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王进喜响应“石油大会战”不惜以身犯险,尼克松也敬佩其精神

史海撷英 2024-11-14 19:34:56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都要抖三抖!” 这句嘹亮的口号,闪耀在中国石油钻井事业中。口号的创作者,便是那位传奇的铁人——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1970年11月15日)。他的事迹不仅响彻大江南北,甚至让美国总统尼克松都刮目相看。

王进喜,一个普通的中国石油工人,却以坚韧、勇敢和智慧,创造了一段令人惊叹的传奇。他的名字,传遍了整个中国,甚至连遥远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也听说过他的壮丽事迹。那么,王进喜的事迹究竟是什么,为何尼克松想见他呢?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1959年的松辽平原,一口机井的意外喷油,仿佛是命运的低语,预示着一片丰饶油田的诞生。这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国家命运的转折点。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会战,在这片广袤而艰苦的土地上拉开序幕,其中,一位名叫王进喜的“铁人”,以其非凡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了这场会战中的不朽传奇。

王进喜的生命早年并不如意。他出生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成长在贫瘠的甘肃农村,家境贫困,生活艰辛。六岁那年,甘肃地区遭遇了百年罕见的饥荒,王进喜的父亲因为劳累过度而病倒,家中失去了顶梁柱。在家境困难的情况下,王进喜被迫与父亲一起流浪,乞讨度日。

王进喜

王进喜幼小的肩膀上承载着生存的压力,但他并没有放弃。为了改变现状,十岁的王进喜主动去地主家揽活,艰辛地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在地主的欺凌和虐待之下,王进喜内心里埋下了一颗坚定的改变命运的种子。

逃离兵役的王进喜来到深山中,以淘金为生。在野外的艰苦条件下,王进喜遇到了一个淘金师傅,师傅不仅教给了他淘金技巧,更传授了他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段经历让王进喜的内心得到了安慰,也锤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新中国成立后,王进喜凭借早年学到的淘金和钻井知识,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当时的中国因为勘探技术的落后,被外国专家称为“贫油国家”,他们认为中国人是钻不出一滴油的,只能靠进口油度日。

王进喜听后愤怒不已,他发誓要亲自在中国的土地上,打出一口中国人的油井。中国的地质专家们也坚信中国有自己的油田,于是国家向全国的石油工人发出“石油大会战”的号召。

王进喜干工作一贯积极努力,有一种争上游的精神。1958年7月,王进喜首先提出“(钻井进尺)月上千(米),年上万,玉门关上立标杆”的奋斗目标,1959年创年钻井进尺7.1万米的全国最新纪录,一年的进尺相当于旧中国42年钻井进尺的总和。同年,王进喜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参加了建国10周年大庆的国庆观礼。

在参加群英会期间,他看见北京街头因缺油而背上煤气包行驶的汽车,从内心里感到歉疚。听说我国东北发现了大庆油田,他 “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提出申请参加大庆石油会战。

“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是王进喜说过不止一次的话。他时时刻刻都在实践着自己的誓言。他领着一支团队从遥远的玉门出发,前往松辽平原参与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战斗”。1960年3月,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从玉门日夜兼程赶奔大庆。到萨尔图以后,王进喜下了火车,一不问吃,二不问住,找到调度室首先问:“我们的钻机到了没有?我们的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最高纪录是多少?”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井场位于偏远的乡村,设备和物资的运输非常不便。王进喜和他的团队决定分解设备,用自己的力量将沉重的钻机和设备带到井场,以确保钻井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在运输的过程中,王进喜不慎被重达数百斤的钻杆砸中了右腿,被紧急送往医院。虽然医生建议他留院休养,但他迫不及待地想回到井场工作。

在他的坚持下,医生终于同意了,王进喜立刻返回工地,与同事们一起投入了工作。在钻井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井喷,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情况。如果不能及时堵压,井口将崩塌,石油设备也将被埋在井下。按照正常的程序,需要用重粉石灰来堵压井喷,但时间紧迫,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运送重粉石灰。在这个危急关头,王进喜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使用现场的水泥来堵压井喷。虽然水泥没有经过充分搅拌,但大家没有更好的方法,只能尝试。然而,水泥倾倒后几乎没有效果。王进喜没有放弃,他突然跳进了泥浆池,打算用自己的身体来搅拌水泥。他鼓励同事们一起加入,呼喊着:“为了祖国的石油,大家一起来充当搅拌机!”在他的号召下,许多工人纷纷跳进泥浆池,用自己的身体来搅拌水泥。最终,井喷得以控制,石油设备得以保留。毛泽东在得知这一事迹后,亲自接见了王进喜,称赞他是全国工人学习的楷模。全国上下掀起了向王进喜学习的热潮。王进喜的精神感染了整个国家,他的名言“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都要抖三抖!”成为激励人民前进的口号。

1960年4月2日,从玉门发出的钻机运抵萨尔图。可当时吊车、汽车、拖拉机非常少,60多吨重的钻机设备无法卸车、搬运和安装。面对重重困难,王进喜对大家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只能上,不能等;只准干,不准拖!”他带领全队把钻机化整为零,采用“人拉肩扛”的办法把钻机和设备从火车上卸下来,运到马家窑附近的萨55井,安装起来。连续苦干三天三夜,王进喜没离开车站和井场。行李放在老乡家,一次都没去睡过。房东赵大娘看见王进喜这样拼命地干,对工人们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哪!”会战领导小组做出决定号召全油田职工“学习铁人王进喜,人人做铁人”。

王进喜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学习铁人的活动中,大庆油田的每个工人都力求上进,在1960年的时候,便生产了600吨的原油。到了1963年,大庆油田的产量逐渐增高,周总理在会议上庄重的宣布:“我国的石油现在已经基本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了!”这个消息让所有人都为之激动,我国终于摆脱了“石油贫国”的帽子。而为大庆油田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王进喜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先锋人物,全国人民都争相学习“铁人精神”。

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候,王进喜作为大庆油田的代表人物被邀请到北京,他在会上的发言受到了各个代表的热烈欢迎,但是王进喜却十分谦虚。他说:“我只是一个小工人,并没有做出什么大的贡献,不过为国家打了几口井,这一切还得靠党和人民的支持。”

1965年王进喜任钻井指挥部副指挥。他说:“我当了干部,仍然是个钻工”。坚持深入基层,坚持参加生产劳动,不脱离实际,不脱离群众。他依然保持着“跑井”的老习惯,到现场去解决生产、技术和后勤服务等问题。他自己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而对职工家的生活格外关心。凡是职工的住房、用水、交通、孩子入学、伤病医疗大事小情都亲自过问,帮助解决困难,为人民群众操尽了心。为解决孩子们就近入学,还亲自当校长办起一个“苇棚小学”。这所学校后来发展成“铁人小学”“铁人中学”。他说:“我从小放牛。牛吃草,马吃料。牛的享受最少,出力最大。我愿意为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在荣誉面前,王进喜一直谦虚谨慎。他说:“成绩完全属于党,我们小本上只能记差距。”

“文化大革命”期间,油田事故不断,出现“两降一升”的严重局面时,王进喜同几个老工人商量,给周总理写信,反映油田情况,为周总理批示“大庆要恢复‘两论’起家的基本功”提供了依据。

王进喜经常说:“我这一辈子就是要干好一件事情:快快地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为了实现这一终生理想,为了改变我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王进喜在长达30多年的与艰难困苦斗争中,积劳成疾,患上晚期胃癌。为了解决王进喜的困难,组织上给他一些补助。他都一笔笔地记上账,保存在枕头下,临终前好交给组织,为人民鞠躬尽瘁,为自己不取分毫。

王进喜追悼会

1970年王进喜被解放军医院诊断为胃癌晚期,10月1日,王进喜忍着病痛参加国庆典礼,看着祖国越来越强大,他感到非常高兴,只是没过多久,王进喜的病情突然加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王进喜还念念不忘大庆油田的工作,他对身边的人说:“一定要把大庆油田的工作做好!”1970年11月15日,终因医治无效,王进喜与世长辞,终年仅47岁。

王进喜把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献给了我国石油工业,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身上所体现的铁人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1972年2月,当美国总统的专机降落在北京机场时,一场划时代的见面即将开始。中国高层已经为此次见面做足了准备,不愿在外宾面前丢脸。周总理带领外交团队亲切迎接尼克松,一幕温馨的握手成为全球最著名的摄影之一。然后,尼克松与毛泽东正式会面。在交谈过后,尼克松意外地提到:“请问在座的哪位是王进喜?他在大庆油田的事迹传到我国后,美国人民都对他十分好奇,我也很想见他一面!”但毛泽东遗憾地告诉尼克松:“你来晚了,王进喜同志已经在两年前过世了!”尼克松感到震惊:“这太让人惊讶了,王进喜还不到50岁吧?真是一个巨大的遗憾!”毛泽东回应道:“王进喜是中国石油工人的先进代表,他的离世是中国的一大损失,我们也感到非常遗憾。”

王进喜虽然去世了,但是他那种能惊动美国的顽强铁人精神却永远传承在中国人心中。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