或者家里人出面去经商。毛泽民得知,在赣南地区做金矿和钨矿生意很火的“广裕兴”商号的老板曾伟仁,跟驻守在赣州的粤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李振球是亲戚关系。

毛泽民让江口贸易分局的头儿姚名琨,悄悄地跟曾伟仁聊上了,俩人一合计,决定用东西换东西。他们商量着,把原本每担5块钱的钨矿价格,直接提到了52块。同时,两边都派了人去对方那边。广裕兴这边呢,就派了人过去江口分局,主要是去买钨矿啊、稻谷这些货物。江口分局也不含糊,派了人去广裕兴,主要是采购食盐、药品这些苏区现在特别需要的东西。

之后,苏区通过广裕兴牵上了线,跟李振球他们搭上了话,结果赣南的好多粤军将领都加入了钨矿买卖,简直争着抢着从红军手里买。其实,红军把钨矿卖给陈济棠,根本就不是德国人牵的线。两边都心里有数,明面上是敌人,但私下里的买卖照做不误。说白了,还是因为钨矿生意让粤军赚了个盆满钵满。

粤地军队从苏区买钨矿,只花了52块,但卖给德国人时,价格就翻到了100多块,并且德国那边还抢着要。这么一转手,利润就直接翻倍了,而且后面价格还在不断往上涨。你说,还有哪种买卖能比这个更赚钱?

关键的是,陈济棠手里握着大批钨矿资源,这让德国人不得不给他开出不少好条件,比如说卖给他武器,还派军事专家过来帮忙。那时候,粤军的装备可不少都是顶尖的德国货,连空军都有,在地方那些军阀里头,他们的实力算是数一数二的。

因为红军还在,陈济棠一直明确反对共产党,虽然他时不时会借着反对蒋介石的名义搞点小动作,但蒋介石还是默许了他和德国人的生意往来。这样一来,陈济棠就有了个挡箭牌,更方便他和红军做买卖了。

红军和粤军做买卖的手法相当巧妙。他们先把挖到的钨矿提炼成精矿,然后由江口贸易局安排船只走水路,把货物运到三江口。到了那里,广裕兴的人会通知粤军,粤军就会“出面”把船“拦下”,接着再把这些钨精矿运到香港去卖。

广裕兴那边派在红军里的代表,跑到广东去买食盐、西药这些东西。他们先用汽车把东西拉到信丰县城,然后假装说要运到赣州,其实是走水路。半路上,他们还编了个理由,说被红军给“抢”了。广裕兴不光是帮苏区买些日常用品,他们还弄来了一台铸币机器。更厉害的是,后来他们还搞到了做子弹的材料。

毛泽民不光跟陈济棠建立了联系,后来他还借助福州一位商家的关系,联系上了19路军军长蔡延锴的助手。经过一番协商,两边顺利达成了贸易合作。赣南那儿的钨矿被标上了“国防物资”的标签,在19路军的保护下,一批接一批地经过福建运往国外。

中华钨矿公司成立后,赣南钨矿开采迅速上了快车道。在红军长征前,光说公家的钨矿工人,人数就涨到了五千多。这些年,苏区总共卖出了七千八百九十多吨钨矿,不仅用钨矿换了好多军民急需的东西,还赚到了六百二十多万银元现金。

要是没了钨矿的支持,在那敌人围得死死的情况下,中央根据地要想壮大起来真的很难。可以说,钨矿就是那10万红军的饭碗,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扭转了根据地的发展轨迹。

关键的是,钨矿交易让红军和陈济棠越走越近。在长征开始之前,陈济棠悄悄派人去和红军接头,商量能不能停战谈判,联手“对付蒋介石,一起抗日”。

中央派了何长工作为使者,跑到粤军的地盘去跟陈济棠的手下商量事情。经过三天三夜的扯皮,最后达成了五个约定。简单说,就是双方先不打仗了,还能互相买卖东西,有需要的话,还能让对方借路走。这几个约定刚敲定没多久,红军就开始了大转移。因为跟陈济棠那边谈妥了,中央才决定从粤北那边冲出去。

陈济棠确实说话算话,他表面上装得挺积极要打仗,背地里却给手下高官下了死命令:“敌人不动手,咱们就别开枪;敌人不冲上来,咱们也别出击。”他还悄悄给红军送了1200箱子弹过去。结果红军只用了20天时间,就轻轻松松地冲破了粤军的三道防线,而且还没吃多少亏。

1 阅读: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