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名家医案专栏!今天分享的医案是心脏病,希望通过这则医案,来聊聊中医如何通过调理整体状态来治疗心脏病,同时了解背后的中医理论。
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健康威胁。面对这样的疾病,很多人会首选西药,比如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但在中医看来,心脏病并不是“心病”那么简单,而是一个涉及全身气血阴阳平衡的问题。
案例
患者杨某某,65岁,确诊冠心病多年,伴随心绞痛、高脂血症等症状。多次住院治疗,但效果不持久。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掣痛、心悸气促、头晕、舌苔厚腻、脉象弦滑。这在中医看来,是脾肾阳虚、痰浊阻滞的典型表现。
治疗思路: 中医认为,这位患者的核心病机是本虚标实,即身体阳气亏虚为本,痰浊阻滞为标。因此,治疗不仅要化解痰浊,还要扶正阳气,恢复整体的平衡。
主方:生脉散、二陈汤、二仙汤化裁
1、益气养阴:党参、麦冬、五味子。三药合用寓“生脉散”之意,补气养阴,不燥不腻。尤其适合气阴两虚、心脏功能不足的情况。
2、化痰利气:陈皮、半夏、胆南星。二陈汤经典化痰方,再加胆南星以增强化痰的力度,通畅气机,缓解胸闷。
3、温补肾阳:仙茅、仙灵脾。二仙汤中的重要药物,既温补肾阳,又助心阳。肾阳是人体“发动机”的核心,温阳不仅益肾,也能助力心脏供血。
4、活血化瘀:丹参、桃仁、红花。疏通血脉,化解淤滞。
5、健脾祛湿:茯苓、生山楂。健脾祛湿、降脂,同时消食导滞。
治疗过程:
初诊:胸闷掣痛,心悸明显,处以上方7剂,化痰、益气养阴。7天后,胸闷减轻,每日仅短暂胸闷1~2次。二诊:效果显著,再加怀牛膝、杜仲以补肝肾、通血脉。三诊:胸闷心悸消失,因大便较干,加瓜蒌、草决明润肠通便。四诊:患者康复出院,调整药量为隔日1剂,继续巩固疗效。最终,患者不仅症状缓解,血压也稳定在较理想水平,并未再依赖降压药。
理法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司令官”;而肾是“先天之本”,是全身阴阳之根。如果肾阳不足,心阳便失去支撑,心脏供血无力,就会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
古籍《素问·脏气法时论》早有记载:“肾病者……虚则胸中痛。”这说明治疗心脏病,不能只盯着“心”,还得从“肾”入手。
这位患者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肾阳不足,脾虚湿盛,痰浊阻滞心脉。通过补肾培元、化痰祛湿,整体调理,自然可以取得长久的效果。
方药
1、生脉散:补气养阴
太子参、麦冬、五味子搭配,既补气又滋阴,对于心气阴两虚导致的心悸、胸闷效果显著。太子参清补而不燥,麦冬滋阴而不腻,五味子敛气生津,三者搭配平衡气阴。
2、二陈汤:化痰理气
陈皮、半夏、茯苓加胆南星,清理痰浊阻滞,通畅气机。胆南星专治顽痰,可以解决长期“湿盛痰阻”的问题。
3、二仙汤:温补肾阳
仙茅、仙灵脾温肾阳,同时激发全身活力。肾阳足了,心脏动力才足。
4、活血化瘀:丹参、桃仁、红花
血瘀是冠心病的重要病机,活血药能改善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
注意
用药宜缓不宜急:冠心病是慢性病,治疗不可急功近利,必须在调理气血阴阳上下功夫。切忌单纯依赖活血化瘀药,否则可能加重“气虚”的本虚问题。
湿盛痰浊者忌油腻生冷:痰浊体质患者,饮食需以清淡为主,远离油腻、甜食、生冷等生湿助痰之品。
动静结合:患者在出院后通过适当的散步活动辅助恢复,不仅增强体质,也有助于心脏功能的改善。
反思
西医在急性期治疗心脏病上无疑有很大优势,但在慢性病调理、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中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调理气血阴阳、标本兼治,中医往往能从根本上改善心脏病患者的整体状态。
正如这则医案所示,中医治疗不仅缓解了症状,还帮助患者实现了更长久的健康。如果你或者家人也有类似问题,不妨试试从中医的角度寻找答案,或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善!
申明:
1、参考文献:戴裕光.戴裕光医案医话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2、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尊重知识与劳动。如有问题,请随时与我联系协商。
3、所有治疗方案均需要辨证论治,如需用药请咨询专业中医师辨证加减,请勿自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