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致自己,感悟经典《道德经》

零零看文化 2024-12-22 08:58:34

图片来自半纸墨影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此语出自《道德经》,蕴含深刻哲理。

真正心怀善念、有深厚涵养之人,往往不屑于口舌之争。他们专注于自身德行的修养与善举的践行,如古之君子,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志,而非在言语上争高下。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以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用默默奉献诠释善的真谛。

反观那些好辩之人,常为争一时之长短,言辞滔滔却难掩内心的浮躁与虚荣。恰如杨修,虽聪慧善辩,然锋芒太露,最终因卷入是非而殒命。

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相处应秉持善念,以平和包容之心对待他人。不必为琐事强辩,以行动彰显善意,方为大善。 正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善者虽无言,其德馨自能感化众人,流芳于世。

图片来自半纸墨影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此句出自《道德经》,寥寥数语,却道尽了求知与自省的真谛。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晓自身的不足与未知,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苏格拉底曾言:“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这种对知识边界的清晰认知,让他不断探索真理,成为伟大的智者。能认识到自己有所不知,便会心怀敬畏,谦逊地对待学问,不断追求进步,此乃智者所为。

反之,不懂却自以为懂,是一种弊病。就像南郭先生,本不通音律,却佯装知晓,滥竽充数于乐队之中,终被识破,沦为笑柄。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阻碍个人成长,还可能误导他人。

在求知之路上,我们应学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保持“知不知”的谦逊态度,警惕“不知知”的盲目自大。唯有如此,方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渐行渐远,使自身修养与智慧得以升华。

图片来自半纸墨影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此语出自《道德经》,意味深长。

行事轻率则易失根本,心浮气躁便会丧失主宰。轻与躁,犹如心灵的迷雾,遮蔽理智与清明。古云“欲速则不达”,一味求快而不顾根基,如揠苗助长,终致一无所获。沉稳为行事之基,宁静是心灵之舵。诸葛亮一生谨慎,“非宁静无以致远”,其智慧谋略皆因心定而厚积薄发。

在纷扰尘世中,人若被轻躁裹挟,必如无根之萍,随波逐流。故当学“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沉稳,以“每临大事有静气”的从容,守内心之“君”,方能于人生旅途笃定前行,不失方向与根基,使言行合于正道,成就非凡。

图片来自半纸墨影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此句出自《道德经》,尽显自然与人生之哲理。

狂风不会整日呼啸,暴雨难以整天下个不停。天地尚不能持久地维持疾风骤雨的狂暴,何况人世诸事?正如《菜根谭》所云:“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世间的艰难困苦、动荡不安亦不会永恒不变。

人生的挫折磨难,恰似那飘风骤雨,虽来势汹汹,却总会过去。项羽兵败乌江,自刎前以为天要亡他,却未悟困境亦如风雨之短暂。而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屡遭贬谪,却能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心态处之。

当我们身处困境时,应明白困境终会消散,保持平和坚韧之心,守得云开见月明,以从容之姿迎接风雨后的朗朗乾坤。

图片来自半纸墨影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此语深刻地道出人性之患。

人有欲望本无可厚非,然过度的贪欲则是罪恶之源。如商纣王,酒池肉林,为满足无尽私欲,横征暴敛,终致亡国。其因被欲望蒙蔽心智,失去了清明与节制。老子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若能知晓满足,明白适可而止,方能避免灾祸。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名利场中追逐,因不知足而深陷泥潭。石崇富甲天下,仍与王恺斗富,奢华无度,最后招来杀身之祸。反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安于贫困,因知足而自得其乐。

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我们应铭记此言,以知足之心看待功名利禄,莫让贪欲掌控自己,方能在人生道路上守正致远,收获内心的安宁与幸福。

1 阅读:65

零零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