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49年,大军压境到湘西,局势已经清清楚楚。陈渠珍这位大家口中的“湘西王”老将军,此刻正站在凤凰古城的城墙上,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家乡和乡亲们,不知他们的未来会咋样。
在遥远的北京,大家正热火朝天地议论着他的命运:湖南省委那边坚持要判他死刑,可这时候,贺龙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大声说道:“绝对不能杀!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他帮了我一把,现在轮到我回报他了!”
贺龙说的那句话,让毛主席想了好久。这位湘西的明白人,能不能有个新气象呢?答案嘛,得看北京发来的那封电报怎么说。
【卧龙初遇识英雄】
湘西这片地方,山山水水间不知埋了多少英雄好汉,也出了不少传奇人物。陈渠珍,他就是那个乱世里头的一个传奇。
他出生在1882年,那时候还是清朝的光绪八年,老家在凤凰。从小他就读了很多诗书,家里虽然不是特别有钱有势,但他从小就有着大志向。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国家的兴衰,每个人都有份。”
年轻的陈渠珍看到国家有难,果断放弃学业去当兵,考进了湖南的军事学校,在那里接受了全面的军事培训。学完以后,他加入了同盟会,全身心投入革命,跟着部队往西边打,还去了西藏帮忙对抗英国侵略者。
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和辛劳,闯出了一条争取民族自由的路子,并且为了国家,赢得了“湘西王”的称号。不过,作为一个军人,他的做法可跟别人不一样。
跟那些把打仗当成抢地盘、争权力的军阀比起来,陈渠珍从来不稀罕那点儿权力。他在湘西搞自治,心里头想的就是“守护好这片地儿,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在他管理湘西那会儿,地方上出现了路不拾遗的好现象。虽然这里地处偏远,但因为陈渠珍,湘西也闪耀起了现代文明的一点光亮。
他把湘西看作自己的使命,内心还藏着无尽的热血与梦想。他读了很多书,屋子里到处都是古典书籍,没事的时候还会念一念老子和庄子的文章。更厉害的是,他一共有七位夫人,最小的那位比他小了三十多岁呢。
但他那种风流倜傥的性格,并没影响他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老练。他很会琢磨人的心思,擅长用温和的方法来摆平冲突。当他掌管着自己的山地地盘时,碰到了一个叫贺龙的年轻人。
贺龙从小家里穷,小时候得给人挑水、劈柴啥的,但他心里头可不安稳。年轻时,他就成了挺有名的一个兵,后来还被陈渠珍的部队看上,当了支队长。
不过,贺龙可不是那种容易满足现状的人,他心里装着大志向,不甘心一直被湘西这块小地方给框住。他琢磨着要打出自己的一片江山来。
陈渠珍对贺龙的脾气早就心里有数了。有一天晚上,煤油灯昏黄的光照着,他把贺龙叫了过来,递了杯酒给他:“小伙子,我听说你有心思想去外面闯闯?”贺龙愣了一下,但还是默认了。
陈渠珍把酒杯一放,伸手拍了拍贺龙的肩,“行!你有那股子劲儿,我挺你到底。湘西这地界儿,怕是装不下你这条大鱼了,往外闯吧,外头的天地宽着呢。”
走的时候,陈渠珍大方了一回。他吩咐手下给贺龙送去了两万大洋和二百多杆枪。贺龙被这份深厚的情谊深深打动,直接在地上连磕了四个头表达感谢。
多年后,贺龙聊起那段经历,总是感慨:“若不是当年陈渠珍的帮忙,也不会有今天的我。”他对这位老上司的感激,不光是因为当时给的扶持,还有后来多次的宽容与放行。
【剿共?不剿贺!】
到了1930年那会儿,世道很不太平,到处都在打仗,连“湘西王”陈渠珍也逃不掉这乱世。他一方面得对付国民党的打压,另一方面还得在这乱七八糟的政治局面里想办法保住自己的地盘。
然而,在“剿共”任务中,他的命运与中共的关系却意外地拐了个弯。面对国民党简单粗暴的指令——剿灭红军,陈渠珍的心中却涌动着复杂的情感与抉择。
看起来他是在调兵遣将去打仗,但其实只是让当地的队伍意思意思,动两下,自己的亲信部队愣是一动不动。特别是要去打贺龙带领的红军时,他干脆就明说了,“打共产党可以,但别动贺龙的人”。
他这么做,其实心里有两个主要的打算。一来,他明白要是跟红军硬扛,自己不但捞不到啥便宜,反而可能被国民党那边给晾在一边。二来,他对老部下贺龙,那感情深得很,一直都很看重。
不管是交朋友还是对将来的看法,他都决定走一条不跟贺龙作对的路。这样,贺龙才能在湘西站稳脚跟,为之后的革命工作打下了基础。
国民党的大佬何键对这事儿气得不轻。他直接派兵去压陈渠珍,硬要陈渠珍把湘西的地盘交出来,还停了陈渠珍部队的军饷,搞得他们连过年想买点好吃的钱都没有。碰到这种强压,陈渠珍没跟何键硬碰硬,而是自己主动退了,想保住手底下的实力。
在那次军官聚会上,他叹了口气说:“我守在湘西,就是为了保护大家伙儿的安宁,而不是让乡亲们受苦。要是真要打,我宁愿先撤一步。”他这种能忍能让的态度,让湘西得以安宁,同时也给贺龙留了一条比较安全的退路。
【不能杀!】
1949年的时候,湘西又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解放军那是势不可挡,老军阀陈渠珍这下子是没法再硬扛了。他那帮跟了多年的手下都劝他,说还是跟着大局走吧,干脆宣布投降算了。
不过,国民党那边还是不死心,老想着拉拢他,甚至还恐吓他,叫他别跟共产党扯上关系。琢磨来琢磨去,陈渠珍最后决定把枪放下,给新中国写了份起义的文书。
贺龙觉得,陈渠珍这人吧,虽然是个军阀头子,但算是挺有良心的地方大老爷。他掌管的湘西地区,虽说不能算是完全安稳,可比起周边那些天天乱打一气的地儿,已经算是块难得的安稳地儿了。
再者,贺龙当年离开湘西后,之所以能快速扩充队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陈渠珍的慷慨解囊。贺龙特地给毛主席手写了一封信,信里把陈渠珍过去的贡献和他的品行都讲得一清二楚。
同年11月份,琢磨了好久之后,湘西和平解放的消息是由陈渠珍自己动手发出去的。这位被人们叫做“湘西王”的大佬,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大决定,对湘黔边区的和平解放可是立了大功。后来,他还热心参与新中国的建设,成了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很看重的一位爱国将军!
陈渠珍这辈子,简直就是一出精彩绝伦的大戏。他最开始是湘西的土匪头子,后来摇身一变成了革命的大将。一会儿是地方的老大,一会儿又成了起义的大英雄。不管世道怎么变,他都有自己的底线。他既救过老百姓,也帮过贺龙;他能看清形势,但从来都没丢过自己的良心。
今天,咱们再聊聊那段过往,你会发现,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不仅仅有拼死拼活的战斗,还有很多难以忘怀的情谊和敢于做决定的胆量。这些,都是陈渠珍人生里闪耀的地方。
湖南民间故事大全2002年版,由中国ISBN中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