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最近有点为难。一个“投资天才”,如今却成了众矢之的,被大众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事情源头还得从今年三月说起,他名下的长江和记集团,突然以228亿美元的价格打包出售了散布全球的43个港口,而接盘方,是美国的贝莱德集团。这一操作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在中美博弈越发白热化的此刻,这一场看似“合法”的商业交易,却牵动了整个国家敏感的神经这些港口可不止是码头,它们承载的是全球供应链的命脉。一旦控制权旁落,后果不堪设想。更让人窝火的是,事情引发舆论炸锅后,李嘉诚非但不出来解释,还直接取消记者会,只甩下一句“在商言商”。这态度实在让人不淡定。为什么会让人如此气愤呢?当你了解了这一串明面上的因果后,就会觉得,这不是气,而是有点寒心的无奈。

中美关系紧张不是什么新鲜事,几乎每天都在新添火药味。从贸易战到科技封锁,如今也延伸到了全球海运领域,它们关系中国未来发展的诸多关键环节。而就在这样的国际局势下,李嘉诚的交易无异于“递刀”给对手,让人心凉。在国内外局势如此复杂的大背景下,长江和记的这一举措简直像拆自家台子。更让人不解的是,当初符合逻辑的一切解释因为亏损?为了压缩资产?都显得苍白无力——这些港口去年还创造了11%的营收增幅,这可不是什么挣扎求存的业务,而是旱涝保收的“铁饭碗”。身为商人,谁会轻易放弃自己这块稳健增值的金字招牌?更何况,这批港口的价值在这些年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已翻了数倍。低价打包卖给对手背后的逻辑又是什么?如果说这是一般的市场行为,那为何2015年国企与之谈判时,他开出的价格高出如今一大截?还附带条件要国企全盘接手其他业务?

事情看似简单的“一卖了之”,却掀开了一个更复杂的漩涡。要知道,这些港口涉及的不止是商业利益,更牵动地缘政治。未来中国的“海上一带一路”布局,很大程度上仰赖这些全球性基地。如今这一打包,几乎将这些战略资源双手奉送。美国能放过这步好棋吗?静观其变好像有点消极,果不其然,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美国那边的步伐已经接上了。先是提出将针对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船只,收取50至150万美元的“服务费”;再往后,谁又能保证不会出现更加针对性的限制或禁令?在特朗普式的单边主义下,我们不是没见过这类操作。也许有人会问,李嘉诚会不会遭到了美国的压力?按理说,一个商人,慈善也好商业也罢,当真能完全独善其身?但在这方面,国家的立场始终是明确的。正如外交部所说,中方一贯反对任何经济胁迫行为。白了讲,只要李嘉诚站到国家这边,中央的支持是显而易见的。从前华为的抵抗之路就能说明一切。

可惜,李嘉诚显然另有盘算。从撤资内地市场,到如今的港口交易,仿佛是一部被规划好的长篇剧本。但遗憾的是,他可能误判了局势;更误判了民意。十几年前,他在香港是“李超人”,甚至被视作华人世界的商业模板;但一次次反水似的举措,他正在迅速丧失这个名号,全盘沦为别人眼里的“利益最大化”的操盘手。商业上精明,政治上糊涂,这或许就是他如今两面不讨好的原因。还有人试图替李嘉诚辩解,说他或许真的是“无奈之举”。但细究当下的大局,这话实在站不住脚。如果能耐得住全球资本市场的诱惑,保住的是背后的底气;若一时贪心,可能连自己的招牌都无法保全。如同梁振英所评,外国人只会把中国商人当做长期利用的工具,一旦没有利用价值,“余温立刻凉了”。美国企业从不做亏本生意,这一点,李嘉诚如果看不清,将来极有可能成为反噬的第一目标。

从头到尾,这场交易与其说是一场“利润判断”,更像是一场信用危机。对国家,对普通民众,甚至对他自己。比买卖股份更核心的,是他如何在历史和现实中选择站位。而这一点,已经不是单纯的“在商言商”能够解释的问题了。有人说,真正的企业家是可以预见未来的,但这次,李嘉诚会愿意承担这个代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