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从今年春茶季拉开序幕起,网上就多了不少和茶叶相关的视频。
游客们趁着大好春光,上山游览欣赏自然风光,顺便体验一把亲自采茶的乐趣。
茶掌柜们也没闲着,用手机记录自家茶园的生长采摘情况,又或是大批鲜叶摊晾萎凋的场景。
无论是从游客的视角,还是茶掌柜的镜头,亦或是其他与茶相关的角度。
合在一起,展现出的就是春意盎然的鲜活模样。
周末倚在沙发上休息,偶然刷到一条网友拍摄的视频。
虽然也和茶有关,但主角却不是茶园或鲜叶,而是盖碗泡茶的过程。
茶桌上摆着一只青瓷盖碗,碗底已经投入了翠绿的干茶,不知是否提前温过茶具,又是否对干茶进行称重。
只见泡茶者端起水壶,以环壁式注入热水,瞬间有白雾袅袅升起。
接着执起一旁的盖子迅速合盖,就在握起盖碗的瞬间缩回了手——
显然是被碗壁的高温烫到,盖碗跟着动作抖了一下,好在没有失手打翻。
这样的场景,或许在每位茶友的身上都出现过。
要如何优雅又防烫地做到迅速出汤,正是初学者必须面临的问题之一。
《2》
盖碗容量适中,防烫效果更明显。
挑选盖碗时,除了材质和器型结构这些基础信息需要仔细斟酌,碗口直径和容量大小也是不可忽略的细节。
有不少人认为,盖碗买得越大越好,方便装下梗长叶大、形态蓬松的茶叶,一次也能倒出更多茶汤。
虽然按照理论来说确实可行,但现实中还有更多影响因素。
例如,大容量盖碗本身重量就有所增加,投茶注水后更是变得沉甸甸的,增加了手腕的负担。
又或是碗口直径过大,有些人的手掌没有那么宽,要如何单手握起便成了难题。
毕竟现实生活中,还没见过有谁用盖碗出汤时用上了两只手,慌乱的画面实在有些不太雅观。
挑选盖碗时,最好亲自用手比划一下,感受碗口的大小和重量,确保在自己能驾驭的范围内。
如果中指和大拇指一起打开,只能勉强够到碗口两边,这样的盖碗用起来太费劲,注定不适合自己。
面对大盖碗,茶圈里流传着一种略显豪迈的握持姿势:
以大拇指捏住盖钮,其余四指托住碗底,掌心悬空倒出茶汤。
说实话,老茶客偶然想尝试一回倒无妨,新手对一切都还不熟练,并不推荐追求这一手法。
在确保茶汤不溢出的情况下,要端起盖碗托住碗底,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如果手指和手腕力量不足,在出汤的过程中,盖碗就很容易从手中滑落,潜在风险太高。
因此,更建议大家选择盖碗时,多考虑110毫升的标准容量,以三指握碗更舒适稳当。
《3》
采用三指握碗法,操作难度更低。
作为当下最常见的持握手法,能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三指握碗法自然有其便捷的优势所在。
新手刚开始练习,可以先从空碗开始,反复练习形成肌肉记忆。
这样在实际倒入沸水后,就能更加自如地掌控盖碗。
至于要用左手还是右手,并没有严格的要求,根据习惯选择自己惯用的那一边就好。
伸出大拇指和中指,扣在两侧碗沿边上;这里需要注意,手指切忌与碗壁产生直接接触。
沸水注入后,盖碗迅速吸收热量,直接与水接触的表面以及热气蒸腾聚集的盖子,都会变得滚烫无比。
选择薄胎烧制的瓷质盖碗,也是因为散热效果更可观,能减少出汤烫手的概率。
接着将食指自然地搭在盖钮上起到固定作用,不需要往内抠,否则也有被烫到的可能。
只需大拇指、中指和食指共同发力,就能在三指之间就能形成三角结构。
大家都知道,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形态之一,比单纯握持盖钮和碗底两部分要安全得多。
一开始用空碗练习时,能确保盖碗不从手中滑落,就说明找到了正确的着力点。
后续真正尝试投茶注水,合盖后调整好开口大小,让盖碗重心靠前,就能又快又稳地将茶汤倒出。
正常情况下,茶汤受重力影响,会聚在一起形成小瀑布状,整体看起来既优雅大方,又能有效避开烫手的可能。
《4》
出汤不要拖沓,防止热量蔓延、蒸汽烫手。
用盖碗泡任何茶,都讲究一个“快”字。
将干茶均匀浸润的同时,又要确保沸水快进快出,避免形成闷泡。
一场合格的泡茶流程,从沸水刚接触茶叶的那一刻起,到大部分茶汤被倒出,整体不应超过8秒的时间。
注水结束后就迅速合盖,形成合适的夹角即可进行出汤步骤,不需要特意划去浮沫。
这些漂浮在茶汤表面的小泡沫,大多只是茶叶中的茶皂素遇水产生的自然反应,并不影响茶汤风味。
磨蹭时间太长,不仅苦涩物质过多浸出,彻底改变口感,沸水的热量也会从碗壁蔓延至碗沿。
原本是为了防烫而专门设置的碗沿,由于瓷器的导热效果,也无法完全隔绝热量的传递。
在出汤前浪费太多时间,这时再尝试端起盖碗,就会发现原本顺手的地方变得滚烫无比。
要么等待水温下降后再握持出汤,但茶水被闷得又苦又浓,失去了盖碗泡茶的优势。
要么只能忍烫端起盖碗,不仅对自己是一种折磨,最终呈现出的茶汤效果也不理想。
因此诸位要谨记,泡茶动作一定快速利落,不需要太多的调整。
另外,在倾斜茶盖调整开口角度时,靠近掌心的那一侧也会出现空隙。
滚烫的蒸汽找到缺口,便迫不及待地向外冒出,虎口贴得太近,就有可能被烫伤。
三指抓握稳当,掌心虎口处与盖碗保持一定的距离,既能确保出汤的顺畅,又能避免不必要的危险。
《5》
泡茶容易烫手,一部分原因在于器型选择不当,另一部分是因为手法存在误区。
老茶客从容不迫的动作背后,隐藏着的是对器物特性的理解,以及对手指分寸的拿捏。
总归来说,盖碗防烫的秘诀不在于如何对抗,而是与高温和平共存。
手法足够熟练、张弛有度,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就能呈现一份好茶本味。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