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b64e885e5476bd7336d320bde8322e2.jpg)
文徵明,初名壁,字徵明,后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等,乃明代艺坛之翘楚。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享年九十,一生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见证了明代中期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变迁。其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受家学熏陶,于文学、书画等领域皆有浓厚兴趣与天赋。然而,其科举仕途却布满荆棘,屡试不第,直至五十四岁,才承蒙授职翰林院待诏。但官场的倾轧与拘束终究与他的志趣相悖,四年后毅然辞官归里,自此专注于艺术创作与书画教育,将毕生心血倾注于笔墨之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c0b146bfea33b9ebbee4de882b7e980.jpg)
《千字文》诞生于南朝梁代,背后有着一段传奇佳话。相传,梁武帝萧衍一心欲使诸王在书法上有所精进,他深知王羲之书法的精妙绝伦,于是命人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精心挑选出一千个互不重复的字。这些字犹如一盘散沙,看似毫无关联,梁武帝遂将此艰巨任务交予周兴嗣,命他编撰成一篇富有意义且韵律优美的文章。周兴嗣接旨后,深知责任重大,便将自己关在屋内,苦思冥想。据说他在创作过程中,仿佛有神明相助,灵感泉涌。一夜之间,便成功地将这一千个字编织成了一篇文采斐然、内涵丰富的《千字文》。但这一夜的殚精竭虑,也让他付出了巨大代价,次日清晨,竟已是鬓发皆白,仿若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磨砺。此《千字文》仿若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涵盖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等浩瀚知识,四字成句,对仗工稳,条理井然,文采卓然,问世以来,便成为历代蒙学经典,广为传颂,滋养了无数后人的学识与素养。其中“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篇便以宏大的宇宙观引人入胜,似在诉说着远古的神话传说,让人不禁联想到盘古开天辟地,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世界初成时的混沌与苍茫。而“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又宛如一幅描绘四季更迭、农事活动的古朴画卷,蕴含着顺应自然、遵循时令的古老智慧,如同《诗经》中对田园生活的吟唱,质朴而深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13d417c6dfd3de20bcce8d544a243a1.jpg)
文徵明的小楷《千字文》恰似一颗夺目的星辰,在书法的广袤苍穹中闪耀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辉。“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孙过庭之语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文徵明此作的精妙。观其起笔首字,便能领略到全篇严谨规整的风范,如军阵之严整,有章有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13d417c6dfd3de20bcce8d544a243a1.jpg)
其用笔之道,沉稳扎实,力透纸背,仿若“锥画沙”“印印泥”之境。每一笔画皆起止明晰,提按转折恰到好处,轻重缓急变化丰富。横画似“千里阵云”,舒展飘逸,于平稳之中暗藏波澜起伏,彰显出一种雍容大度的气象;竖画若“万岁枯藤”,苍劲坚韧,富有弹性与张力,仿佛凝聚着岁月的沧桑与生命的力量;撇捺则如飞鸟展翼,轻盈灵动且不失端庄稳重,翩翩然若鸿鹄之高飞,赋予字体灵动活泼的神韵。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f6f3d9b1d841ed6c155b04a01e8532c.jpg)
于结字而言,规整之中又巧妙蕴含奇崛之姿。单看那“之”字,笔画虽简,却在不同语境下形态各异,或小巧玲珑,似精灵之跃动;或舒展豪迈,若蛟龙之腾翔,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因字赋形”的高超艺术造诣。再观整体布局,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有致,张弛有度,气息贯通,既相互呼应,如琴瑟之和鸣,又各自独立,似繁星之璀璨,共同构建出一种和谐统一、浑然天成的美妙境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a57eaab9ed9da83cdda829186eb1587.jpg)
在这篇《千字文》中,文徵明将儒家“中庸”之道与书法艺术炉火纯青地融合为一。笔画的粗细、长短、曲直,皆拿捏得恰到好处,不激不厉,尽显平和冲淡之态,却又风规自远,蕴含着深邃的艺术感染力。正如古人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作所散发的“中和”之美,宛如空谷幽兰,淡雅芬芳,令人回味无穷,足以经受住岁月长河的洗礼与品鉴者挑剔目光的审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c3dc63cbb776d4cc024e5740d166346.jpg)
文徵明一生笔耕不辍,于书画领域辛勤耕耘,其小楷《千字文》无疑是他漫长艺术征程中的一座丰碑。它不仅仅是书法技艺的精湛呈现,更是文徵明深厚文化底蕴与高洁精神品格的生动映照。透过这篇佳作,后人得以在欣赏书法精妙绝伦之美的同时,深切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尽魅力,犹如开启一扇通往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大门,在墨香四溢中领略先人的智慧与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