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玉市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直辖的县级市,实行“师市合一”的管理体制。该市地处塔里木盆地南沿的和田地区,总面积约为1781.43平方公里,下辖1个街道、5个镇和1个开发区,总人口约7.06万人。根据2017年的数据,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61.7%,汉族占37.8%,其他少数民族占0.5%。
这座城市位于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西南部,距离和田市约75公里,距离喀什市约380公里。交通便利,有吐和高速公路、G314国道等多条重要交通线路经过。昆玉市还设有连接塔里木盆地环线的火车站。向西可以通过红其拉甫口岸连接中巴经济走廊的瓜达尔港,向东则可以通过格尔木、西宁等进入中国其他省市。
名称来历昆玉市的名称来源于《山海经》中的“昆冈出美玉”,寓意昆仑山的美玉。这座城市因和田玉而闻名,被誉为“玉都”。昆玉市拥有丰富的玉石资源,包括白玉、黄玉和青玉等优质玉石。现代的玉石雕刻产业也蓬勃发展。
城市如何建立起来的?1949年,为巩固新疆和平起义成果,中央命令第一野战军火速入疆,十五团奉命由甘肃酒泉向新疆进军,历时48天抵达阿克苏,后又奉命从阿克苏向和田进军,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历时十几天,行程1850里,和平解放了和田城。完成任务后,部队就地转业,屯垦戍边昆仑山下,在亘古荒原上开荒造田。
2016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第十四师设立昆玉市,与第十四师实行“师市合一”管理模式。同年2月26日,昆玉市正式揭牌成立。昆玉市将按照和田地区第二大城市的目标进行规划建设,成为南疆最南端的屯垦戍边城市。
城市的建立是人工绿洲的胜利昆玉市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年均蒸发量高达2600毫米,年均降水量仅34毫米,沙尘暴频发。建国初期该地区几乎是一片荒漠。
兵团屯垦后,当地开始在沙漠边缘种植红枣等特色林果,逐步构建起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
昆玉市每年都会组织群众进行植树造林,采用乔、灌、草结合和网、带、片相贯连的“三线”造林方式,构筑防风固沙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阻止沙漠的侵蚀。
2020年以来,昆玉市完成人工造林1.77万亩,退化林修复整改面积2.2044万亩,修复退化草原2万亩,累计投入约1.13亿元。随着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力度不断加大,昆玉市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林地面积达到16.6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14%。
昆玉市通过植树种绿,将沙漠变成绿洲,已经有效治理了22万亩沙漠化土地,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
当地水从何来?昆玉市地表水主要来源于高山冰川、积雪融水和山区降水,昆仑山的冰雪融水是昆玉市的主要水源,冰川造就了皮山河、桑株河、喀拉喀什河、努尔河以及众多的小型水库。2024年以来,昆玉市实际地下水开采总量为1716万立方米。河水和地下水矿化度均较高,一般用于农业生产。
居民供水和工业供水方面,昆玉引入了乌鲁瓦提水库的冰川水。乌鲁瓦提水库位于喀拉喀什河中游河段,总库容为3.47亿立方米,水域面积达8.36平方公里,水深最深处可达110米。通过48公里的管线将冰川水输送至城市,由于地势较高,还可以利用自然落差向城市供水。
当地的农业发达昆玉市所在的新疆南端,气候条件适宜红枣生长,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冷而不寒,无霜期多年平均为244天,最长日照时数达15个小时以上,光照强度强、昼夜温差大,使得红枣个头大、干物质丰富、口感香甜。
昆玉市的红枣产业始于2003年,当时红枣种植面积较小,主要以骏枣和灰枣为主。经过20年的发展,红枣种植面积扩大到23.77万亩,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50.57%,占和田地区红枣总面积的20.4%。
红枣产业已成为昆玉市的支柱产业,2022年,红枣总产量达到29.94万吨,总产值约25.7亿元。
通过引入淡水、修建排灌渠、使用有机肥和精量施肥等方式,当地成功把3000亩盐碱地改造成适宜水稻生长的环境,种植一种叫做羊脂籽米的米种。
当地人还尝试将盐碱水调配成适宜海产品生长的人工海水,养殖小龙虾、罗非鱼、加州鲈等特色水产。目标是成为全疆较大的鱼类养殖基地,目前鱼苗尾数近20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