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首封韩王朱松共四子,长子即韩恭王,第三子临汾王朱冲㷒早夭,天顺年间依然在世的只有襄陵王朱冲秌和乐平王朱冲烋这两家郡王。
形象完美的襄陵王朱冲秌生于建文三年(1401年),仁宗朱高炽的堂弟,从辈分上来算,是当今皇帝英宗朱祁镇的叔祖。襄陵王这个人辈分高,子嗣多,形象好,看上去完美无缺,除了有些自以为是。
襄陵王诸孙
襄陵王一脉子嗣昌盛,到了天顺年间,连孙辈都已经长大成人,可以获得宗室爵位。天顺元年(1457年)四月,朱冲秌诸孙朱徵鍜、朱徵䥵、朱徵鋗被封为辅国将军,赐诰命、冠服。
明朝宗室爵位表
明代亲王嫡长子袭爵,其余诸子封郡王。郡王嫡长子袭爵,其余诸子封镇国将军。而从镇国将军开始,就要按照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的顺序降等袭爵,直到降无可降的奉国中尉。
按照规矩,宗室十五岁封爵,十六岁以后出阁,出阁之前不发岁禄。而此时襄陵王诸孙早已出阁,但却刚刚封爵。对于这些理论上的“欠薪”,户部的建议是不予补发,实际上赖掉了一部分的岁禄:“庚子,户部奏:‘诸郡王辅国将军岁禄八百石,例当受封后出阁日为始,米、钞兼支。今襄陵王庶孙辅国将军徵鍜、徵䥵、徵鋗出阁在前,受封在后。岁禄关支,宜自受封日为始。’从之。”
倚老卖老
襄陵王这个人一向以“孝悌”而闻名,在宗室之中名望很高。皇帝在南宫复辟之前的正统朝,便对他进行过褒奖。不过也许是各方的吹捧太过,让朱冲秌有些飘,在听说英宗平时“朝以昧爽”之后,竟然写信劝这位侄孙不用冒着风寒出来早朝。
所谓的“昧爽”,就是指拂晓,大概在凌晨三点到五点的时候。明初皇帝无论是太祖、太宗、仁宗、宣宗,乃至于英宗都很勤政。比如皇帝在和内阁首辅李贤谈话之时,便提到自己“每日五鼓初即起”。
五鼓就是五更,凌晨三点到五点,说明襄陵王的消息非常准确。然而对于英宗来说,这位叔祖明显有些“多管闲事”。自己靠着夺门重登大宝,本来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再不勤奋一些,不得被人戳脊梁骨吗?所以在回信的时候,皇帝强调“日出视朝”是自己的责任,不要瞎劝:“且日出视朝,《礼经》所载,自古人君莫不皆然,在予率由未尝违也。今领尊意,感德良厚。”
襄陵王府所造铜镜
然而襄陵王似乎并没有领悟到皇帝对自己有所不满,在韩王上疏褒奖他的“孝行”,朝廷“赐敕奖谕”之后,朱冲秌再一次提了两个请求:其一、请封其诸妾之有子者为夫人,其二、请更制诸子冠帽。
英宗对襄陵王此举非常不满,直接扣了一顶“不安分循礼欲乱祖宗之制”的大帽子,随即一面“赐敕切责之”,一面命御史将王府教授抓起来问罪。
预造生坟
襄陵王之母季氏在天顺二年(1458年)病故,英宗遣官赐祭,还命有司营葬。
到了天顺三年(1459年)四月,季氏墓园即将竣工,襄陵王又有了一个想法。朱冲秌向朝廷上奏,表示自己年事已高(五十九岁),希望用剩下的物料给自己和王妃“预为生坟”。
英宗头疼无比,这老头事儿怎么那么多?开了这个口子,全天下的宗室都来请求造生坟,同意还是不同意?工部官员也都是老油条,给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郡王预造生坟旧制所无”,所以“不可从”。英宗龙颜大悦,立刻批复同意,而且史书对此的记载还不是常用的“从之”,而是极具情绪色彩的“上是之”。
打造形象
接连吃瘪之后,襄陵王的头脑终于清醒了一些。为了挽回自己的形象,他给皇帝进献了一匹体型与常马不同的“青马”。但是说实话,这一招并不高明,声色犬马之类的东西,皇帝收了会遭到言官的弹劾。所以英宗在回信中不无讽刺地写道:“叔祖用意畜养进于朝廷”。
眼见得这一招不好使,襄陵王只能祭出自己的杀手锏:孝道。天顺七年(1464年)三月清明节之前,朱冲秌出城去祭扫生母季氏的墓园。
据韩王写给朝廷的奏疏,襄陵王当天不但“哀痛若初丧”,还亲自“负土培墓”。平凉府此前几天一直在下雪,但在朱冲秌祭扫之时却突然放晴,直到祭扫活动完成以后才重新下雪。这是明显的孝心感动上天,皇帝也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英宗给襄陵王写信,将他大大地夸奖了一番:“夫孝,非诚无以致感格之速,非著无以敦风俗之劝。况宗室之懿,四方其训。是用作书以著叔祖行孝之诚,惟亮而贞之。”
有了老天爷的帮忙,朱冲秌总算是立住了自己的形象。
一心外迁的乐平王朱冲烋生于永乐三年(1405年),韩宪王第四子,生母赵氏。由于整个青少年时期都在南京度过,朱冲烋到了平凉之后一直水土不服,早在正统四年(1439年)就曾经求迁“温暖之地”。当时的明英宗少年即位,心气正高,对乐平王这位旁支宗室瞧不上眼,以一句“平凉未必甚寒”的理由就把他给打发了。
南宫复辟之后,重登大宝的明英宗为了笼络各地宗室,对他们都极为优待。朱冲烋为此又动了迁国的念头,不但再次向朝廷上奏,还明确提出了自己想去的目的地:建昌府、衢州府、凤翔府或者巩昌府。
这里面建昌、衢州和凤翔,此前是荆王、襄王和郑王的封国,王宫旧址尚存。巩昌府此前虽然不是亲王封国,但永乐朝的时候,太宗皇帝为了分化秦藩,曾有意让永兴王出镇于此,当时修治过居室。
朱祁镇
然而郡王外迁,此前只发生过一次,即蜀藩华阳王家族离开成都前往澧州(今湖南澧县)。但华阳王得罪仁宗皇帝,故而被贬居外郡并剥夺了继承权,和乐平王的情况又不尽相同。故而英宗反复考虑之后,还是婉拒了朱冲烋的请求,并且警告他约束下人,不要受人蛊惑:“丙申,书复乐平王冲烋曰:‘比得奏词,具悉尊意。叔祖之国系先朝分封,于今年久。况平凉亦非边境地方,难又迁移别处。及称欲移建昌、衢州、凤翔、巩昌府分,此必下人诱说,切不可听信。叔祖自今宜善加调护,以享安静之福,庶不乖于祖宗宪章。惟叔祖亮之。’”
然而乐平王并没有就此放弃,到了天顺六年(1462年)七月,他再一次奏请迁国。当然这一回朱冲烋做了充分的准备,整篇奏疏写得有理有据,直击人心:
第一段:朱冲烋表示自己自幼体弱,虽然承蒙陛下多次派太医前来治疗,但都是治标不治本,一到冬天就会复发,即“遇寒辄发”。有太医做保障,能够让皇帝相信他的病确实跟天气有关。
第二段:乐平王接着指出平凉乃“切边小郡”,韩藩宗室人口众多,每年的岁禄本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再加上“胡寇之扰”,军马守御的费用也都要百姓来承担,朱冲烋随即给了一句非常感性的话:“臣诚不忍见其展转于沟壑也”。这是摆事实讲道理,告诉皇帝他不单单是只考虑自己的身体,也是为了朝廷着想。
第三段:有了前文的铺垫,乐平王再以代藩诸王为例,推出自己的终极梦想:“徙臣于温暖通舟楫之所”。和韩藩相比,大同代藩的宗室人口更多,守城压力也更大,故而在天顺五年(1461年)的时候,山阴、襄垣、宣宁、隰川、灵丘、怀仁这六家郡王,改迁蒲州、泽州、绛州、霍州等地。这里是隐晦地提醒皇帝,代藩那么多郡王都走了,陛下不能只卡他一个吧?大家都是太祖后裔,得一视同仁吧。
而在文章结尾,乐平王又对迁国的好处做了一番提炼:“一则苏陕西罢敝之民,一则延愚臣暮年之命”。反正说到最后就是一句话,迁国对他朱冲烋和朝廷都有好处,陛下看着办吧。
这一回连一向喜欢唱反调的工部都被乐平王给感动了,他们给英宗的回复是“请允其奏”,还进一步给出了迁国方案:“徙于广东韶州府”。
当年英宗的叔父淮王朱瞻墺曾在韶州短暂待过几年,广东三司对淮王府旧址稍加修葺即可。因此仅仅一年以后,王府改建工程便已竣工。然而不知是何原因,英宗却突然叫停了乐平王迁国之事。两个月后皇帝驾崩,朱冲烋迁国之梦也就此彻底破灭:“戊申,初韩府乐平王冲烋以陕西平凉府艰窘,请他徙。上许之,诏置府广东韶州府。至是成,有司请王就徒。上曰:‘姑已之。’”
襄陵王、乐平王的寿命很长,英宗驾崩宪宗继位之后,这二位依然活了好多年才薨逝。甚至于就连宪宗本人都差点没熬过乐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