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的师长,36岁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直至牺牲也没有完成愿望

温醒醒 2025-03-14 15:31:11

志愿军一位36岁师长,于朝鲜战场英勇捐躯,至死未竟其志。

世人知抗美援朝有黄继光等英雄,却少知36岁师长收复平壤、横城战役立功。1952年春,他前线指挥时牺牲。14岁投身革命,22年军旅成师长,其未了心愿何解?

一、少年投身军旅:自革命老区启程,他踏上征程,成为一名坚定的红军战士,肩负起历史的使命与责任。

江西为革命老区人所共知,吉水县则少有人晓其曾育一14岁参军少年将领。1930年春,罗春生背母制布袋,悄然随红军离吉水县城外小村庄。

吉水当时,家家有亲人投身革命。罗春生的堂兄罗石生为当地游击队队长。一晚,罗石生率队经村,见罗春生在田间放牛。罗春生热切望向红军,恳求堂兄带他参战。

罗石生对瘦小的堂弟说:“你年幼,先归家读书。”罗春生坚持要去,称自己虽小但识路,可为同志们引路与送信。经堂哥推荐,罗春生成为了红军通信员。

1931年初,罗春生首战于吉水城北遭遇战,负责传递军情。敌弹呼啸,他毫无惧意,弯腰穿梭战场,准确传达连长命令至各战斗小组。

红军老战士回忆,小通信员年纪虽小但胆大。第四次反“围剿”时,罗春生冒弹雨,以草帽装水送伤员。虽草帽被子弹穿洞,水仍完整送达伤员手中。

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罗春生成长为战斗小组长。某战中,他率小组凭地形架机枪,成功阻击国民党部队。此役后,上级对这位年轻组长高度认可。

1934年秋,中央红军启程长征,罗春生所在部队同行,历经两万五千里。途中,他肩挑百斤重担翻山越岭。过草地时,他带战友挖野菜、找草根,终率全班安全穿越。

穿越草地后,罗春生遇军旅生涯首位伯乐。红一方面军某团政委张震,战后总结会上特表扬这位年轻班长,赞其作战智慧勇敢。自此,罗春生受上级重点培养。

二、战功显著:由边区保卫者蜕变而成东北解放的中坚力量,其英勇事迹彰显从守护一方到解放全境的辉煌历程。

1937年,罗春生任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副营长,负责守卫数万平方公里的中共大本营,该区域屡遭日军扫荡,其部队肩负保卫边区的关键任务。

日军突袭延安外围时,罗春生部署战术:一梯队山顶设工事引敌,二梯队林间埋伏,三梯队绕至敌后。日军攻顶时,三梯队合围,致日军中队重创。

1938年冬,日军大举“扫荡”陕北。一部队欲从米脂突入边区。罗春生在山口设伏,令战士挖雪壕覆白布伪装。日军入圈后,红军突袭,歼其一队。此雪地伪装术后被边区部队广用。

1940年,日军进犯陕甘宁边区。罗春生作为留守兵团重要指挥官,依据地形提出“游击防御”战术:敌进时分散隐蔽,敌补给线拉长时集中袭击。此战术使日军多次“扫荡”未果。

1945年抗战胜利,罗春生被调至东北任通化军分区参谋长,开启解放东北之旅。通化地区地形复杂,为战略要地,他依托山多路险,指挥部队围追堵截国民党军。

在一次重要战役里,国民党军计划自通化南撤。罗春生预判敌军突围路径,于多处要道布防。国民党军果走一路,经激战,该突围部队终被全部歼灭。

1947年,罗春生任辽东军区独立一师副师长,于辽沈战役中指挥部队截断国民党军退路。夜行遇大雾,他令战士背包绑白布,既保视野又隐蔽,确保任务顺利完成。

解放东北后,罗春生部队参与平津战役,攻打天津时他率部主攻。他采用步炮协同战术,炮兵精确打击敌工事,步兵迅速突进,此法减少了伤亡,提升了攻坚效率。

三、赴朝作战:34岁师长率领部队,毅然跨过鸭绿江,踏上征途。

1950年10月,罗春生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9师师长身份接获赴朝命令。该师解放战争中表现卓越,号称“钢铁之师”。战前,部队全面筹备,包括武器与后勤,均细致规划。

10月19日深夜,罗春生率139师先头部队于安东偏僻渡口秘密渡鸭绿江。部队实施灯火管制防敌机,战士以绳相连摸黑前行,依江岸预设标记,渡江行动圆满成功。

入朝后,139师首要难题为隐蔽行军。鉴于美军空中优势,罗春生令部队昼伏夜行,各连配备伪装网,遇敌机即隐蔽。此策略保障了部队安全南进。

11月初,139师参与温井战斗。美军设多道防线,火力强大。罗春生采用“化整为零”战术,分队多向渗透美军防线,打乱其部署,实现以少胜多。

在第二次战役中,139师负责截断美军退路。12月初,罗春生得悉美军装甲部队北撤情报,随即调整策略,于山谷设伏,埋雷并部署反坦克火力。美军入伏后,志愿军猛攻,缴获众多军用物资。

1951年初,第三次战役开始。139师在横城遇美军加强营激烈抵抗,敌军地形占优,火力强劲。罗春生采用“敲首锤腹”战术,一营正面牵制,主力侧翼迂回断敌退路,战斗持续一天一夜,全歼美军营。

横城以北战役中,罗春生采用“暗堡战术”,令部队在阵地前沿建造地下工事,各暗堡间可相互支援。美军坦克经过时,志愿军即从暗堡出击,用爆破筒摧毁坦克,令美军损失惨重。

1952年春,金化以北,志愿军与美军激战。3月某日,罗春生在前线制定作战计划时,遭美军战机轰炸,指挥所被毁,师长牺牲。其作战图上,仍标记着下一步进攻路线。

四、未了心愿:这位朴素的将军,心怀家国,其深情厚意,尽显于对国家的忠诚与对家庭的关爱之中,令人动容。

1951年冬,罗春生在前线获知侄子罗毅刚考入军校。他随即回信,透露自己从军22年的愿望:战后回老家建学校,助更多孩子接受教育。

罗春生的教育愿望植根于童年。1916年,他生于江西吉水县贫苦农家。因村中无校,村民集资请老先生在祠堂授课。他仅读两年私塾便因贫困辍学,这段经历让他持续关注家乡教育。

1950年春,出征朝鲜前夕,罗春生返乡。见孩童仍在破旧祠堂上课,他即出部分工资,让堂兄罗石生购材建校。他打算战后归来即开工。

罗春生在前线指挥作战之余,于笔记本上绘制学校设计图:6间教室,1间图书室,附带小操场。图纸上特别标明教室窗户需宽敞,以利孩子们远眺。

1951年秋,罗春生接堂兄信,悉木材备妥,老木匠已受邀设计校舍。待其战后归来即动工。他回信表示,开春将遣人送缝纫机回乡变卖,以购置学校所需物品。

志愿军干部罗春生生活简朴,警卫员忆其行李仅一布包,含换洗衣物及日用品。他常将部分工资寄回家,积攒以建学校。

1952年2月,罗春生致信家中,计划春后派员取回部队存款交予堂兄筹办学校,并强调新校首批招生需含村里贫困孩子,学费由他工资支付。

这封信是罗春生给家人的绝笔。1952年3月,他于金化前线牺牲。战士们整理遗物时,在其笔记本中发现学校设计图,背面写着:先建六间教室,再扩建,誓让村里孩子都能上学。

堂兄罗石生闻噩耗,携村民以罗春生遗资建小学于村口,门楣刻“春生小学”以缅怀捐躯将军。该校今仍立于吉水县山村,见证将军未了心愿。

五、精神长存:后人追思一位军事家的崇高风范,铭记其不朽事迹与卓越品质。

1952年4月,罗春生遗物回国,含一本布面笔记本,记录其对战术的思考,详析山地战、夜间行军及伏击战等特点。这些心得被编为教材,在军校教学中起重要作用。

1953年,志愿军总部选定金化战役为教学案例,该战役由罗春生指挥。其提出的“暗堡战术”与“游击防御”等策略,被视为装备劣势下的有效应对,尤其在山地战中,充分利用地形,有效保护部队。

1955年,罗春生旧部整理战史资料,发现1938年雪地伏击战笔记,详述战场选择、兵力部署及战术运用。该笔记后被军事院校收录,成为游击战术研究的重要资料。

1960年,金化阵地上,志愿军为罗春生立碑,铭刻其英勇指挥及与战士同甘共苦的事迹。老战士忆述,罗春生从不索特殊伙食,行军时常与战士席地共眠。

1965年,江西吉水县扩建罗春生生前规划的学校为完全小学,并设陈列室收藏其遗物:设计图笔记本、旧钢笔及家书。每学期开学,学校组织参观,让学生了解这位将军的事迹。

1975年,军事科学院研究人员整理抗战史料时,发现罗春生在陕甘宁边区时的战术文章,总结游击战经验并提出“以运制胜”思想,后被编入《抗日战争战例选编》,成为重要研究史料。

1985年,罗春生家乡竖立其铜像,底座铭刻其延安时期语录:“打仗需智取,力求最小代价获最大胜。”此语被当地军分区采纳为军训指导原则。

1995年,志愿军老战士重回金化战场祭奠牺牲战友,发现罗春生牺牲处附近百姓种了松树,树下常有鲜花。询问后得知,此乃当地群众自发纪念行为。

2005年,军事博物馆获赠罗春生在朝鲜战争时使用的军用地图袋,内含手绘地图,标记敌军阵地、地形及进攻路线,为志愿军作战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2015年,春生小学学生编纂校史手册,记录罗春生建校遗愿及学校70年发展。该校自1951年创建,已育数千学子,众多毕业生考入军校,继承先辈志向,献身国防。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