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半纸墨影
喜时不诺: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出自《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
“喜时不诺”,此语蕴含深刻智慧。当人处于极度喜悦之中,往往容易冲动许诺。然“轻诺必寡信”,如《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所云,轻易许下的承诺难以一一践行,信誉亦随之受损。古有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轻易许诺诸侯救援之诺,终致失信于天下,国破身亡。“多易必多难”,那些看似轻易可得之事,背后常隐藏诸多艰难险阻。昔赵括纸上谈兵,自认为对兵法运用自如,轻易承诺能战无不胜,却不知实战之复杂,终使赵国元气大伤。于生活中,我们亦应戒喜时之诺,深思熟虑后出言,沉稳踏实行事,方可免失信之患,从容应对艰难。
图片来自半纸墨影
怒时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出自《老子·德经·第八十一章》
“怒时不争”,实乃处世至理。怒起之时,气血上涌,理智易失,此时若与人争,恰如烈火烹油,往往愈争愈烈,徒增烦恼与怨怼。《老子·德经·第八十一章》云:“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道化育万物而不害,圣人有所作为却不与人争强斗胜。昔蔺相如面对廉颇之挑衅,未于怒时相争,而是以国家大义为重,退避三舍,终使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而赵国盛。此乃不争之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怒时若能铭记此训,制怒忍性,以平和之心处之,如春风化雨,可化解矛盾于无形,自能远离纷争之祸,修得内心宁静,正道直行。
图片来自半纸墨影
哀时不语: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出自《老子·道经·第五章》
哀时不语,是深沉的内敛与自持。人处哀伤之际,情绪如潮水翻涌,言语易失分寸。《老子·道经·第五章》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正如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屡遭贬谪,乌台诗案后,他未在哀痛中怨天尤人、滔滔诉苦,而是沉默以对,于黄州、惠州、儋州等地默默沉淀,以文墨寄情,成就文学华章。过多宣泄哀伤之言,恰似无的放矢,徒耗心力且可能陷入更深悲戚。守中不语,是于哀痛中护持内心安宁,积蓄力量,待情绪平复,方能以更沉稳姿态面对困境,如静水深流,无声中蕴含坚韧与智慧,使自身于哀而不伤中寻得转机与新生。
图片来自半纸墨影
倦时有终: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出自《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
倦时易生懈怠,然“倦时有终”方为正途。当身心俱疲,事务仿若重山,前行之路迷雾重重。此时,若弃之半途,功亏一篑。《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云:“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想那大禹治水,十三年间历经无数艰难,定有倦时,然其始终如一,不懈怠、不放弃,终驯服洪水。又如玄奘西行,长途跋涉,风餐露宿,疲倦未曾阻挡他的脚步,始终坚守初心,抵达天竺取得真经。人生之旅,倦意常伴,唯秉持慎终如始之念,方能跨越险阻,成就圆满。每念及此,当于倦困之际,振奋精神,咬牙坚持,直至功成。
图片来自半纸墨影
祸时不惧: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出自《老子·德经·第五十八章》
祸时不惧,此乃豁达从容之态。遭逢灾祸,人心惶惶,然《老子·德经·第五十八章》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昔塞翁失马,马逸而邻人吊之,塞翁却未惧,以其远见知福祸相转之理。失马得马,儿因马折髀,又因跛免征战得以保全。故祸至不必惧,其中或藏转机。史铁生突遭双腿瘫痪之祸,然于困境中沉思,文学天赋喷薄而出,以笔为刃,剖析生命,其祸成就文学之福。尘世无常,祸事难测,唯怀不惧之心,洞察福祸相生,沉着应对,方能于困厄中寻得希望曙光,守得云开月明,使灵魂于磨砺中升华,达观以对世间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