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水平,其实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或经济学概念,最早见于《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更多是描述一种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生活状态。
小康家庭,并没有具体的经济衡量指标,但是,可以通过和其他阶层的对比,形成一个阈值范围。
对比中产家庭而言,小康显然是要弱一些的,毕竟中产也属于“有产”,而小康更多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但大部分收入来源还是要靠劳动性收入。
胡润曾经对中国的富裕阶层做过统计和调查,2023中国高净值家庭现金流管理报告显示,中国拥有600万元家庭净资产的“富裕家庭”达518万户,拥有千万元家庭净资产的“高净值家庭”达211万户,拥有亿元家庭净资产的“超高净值家庭”达13.8万户。
也就是说,拥有600万以上净资产的,才属于富裕家庭,中产在富裕之下,因此,家庭净资产应达不到600万的规模。
对于新中产,胡润同样也有自己的定义,平均家庭年收入65万元。
因此,中产大致可以定义为家庭净资产600万左右,平均家庭年收入65万元。
中产的下限,其实可以从中产的“产”来定义,也就是说,拥有可以产生财产性收入的“产”,且财产性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达到一定权重,才能算是有产。
就拿房产来衡量,在一二线城市,一个中产家庭除了自住的房产,如果再拥有1~2套可以产生可观租金现金流且占到收入比重一定权重的租金的房产,按照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核算,那么其家庭净资产应该是不低于300万左右的。
由上可知,中产大致可以定义为家庭净资产300~600万,年综合收入在65万元左右的家庭。
而小康则低于中产,但小康毕竟也是温饱线以上,衣食住行要得到基本的满足,因此,房子、车子也应该是具备的。
按照贵阳这样的二线城市,一套还算有品质的自住房产,价值大致在100万元上下,一辆普普通通的20~30万的家庭代步车,再加上一些个人存款和积蓄等,家庭净资产来到200万元以上,算是比较常见的。
因此,大致预估小康家庭净资产规模在200~300万左右,是相对比较合理的。
小康家庭的综合年收入,一般都认为,是低于中产65万元的。
不过,要达到温饱无虞、相对殷实的收入水准,一家3口,就算2个成年人参加工作,总的年综合收入在25~30万,算是比较常见的,家庭年入25~30万,平均每个成年人年入12~15万左右,月入1~1.3万,算是正常水平。
综上,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贵阳这样的二线城市,小康家庭的经济画像:
1、拥有1套100万左右的自住房;
2、家用代步车20~30万左右;
3、一家人年综合收入大致达到25~30万元;
4、家庭净资产在200万~300万左右。
小康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依赖劳动性收入,距离中产有一定距离,但是比纯粹的工薪家庭要富足一些,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