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必须表态,这厮极其丢人,丢尽了曾姓的脸。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aade4f7d61468852084c19ba6a2ec6f.jpg)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曾翔,字一啸,号木木堂,其人如古砚藏锋,其艺似苍松立雪。生于荆楚文脉之地,长于碑帖交融之世,以金石为骨、水墨为魂,在当代书坛画苑独辟一方浑沌初开之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d27afc470715cc8ccd704edc936b5f0.jpg)
【其人】
曾翔乃当代书坛之"破壁者",身兼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秘书长、多所高校导师之职,却常以"笔墨野夫"自况。其人如魏晋名士般率性旷达,谈笑间可解衣磅礴,挥毫时能惊雷裂石。他深谙"技近乎道"之理,既醉心于商周甲骨之神秘,又痴迷于汉魏碑碣之雄浑,更参悟民间墓志之野逸,终将千年书脉炼成自家面目。清人傅山所倡"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的审美主张,在其身上化作"宁野勿工"的艺术宣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e4d86a3b23923d330b52967faf676a0.jpg)
【其书】
观其书法,若见太古洪荒气象。笔下篆隶如青铜铸鼎,斑驳间自生金声玉振;行草似老藤缠石,枯润处暗藏雷霆万钧。尝见其丈二匹素上挥洒《逍遥游》,墨浪翻涌处,庄子"水击三千里"之境跃然楮墨;又睹其掌中书《心经》,方寸间竟有"纳须弥于芥子"之妙。黄宾虹论笔法五字诀"平、留、圆、重、变",在其铁画银钩中皆得印证,更添几分石涛所谓"一画之法,自我立之"的胆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83f7a7bd8fe07570d3356682b2e0934.jpg)
【其画】
丹青之道,曾翔以书入画,自成"写意新格"。其水墨作品常取八大之孤傲、徐渭之癫狂,化而为当代视觉寓言。绘荷则茎如篆籀,叶似狂草,墨色氤氲间分明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诗意重构;写山则斧劈皴里藏碑意,积墨法中见书痕,恍若黄公望《写山水诀》所言"糊涂其笔,谓之有墨"。尤擅以抽象构成解构传统图式,令观者如入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当代演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47ffb2d5a558dfb1c8697db68fda358.jpg)
曾翔尝言:"笔墨当随时代,更当凿破时空。"其艺途始终在传统与现代的裂隙中开掘,既有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推崇的碑学雄强,又涵容井上有一的现代书写精神。观其近年"大字书写"行为艺术,巨笔如椽,墨雨飞白,分明是张旭"脱帽露顶王公前"的当代注脚。此等人物,非但以技炫世,实乃以笔墨证道,在全球化语境下书写着中国艺术的现代性寓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9f4f01d50158f7a2ba765a6776a39d5.jpg)
曾翔作为当代书坛极具辨识度的艺术家,其艺术实践始终伴随两极分化的评价,犹如一枚棱镜折射出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多元光谱。其大众评价可凝练为三组辩证张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9862fe98a9f47d64e361ca524c12dd6.jpg)
### 一、 **专业领域的「破冰者」VS 传统审美的「挑战者」**
在艺术界,他被视为「碑学传统的当代转译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振中曾评其书「以金石气重构了书写的时空维度」;艺术评论家刘曦林则称其画「将八大的孤冷化作了现代性焦虑的视觉隐喻」。然亦有传统派诘问其「吼书」表演是否沦为「笔墨杂耍」——如《中国书法》杂志某评论员质疑:「当书写变成行为艺术,书法之本是否已在喧哗中消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24051f589bd13809887111b9537bf17.jpg)
### 二、 **文化现象的「引爆点」VS 大众认知的「陌生者」**
其抖音「吼书」视频曾创单条千万播放量,网友戏称「当代张旭附体」。有年轻观众赞其「打破了书画的精英壁垒」,称其泼墨瞬间「比摇滚现场更震撼」;但亦不乏「江湖体」「丑书代表」等批判声浪。这种撕裂恰印证了贡布里希所言:「当传统图示遭遇陌生经验时,审美判断必然伴随认知阵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36be93b9feb247c407afb2376415091.jpg)
### 三、 **国际视野的「中国符码」VS 本土语境的「争议焦点」**
在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舞台,策展人多将其作品阐释为「东方书写性的当代觉醒」,巴黎吉美博物馆曾以「墨的爆炸」专题展呈现其创作。反观国内,某知名书画论坛民调显示:58%受访者认为其「解构了书法之美」,32%肯定其「激活了传统基因」,余者持观望态度——这组数据恰似黄宾虹预言的「五十年后识真画」之辩的当代回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4a1498e8ae013f2a36889258d47e563.jpg)
究其根本,曾翔引发的评价分裂实为「书法现代性转型」的集体焦虑投射。正如阿多诺指出的「艺术的社会批判性往往始于不被理解」,曾翔在墨浪翻涌间,既书写着个体的艺术宣言,也无意中成为了丈量传统与当代审美距离的一把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