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子全国各地都有,多数叫蘑菇,称菌子的很少,如东北的小鸡炖蘑菇;著名画家张大千在敦煌临摹的时候,也发现过好吃的蘑菇。蘑菇其实不是一种稀罕物,是普通食材。但是在云南,蘑菇的地位就完全变了,不叫蘑菇,叫菌子,价格昂贵。
云南有全国数量最多和味道最鲜美的菌子。这不是云南人说的,而是很多外省人吃过以后说的。早些年,除了外地人,云南人特别是昆明人是如何评价自己的菌子?又如何向外省人推荐菌子?
较早的记录出现在罗养儒老先生书中,在滇越铁路通车前后。昆明周边山上就有很多菌子,他认为第一名是柳树菌,味道清、甜、脆、嫩,只是数量很少,显得珍贵;其他的排名是北风菌、冻菌、青头菌、黄牛肝菌;其次是谷熟菌、鸡油菌和扫把菌。
对于干巴菌,虽然觉得外形粗劣,但是味道清新有香气,和虎掌菌是同一个味道。当时昆明人认为危险的是黑牛肝菌、白牛肝菌、胭脂菌和麻母鸡。
1923年,唐继尧执政期间,昆明举办了一个全国会议,名字叫“第九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参会的人不算多,大约20左右,但是影响大,都是全国教育界的精英。湖南教育家、旅行家、学者谢彬也参加了会议,后来写了一本《云南游记》,里面记载了朋友接待他吃菌子的场景。
朋友邀请他到昆明土主庙街的鑫美园吃饭,席上有熊掌、鹿筋、蜜汁火方、虎掌菌、北风菌等美味,作者特别注明是云南特产。鑫美园是当时主办方推荐的滇味接待饭店之一,主打菜熊掌鹿筋和虎掌菌等。在1923年,虎掌菌、北风菌在昆明有很高的地位。
西南联大师生记录的昆明菌子。当时联大有个学生叫鹿桥,本名吴讷孙,1919年出生于北京,先后就读于西南联大及耶鲁大学,后定居美国,是著名的华裔作家、学者、美术史专家。毕业后,他写了本小说叫《未央歌》,就以西南联大为背景,在台湾和海外华人中影响极大,号称海外“青春之歌。”
在这本小说中,他写了很多昆明饮食,其中就包括菌子。小饭店里,客人要点鸡㙡菌,伙计说鸡㙡菌卖完了,还有北风菌、青头菌、牛肝菌,都是新鲜的。客人说,吃北风菌算了,青头菌、牛肝菌是便宜菜,不吃。
从以上三个记录来看,除了很小众的菌子,排名第一的居然是北风菌。这个排名和现在完全相反。从过去的2023、2024年来看,第一名是干巴菌,死贵,1000元以上1公斤;第二名是牛肝菌,不管是黄、黑、白牛肝都好吃,价格也昂贵,几百元1公斤。其它的也和现在差不多,只是柳树菌似乎不吃了,麻母鸡也不吃了。
对云南菌子贡献最大的当数汪曾祺,他用极其通俗而又高雅的文字描写昆明的菌子。在他的笔下,排名第一的是鸡㙡菌,是菌中之王!第二是干巴菌,和青辣椒同炒太好吃了;第三是青头菌,炒熟了还有浅绿色,格调比牛肝菌高;第四是牛肝菌,炒出来滑、嫩、鲜、香,当时的牛肝菌很便宜,西南联大的食堂都有;最后是鸡油菌,他认为没有什么味道。
汪曾祺被称为最后一个士大夫,喜爱他的读者不计其数。看过他写的云南昆明美食,特别是菌子后,全国人民都蜂拥而至昆明、大理、楚雄等地,品尝鲜美的菌子,成为云南特色旅游路线,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他的文字对昆明的贡献,不亚于金庸对大理的贡献。
云南人欢迎全国人民来吃菌子,大方地说,我们少吃点,让全国人民多品尝云南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