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动态,“说华为的996不是压榨,华为把公司的股权百分之百的留给员工。所以,反问一下说华为压榨员工的,是谁在压榨华为员工,难道是华为员工自己吗?自己压榨自己?正名下:自己压榨自己应该叫作奋斗!自己压榨自己应该叫作拼命奋斗!”’
这里不讨论华为是否存在996的问题。只讨论吹捧996是否正确,996是否是对劳动者的压榨?
试想一下,如果说有一家公司,不说公司的名字或者说你不喜欢的公司的名字,说这家公司996,你会是什么反应呢?你是会义愤填膺还是会说这叫作拼命奋斗?比如和某些经常踩小米的人,说小米996呢?
心理学上有种认知失调理论,意思是当人们投入大量时间、金钱或情感于某件事物(如偶像、品牌、观点),若外界否定它,会引发心理冲突(“我是否错了?”)。为减少不适感,人们会通过辩护甚至攻击反对者,来维持自我一致性。例如,粉丝为偶像的负面新闻辩解,本质是保护自己“选择正确”的信念。
出于爱国情怀,为自己喜欢的品牌辩护,美化自己喜欢的品牌,这都是人的正常行为。但这种行为,如果超越理性或事实,就是过度辩护,还可能导致偏执和群体对立。对品牌的过度偏袒就类似宗教思想了。
宗教思想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信仰至上:对某种理念或对象(如神、品牌)的无条件信仰,超越理性或事实。
排他性:认为自己的信仰是唯一正确的,排斥其他观点。
群体归属感:信徒通过共同信仰形成紧密的群体认同。
情感依赖:信仰成为情感寄托,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像开头说的那种吹捧996的人是否具有“宗教思想”特征?我认为是有的。
他将某品牌或996工作制视为“奋斗精神”的象征,甚至将其上升到民族复兴、企业成功的高度,忽视了对个体权益的讨论。这种“信仰”超越了对事实的理性分析。类似于宗教中对教义的绝对信仰。
在中国,“奋斗”被广泛视为美德,996被部分人解读为“奋斗精神”的体现,甚至被赋予道德高度。某些民族企业的代表,更是被赋予了“国家荣耀”的象征意义,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信仰。所以我将“吹捧996不是压榨”的行为和“宗教思想”进行类比,因为两者在信仰至上、排他性、群体归属感等方面存在相似性。然而,这种现象更多是一种偏激的社会文化现象,而非真正的宗教思想。它反映了在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奋斗、成功和集体利益的复杂态度。
要避免这种现象走向极端,需要正视996对个体权益的潜在损害,平衡企业利益与员工福祉。鼓励不同观点的表达,避免将“奋斗”单一化、神圣化。并且通过法律和政策保护劳动者权益,防止高强度工作被合理化。
最终,社会应追求一种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而不是将某种工作制度或企业文化“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