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成败不以才论,人情世故尔!

零零看文化 2025-02-07 08:52:42

徐渭《诗帖并书评册》:艺术与人生的交织

徐渭(1521年3月12日 - 1593年),这位浙江绍兴府山阴县的传奇人物,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等 ,身为“越中十子”之一,与解缙、杨慎并称为“明朝三大才子”,又与陈淳并称“青藤白阳”,其一生跌宕起伏,恰似他的艺术创作一般,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诗帖并书评册》便是其艺术生涯与坎坷人生碰撞下的结晶。

徐渭出生百日后父亲离世,生母是父亲续娶妻子苗氏的丫环,后被逐出家门,由嫡母抚养长大并为其设立私塾。自幼聪慧的他,六岁启蒙,九岁学作八股文,10余岁仿杨雄《解嘲》作《释毁》,一时轰动绍兴城。然而,科举之路却成了他难以跨越的鸿沟,嘉靖十六年(1537年)首次参加童试便落第,三年后再次失利,后经上书浙江提学副使张和才获得复试机会,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成为山阴县学生员。

二十一岁的徐渭入赘潘家,结识众多山阴文人,与萧勉、沈炼等人结为“越中十子”。可惜好景不长,妻子十九岁病故,两位兄长也先后离世,还因入赘潘家官司败诉而无家可归。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他离开潘家开设“一枝堂”学馆维持生计。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徐渭考中乡试初试,却在复试中折戟。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进犯,徐渭参与多地战役出谋划策,引起浙江巡抚胡宗宪注意。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他被胡宗宪招入幕府执掌文书,所作《进白鹿表》赢得嘉靖帝赞赏,自此深受胡宗宪看重。但他多次参加乡试,始终未能中举。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嵩倒台,胡宗宪被逮削职,徐渭忧心牵连。次年,徐渭应礼部尚书李春芳之聘前往京师,却因性格不合辞归,后又被迫赶回北京请旧友说情解除聘用。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胡宗宪再次被捕入狱并自杀,徐渭发狂,作《自为墓志铭》,多次自杀未遂。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徐渭狂病发作怀疑继妻张氏有外遇,将其杀害,被革去生员资格关进大牢,入狱期间生母去世。直到隆庆六年(1572年)除夕,在好友张元忭等人营救下,徐渭才获释出狱。

出狱后的徐渭,于万历三年(1575年)参与《会稽县志》编修。万历五年(1577年),应朋友吴兑邀请北上,为边将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教授兵法。万历八年(1580年),徐渭应张元忭之邀去北京,不久两人关系恶化,居京三载后重归家乡,此后便未离开过山阴。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徐渭贫困难支,在饥寒老病中离世,葬于绍兴城南十五里的木栅山徐家坟茔。

《诗帖并书评册》创作于1570年元日,彼时徐渭虽未经历后来最严重的变故,但坎坷经历已让其内心充满愤懑与无奈。明代中期台阁体书法盛行,风格工整华丽,而徐渭追求个性解放与艺术创新,此作品正是他对当时书坛主流风格的反叛,开启了晚明“尚态”书风。

当时江南地区文化繁荣,文人雅士交流频繁,徐渭身处其中,与诸多文人、书画家交往,受文化氛围熏陶,在艺术创作上不断探索,《诗帖并书评册》也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孕育而生。

从书法风格来看,徐渭取苏轼、米芾笔意又自成一格。在《诗帖并书评册》里,字体形态变幻无穷,时而如剑戟锋利,尽显刚劲;时而似行云流水,潇洒自在;时而像古木盘根,古朴苍劲。其用笔恣肆,满纸狼藉却富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将内心的情感与个性展露无遗。

诗帖中的诗句同样充满奇幻色彩和深刻内涵。“结客少年场,意气何洋洋。燕尾茨菰箭,柳叶梨花鎗。为吊侯生墓,骑驴入大梁”,勾勒出意气风发的少年侠客形象,展现出徐渭心中的豪情与壮志。“何处行云去,遥遥出洞房。月里傥并色,镜中无此妆。所思望不见,缟衭日边扬”描绘的美丽女子,身影缥缈,表达出一种朦胧的情感寄托。

徐渭在书中对黄山谷、苏长公、米南宫等书法家的点评,也体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他认为黄山谷书如剑戟,构密是其所长,潇散是其所短;苏长公书专以老朴胜,不似其人潇洒;米南宫书一种出尘,人所难及,但有生熟之差。这些评论为后人研究古代书法提供了独特视角。

《诗帖并书评册》是书法、诗歌与书评的完美结合,展现了徐渭的艺术才华与思想深度。

在那个追求工整华丽的时代,他的作品不刻意雕琢,不迎合世俗,以真诚与癫狂的姿态,成为艺术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也让后人得以透过这一作品,窥探徐渭那充满波澜的一生。

1 阅读:9

零零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