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68年2月,毛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里与众位开国功臣进行了合照。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张照片中,站在毛主席身边的陈士榘原先的站位并不是这样的。
合照过程中,陈士榘曾试图悄悄退到人群后面,却被毛主席当众拉住,大声喊道:“站在我身边!”
这一举动,让在场的所有人愣住了,也成为陈士榘一生中最难忘的瞬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为何毛主席对陈士榘有着如此特殊的情感?
主席台上的那一拉1968年2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内,一场特别的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这一天,中央各部门的领导人和共和国功臣齐聚一堂,主席台上更是站满了许多新中国的开国元勋。
其中,陈士榘作为工兵部队的司令员和共和国的开国上将,也站在主席台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看着毛主席,心中既是敬仰又是激动,但他却没有选择迎上去,而是默默地向后挪动了几步,试图将自己的位置让给其他人。
他觉得,这种场合应该是让更重要的同志站在显眼的位置,他一个普通的将军,站在后排才是合适的。
陈士榘的动作却没有逃过毛主席的眼睛,毛主席突然大步走到陈士榘面前,伸出手,一把抓住了陈士榘的胳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众人还未反应过来的时候,毛主席一边拉着他往主席台的前排走,一边开口说道:“士榘啊,站在我身边!你是井冈山出来的老兵,不站前面谁站前面?”
刹那间,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两人身上,陈士榘也一时间愣住了,既是惊讶又是受宠若惊。
“主席,还是让其他同志站在前面吧,我没什么功劳,只是做了一些普通的事情……”
毛主席却毫不松手:“你这个人总是这么谦虚,你们这些老同志,是共和国的功臣,是党和人民的脊梁骨,怎么能站在后面?”
话音未落,毛主席已将陈士榘拉到身边,在主席台正中间的位置站定。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时的陈士榘其实并未完全明白毛主席这一举动的深意,他只觉得这是主席对自己多年来工作的肯定,也是对自己始终如一的忠诚的赞赏。
但多年以后,当他回想起这一天的情景时,才逐渐意识到毛主席的良苦用心。
执勤路遇毛委员用心良苦暂且不提,先说陈士榘与毛主席之间的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27年秋,彼时,刚刚十八岁的陈士榘从家乡走出后加入了卢德铭警卫团,随后,在站岗的时候,见到了毛主席。
那天,他远远地看见一位身材瘦削的中年男子沿着泥泞的田间小路走来。
他的步履匆匆,衣着却十分简单,只穿着一件蓝色长衫,腰间挎着一个帆布包,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陈士榘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的枪,警惕地注视着来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志,我找卢德铭总指挥,有些重要的事需要和他商量”,男子的声音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权威,但同时又显得异常亲切。
随后,陈士榘叫来了同事顶岗,带着这位自称“毛润之”的男子朝营地的指挥部走去。
还未走进营房,正巧碰见了军中的一位老战士——杨立三,杨立三见到这位男子后,立刻喜形于色,快步迎了上来,语气激动:“润之兄,可算把你盼来了!总指挥正在会议室等着您呢!”
说完,他转身向陈士榘介绍:“这是毛委员,中央派来的重要同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毛委员?”陈士榘一时没反应过来,他只听过这个名字,却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与这位传说中的人物面对面。
这次简单的邂逅,虽然短暂,但却在陈士榘心中埋下了一颗深深的种子。
几天后,秋收起义的号角吹响,而战争的残酷也远远超出了陈士榘的想象。
刚刚上战场的他,亲眼见证了战友的牺牲,起义军从最初的五千人锐减到不到一千多人
在这片低迷之中,陈士榘又见到了那位毛委员,此刻的毛主席已经成为队伍的核心人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的一片空地上,毛主席站在台上,面对着身心俱疲的士兵们,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
那振奋人心的话语,那坚定不移的信念,仿佛点燃了陈士榘内心深处的火焰,他也意识到,这就是他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三湾改编后,毛主席亲自主持了一场简朴而庄重的入党仪式,亲自发展了一批坚定的革命骨干,那一天,陈士榘被选为入党的新成员之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仪式结束后,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道:“士榘同志,从今天起,你不仅是一个军人,更是一名共产党人了,我们要共同努力,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这句简单的话语,陈士榘记了一辈子,从此,他将自己的命运与革命事业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也将对毛主席的信任和敬仰深深镌刻在了自己的生命中。
“设营司令”的大智慧后来,在长征途中,陈士榘再次得到了毛主席的夸赞。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34年冬,红军长征的队伍蜿蜒在崎岖的山路上,一路上,陈士榘始终用他特有的方式观察地形。
他知道,红军的每一步都充满风险,而选择一个合适的宿营地,不仅能让疲惫的战士们得到休息,还能避免敌人的突袭。
有一次,红军行军至茅台镇附近,连续几日的阴雨让道路变得异常泥泞,战士们的衣服湿透,脚上全是泥浆,行军的气氛也有些低迷。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面对这样的局面,陈士榘丝毫不敢懈怠,他走在队伍前列,目光不断扫视四周,寻找一个既能避雨又适合扎营的地方。
突然,他发现前方山脚下有一片空旷的平地,四周被山林环绕,地势较高,积水不多。
更重要的是,这片平地离茅台镇很近,可以就地取用镇上储存的粮食和物资,这对于疲惫不堪的部队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片地势虽好,却没有现成的桥梁能让大部队渡过脚下的急流河。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后,陈士榘一边指挥士兵们利用随身携带的木材搭建浮桥,一边组织另一部分士兵趁雨停的间隙,在河岸挖掘泥土,用石块夯实通道。
为了提高士气,他亲自卷起裤腿,跳进冰冷的河水里,带头拉起麻绳,将第一根木桩牢牢固定在河底。
“架桥喝茅台!”期间,有战士笑着喊了一句,为紧张的气氛增添了一丝轻松。
也正是这句玩笑话,让陈士榘灵机一动,他迅速派人去茅台镇搜集茅台酒,不仅分发给战士们饮用御寒,还让大家用酒擦洗溃烂的双脚,消毒止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战士们喝了一口浓烈的茅台酒,脸上渐渐泛起一丝红晕,精神也为之一振。
最终,浮桥在短短一夜之间架好,部队顺利渡河,扎营在对岸。
次日,当毛主席站在新搭好的桥上,远远看着对岸扎营的红军队伍,忍不住对身旁的同志笑道:“士榘啊,你们真是有办法!喝了茅台酒,洗了茅台脚,还架了茅台桥,这一趟茅台镇可是没白来!”
陈士榘的智慧不仅在长征中被证明,也在后来无数次战斗中展现出非凡的价值。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毛主席更是曾多次在会议中提到陈士榘,戏称他是“红军的后勤大脑”。
可以说,在无数艰苦卓绝的战斗中,陈士榘用智慧和忠诚,为红军开辟了一条条前行的道路,也成为了毛主席身边最值得信赖的将领之一。
良苦用心那么,毛主席的用心良苦又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这是因为1968年正值特殊时期,政治环境复杂多变,许多在革命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同志因为种种原因受到波及,一些人甚至身陷困境。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毛主席这一举动,不仅是对陈士榘的公开认可,更是对那些忠诚革命的老兵的一种保护。毛主席深知,陈士榘这样质朴无华的将领,一旦被政治风暴波及,很可能因他的老实和低调而无法自辩。
因此,他用这样的方式,在无形之中为陈士榘竖起了一道屏障。
多年以后,当陈士榘回忆起那一天时,也时常感慨。
“当时,我并不知道主席为什么那么坚持让我站在他身边,但现在我明白了,他是为了保护我,他始终在为我们这些人操心,他为人民、为战友做的事,实在是太多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士榘晚年的时候,时常拿出那张合影,他的目光久久停留在毛主席的脸上,仿佛在对话,又仿佛在追忆。
1995年,当陈士榘生命的最后时刻即将到来,他的妻子问他:“你这一生,最敬爱的人是谁?”时。
弥留中的陈士榘,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虚弱却坚定地回答:“毛主席”
他的声音虽微弱,却饱含深情,那是属于一个老战士对领袖发自灵魂深处的敬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论时间如何流逝,主席台上的那一拉,仍旧是历史上的一个经典画面,也映照出毛主席和陈士榘几十年深厚情谊的缩影。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这种情谊不仅是一段革命友谊的见证,更是中国革命历史中最动人的篇章之一。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