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孙少平,战胜饥饿是人生第一奋斗目标

风吹过旧 2025-01-18 22:37:11

第一次看《平凡的世界》的新读者,还是几乎能够背诵的老读者,总为其中一个细节而耿耿于怀,那就是孙少平如影随形的饥饿感。在小说中,中国已经进入了1970年代,解放已经快30周年了,农村还会如此贫困,最起码的温饱都无法解决,这是部分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难以理解的。

小说的开头,就是孙少平与饥饿作斗争,他在学校订的饭是2个黑色高粱面馍,就是高粱馒头。作为保健食品,如今的超市,高粱馒头是热销产品,但放在以前,是极其难吞咽的。少平在县城读高中的三年,就是吃黑高粱面馍的三年。由于贫穷,孙少平连五分钱的菜都不能订。

小说借孙少平的话说:“以前听父亲说过,旧社会喂牲口都不用高粱,这是一种最没有营养的粮食。可是就这高粱面他现在也并不充足。按照他的饭量,他一顿至少需要四五个这样的黑家伙。现在这一点吃食只是不至于把人饿死罢了。”

当然小说也交代了,像孙少平这样赤贫的人毕竟不算太多。其实在当年,包括大部分同学都能吃得起的玉米面馍也是很难吃的。不管是高粱面还是玉米面,都是刮油的,而当时的人们特别是农村人口,肚子里面根本没有什么油水,光吃高粱馒头和玉米馒头,吃进去很难受。当然,比起饿肚子强多了。

孙少平回到家中,主食是高粱黑豆稀饭,加上自己腌的酸白菜就是一顿。搞个黑色高粱面馍,还属于改善生活了。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家里卖了猪,才能吃到一点肉。在学校里,孙少平吃过的肉和白面馒头,是田润叶和喜欢他的同学候玉英家请吃的。

在1970、1980年代的中国农村,贫穷是绝大多数的,像云南、贵州、宁夏、甘肃等地,破衣烂衫甚至光屁股的小孩到处都是。田福军就沉重地说:“建国已经三十年了,我们不仅没有让农民富裕起来,反而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比起所谓的酷刑,饥饿是最难以忍受,在饥饿面前,脸面根本不值一提,这在莫言的小说里描写最直接。现在的80、90、00后,很难理解饥饿的滋味。毕竟,饥饿在中国已经消失很长一段时间了,要看具体的饥饿,电视和手机上显示的,仍然是战乱中的非洲、中东国家,朝鲜和委内瑞拉等国。

孙少平高中毕业后,先做农活,当了三年的乡村教师,然后外出打工,也是为吃饱而努力。家中全是吃素,工地也不可能有什么好伙食。每次去找好朋友金波,金波都会做一大盆面条给他吃,对于孙少平来说,这就是一顿好饭了。

真正解决吃饱饭、吃好饭的问题,还得到了小说的第三部,孙少平到大牙湾煤矿当了正式工人。他们新工人的第一顿饭,是一大碗烩菜,和三个馒头,这馒头肯定是白面馒头。孙少平非常珍惜矿工这个来之不易的工作,虽然辛苦危险,但是工资高。他第一个月就领到了130元的工资,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妥妥的干部工资了。

从此,除了给父母的养老钱,给妹妹的学费,孙少平再也不用为吃饱饭而发愁了。他可以顿顿在食堂吃上白面馒头,烩菜和炒菜,吃肉也不是问题了。如果不是为了省钱寄回家里,他可以天天吃肉,平时到师父家,或者自己一个人,也可以喝点啤酒和白酒。

其实这也是《平凡的世界》这部伟大小说的魅力,一个人,一个男人,连自己的口都糊不了,你还能谈什么亲情、友情和爱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