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常态,白毫银针采摘落幕,有机牡丹王登场,春茶季“疯”了!

小陈茶事 2025-04-01 23:29:39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起了个大早,开车上山去。

一路上,欣赏了无数的晨光。

到山上的时候,已经过正午十二点,正是采茶阿姨们吃过饭,重新出发采茶的时候。

采茶的有机茶园,离老S给她们安排的宿舍有一定的距离,开敞篷三轮车需要15分钟,走路至少半小时以上。

这般的来回不便且浪费时间,她们的午餐,通常是在茶园里解决的。

老S给她们买了面包,花生牛奶,鸡蛋糕和馒头,每个人可以按口味选择。

这种干粮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到了三四点,肚子饿的时候,可以随意加餐。

坐在茶园边的石块或者树干上,喝杯自带的热水,吃两块糕点,补充足够的能量,再继续采茶。

吸取了去年的经验,老S今年为采茶工们安排了宽敞的宿舍,以及两套锅灶——浙江和福鼎的采茶工吃清淡的,江西来的采茶工吃辣的,自得其乐,互不相干,免生是非。

吃好了,住好了,采茶阿姨们便比较好说话。

采银针的时候,茶梗掐得短短的,采牡丹王的时候,一芽一叶标标志志的。

礼尚往来,两相便宜。

《2》

今天采的是有机牡丹王。

我们到有机茶园的时候,正是艳阳高照,晒得背心发烫的时候。

十来个采茶阿姨,正在动作翻飞地采着茶。

那片茶园分为两个区域,一个区域是留枞的,像抛荒白茶树一样高高的;另一个区域是两三年才修剪一次的。

留枞的比较难采一些,因为树干比较高,需要压枝才能采得到。

但采茶阿姨们普遍身高低于160,是以,采的时候很是费了一番工夫,需要踮起脚,升高身体,伸长手臂,拉下高高的茶树枝干,再寻找到适合采摘的嫩梢,手起甲落,掐将下来。

如果站不稳,便得再拉一次树枝,再来采一次。

这便使得采茶的时间,变成了双倍——拉两次树枝,再寻找茶青的时间,已经够普通未留枞的茶树采下四五颗嫩芽了。

是以,大家都不喜欢采留枞的茶树,一被分配到那个区域,就各种意见,直到老S宣布采留枞茶青加价,才罢休。

相对而言,两三年修剪一次的那一片有机茶园,会容易采一些。

毕竟高度低了许多,只有70-80公分,采茶阿姨们站在茶园子里的时候,那些茶树正好到她们的腰部再往上的位置,都不必弯腰,直接伸手就采了。

眼明手快的,一伸手的工夫能采下三四颗(改天奉上视频为证),不一会儿就是满筐青绿,收获颇丰。

这种茶树采上一整天,也不会累。

阿姨们都喜欢采这种茶树,收入高,还轻松到可以聊一聊家常,哼两句山歌。

《3》

老S说,今天得加班。

前两天大降温,冻到不行,茶树们都不发了。

今天早晨起来就是大太阳当头照着,积累两天的能量一下子爆发出来,茶树会长得非常快。

从天气预报看,明天仍旧是晴天,最高温度在17度左右,夜里最低3度。

白天热,晚上冷,昼夜温差极大,这种天气最是催熟茶青,长得极快。

照这种态势长下去,今天晒一天,明天再晒一天,到后天,大量的一级白牡丹就长出来了。

按他这个“太姥山地瓜”多年的采茶经验估计,今年的牡丹王也就只能采今天和明天两天了。

故而,老S向采茶阿姨们宣布,今天必须加班,采到天黑尽为止。

估计是7-8点。

多采一小时,能多采40斤左右的茶青,折合成品茶,8斤到9斤左右。

这样算来,跟去年的有机牡丹王的产量相比,还是少了一半。

不过,以今年这种天气条件来看,已经算是很好的一个量了。

谁叫倒春寒打霜,正巧打在牡丹王的季节呢?

拥有了更好的品质,自然会牺牲掉产量。

得失之间,能量守恒。

《4》

今天的有机牡丹王,确实窜得很快。

以中午1点钟村姑陈去有机茶园看到的牡丹王为例,有一部分,还处于一芽一叶到一芽半叶的状态。

什么叫做一芽半叶呢?

那就是,芽头还包在半片叶子里,叶子刚刚与芽头进行分离,且只分离了一大部分,芽尖还在包裹着,并未完全舒展开来形成一片标准的叶子。

这时候采下来,远远看上去,仍旧是一颗芽头。

需要手工把芽顶端与叶交互的部位,手工剥开,让芽头整个从叶片当中弹出来,彻底分离,才能生成一芽一叶的牡丹王的相貌。

这种尚未完全舒展的牡丹王,是介于银针与牡丹王之间的一个过渡品相。

硬要说它是银针,采下来制作完成之后,当成银针卖,也是可以的。

但在我们这里,仍旧将它当成牡丹王。

不标准的银针,还不如是牡丹王呢。

大叶片的银针,还能叫银针么?

写到这里,想起前几天遇到一位茶友来诉苦。

说起他在某直播间,看到茶艺老师在讲白毫银针,晒出来的银针图片,是一颗细瘦的芽头上长着一片长长的叶子。

茶友觉得奇怪,这银针的叶片怎么这样长?于是问茶艺老师,老师,这银针叶子这么长,是不是采摘的时候采老了?

老师把他拉黑了。

他委屈,我是不懂才问的。老师说,你这不是不懂,你这是来捣乱的。

听完这段遭遇,村姑陈不厚道地笑了。

我跟这位茶友说,叶子长大,那就是牡丹王啊,你无意间揭露了真相,人家不拉黑你才怪呢。

茶友只能讪笑。

《5》

把牡丹王当银针,这是行业惯例。

价格便宜的银针,大多皆是牡丹王。

当然,村姑陈肯定不会这样做,因为不屑,也因为自己家的茶园,自己家的茶青,怎么采,怎么做,完全自己说了算。

我们的茶园原本就能采银针,又何必拿牡丹王来当银针?这样做,岂不是让真正的银针滞销了?

完全没这个必要。

且,诚信是本。茶友也许今天不懂,明天不懂,但后天肯定是会懂的。

骗子能骗一时,总不能骗一世。

骄傲是村姑陈的通行证,欺骗是售假者的墓志铭。

与诸位同行共勉。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