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想灭掉日本,刘伯温拒绝了,他说的话至今都还可以值得深思

史中阅灯火 2025-04-24 13:29:19

有贤明的君主就会有直谏的大臣,朱元璋和刘伯温便是如此,刘伯温曾在山野之间抑郁不得志,而朱元璋却苦于没有聪慧的谋士,二人的相遇既解决了自身的困境,又为大明的天下太平加了一份保障。

在刘伯温、李善长、常遇春等一众得力干将的帮助下,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从皇帝争夺战中脱颖而出。

明朝建国初期,朱元璋派使臣敲打周边小国,让他们知道自己天朝的盛威,使臣到了其他国家时,国家的君主都对使臣毕恭毕敬,并且保证的大明年年进贡、岁岁称臣,可到了日本时,情况却突然发生了变化,日本的怀良亲王态度傲慢,对千里迢迢赶来的使臣不屑一顾,甚至想要杀了使臣。

日本拒绝称臣的消息传到明廷后,朱元璋十分恼怒,当即便下令整顿兵马,誓要消灭这个瞧不起自己的弹丸小国。

然而刘伯温的劝解却让他打消了征讨日本的想法,刘伯温究竟对朱元璋说了什么?

触怒天子

张士诚、方国珍等人被诛服候后,曾经跟着他们打天下的人被朱元璋判为了反贼,这群反贼们集结在沿海地区,以抢劫为生,原先沿海地区就有倭奴常来侵扰,现在又来了些反贼,沿海地区百姓的生活更难以安宁了。

朱元璋登基的第二年,朝廷初定,他开始处理沿海倭寇,在朱元璋的示意下,杨载向日本颁发诏谕:“倭奴近几年来频频侵犯天朝,如果你们知错就改,便请大王遣使者前来与我大明共商修好事宜,倘若你们执迷不悟,屡教不改,便请大王准备好军队自保,大明进攻的军队不日便抵达倭国。”

日本怀良亲王收到朱元璋的诏谕后不屑一顾,依旧纵容自己的子民对大明沿海居民肆意抢劫。

看自己的敲打不起作用,朱元璋怒火中烧,但他还是愿意再给日本一次机会,朱元璋派蓬莱官员再次与日本商讨倭寇的问题 。

蓬莱官员到了日本后,怀良亲王拒绝相见,直到官员拿去了皇帝的诏谕,怀良亲王才接见了使臣,使臣先是责备日本的不良行径后又对怀良亲王表达了大明的意图:如果此次倭国愿知错就改,向天朝称臣,那以前的事便一笔勾销。

怀良亲王听完使臣的话后轻蔑道:“我们的国家虽然处地偏僻,但也经常仰慕天朝。按理来说,前朝的蒙古人与我族一样都是蛮夷,可蒙古皇帝却欲将我国变成他们的臣子,这是什么道理?”

还没等蓬莱官员回答,怀良亲王又说道:“我们的先王不服气蒙古人,不愿意做蒙古人的臣子,蒙古皇帝和你们一样,也是派了使臣来洽谈,然而使臣还没有谈完,蒙古十万大军就陈列在我国边境,幸好有上天的恩德,用飓风带走了他们,当初的蒙古使臣姓赵,如今你也姓赵,难道你也是蒙古人吗?”

蓬莱官员眼神坚定,义正言辞道:“我是大明朝的臣子,并非蒙古人。我大明皇帝英明非凡,神勇异常,与蒙古人不同。我今日前来是为了商讨修好之事,如果你们不相信我,大可杀了我。”

蓬莱官员话语中的坚定打动了怀良亲王,他礼待使臣,同意向大明进贡称臣。

朱元璋收到日本的进贡后以为日本会遵守诺言,不再侵犯大明边境,可朱元璋没料到日本居然是个小人之国。

怀良亲王出尔反尔、首鼠两端,洽谈的事没过多久,倭寇便又来侵犯我国胶东地区。

朱元璋对日本的小人行径实在是忍无可忍,他命人给日本去下最后通牒,希望日本这次能真正改过自新。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怀良亲王依旧是一副傲气冲天的模样,此次他不仅拒绝了朱元璋的请求,还想要明朝承认他们的地位。

朱元璋已经给了日本三次机会,可日本仍然是我行我素,无奈之下,朱元璋准备派兵攻打日本。

出兵攻打邻国毕竟是件大事,朱元璋有了攻打日本的想法后马上找来刘伯温商讨此事,刘伯温立足于大明朝的国情,向朱元璋阐述了攻打日本的利弊,在刘伯温的劝说下,朱元璋最终决定不征讨日本。

新朝的困境

大明朝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根基不稳,除了日本这种远在天边的敌人外,大明还有北元、陈友谅、方国珍残党等一众敌对势力,比起解决有不臣之心的日本,朱元璋更应该解决危险更大的北元和敌人的残余势力。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他深知农民生活的不易,在治理国务的时候,朱元璋定下了,重农抑商的主基调,重农抑商的政策确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但它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没钱。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廉价劳动力众多古代,商业经济才是最赚钱的,朱元璋制定的政策势必导致财政不平衡。打仗最重要的不是主帅,也不是士兵,最重要的钱,没有钱,军饷都发不了,何谈战斗。

朱元璋建国初期考察时,易子相食、饿殍遍野的景象数不胜数,在如此贫困的条件下再继续打仗无异于是自取灭亡,况且明朝当时各种天灾横行,解决本国的灾情还来不及呢,为什么非得舍近求远打日本?

蒙古人和汉人的规矩有很大差异,中原汉王朝的权力更迭较为平稳,大多都是嫡长子继承制,而蒙古王朝却不同,蒙古实行幼子守灶继承制,在权力真正交接时,乱不可言,元朝混乱的朝政,频繁的地位更迭让百姓产生了不安全感。

元朝的混乱在元末达到了巅峰,元末,各路豪强割地为王,百姓每天都生活在饥寒与战乱中,长时间的战乱让百姓们心力交瘁,他们唯一的盼头就是天下统一,过一过安生日子,“得民心者得天下。”朱元璋在天下初定之际再举国之力发动战争,显然是不符合百姓期望的。

攻打日本的利弊

日本是一个被悬崖、洋流包围的岛国,有天然的屏障阻挡,攻打起来并不容易,元朝时,中原皇帝就因日本人傲慢而出兵讨伐日本,十万蒙古军队,最终被一场台风刮得没了踪影。

日本人之所以敢傲慢无礼,就是因为他们知道,中原王朝轻易打不下来日本,日本所处地理位置有优势,在当时攻打日本只有登陆作战一个突破口,明朝是一个农业大国,造船耗时又耗力,等水军行进到能登陆的地方,日本早建好防御工事了。

古代因为技术的局限,大型作战一般都是陆上作战,明朝有精锐的骑兵,有善战的步兵,就是没有厉害的水军,骑兵、步兵在地上厉害,在水里可就不一定了,曹操的赤壁之战就是前车之鉴。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刘伯温不仅分析了大明的国情,他还分析了日本的国情,当时日本南北分裂,和大明交涉的一直是南部的掌权者怀良亲王,除了他之外,日本北部还有一位掌权者,他就是足利义满 。

日本现下处于分裂状态,但如果大明贸然进攻,那日本分裂的南北势力必然会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明军,与其此刻攻打日本南北双方都敌对势力,不如坐山观虎斗,等他们两败俱伤后坐收渔翁之利。

日本弹丸小国,资源匮乏,除了有天然屏障外,没什么优势,古代皇帝依靠战争来扩大领土、增加资源,日本微不可见的资源连他们本国人都不够用,打下来之后可能还要中原给他们输送资源,实在是得不偿失。

日本虽然是大明的邻国,但它离大明的政治中心实在是太远,倘若大明打下了日本,那朱元璋将面临着一个大问题:该如何治理这个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的领地?要是让倭人自治,那和没打下来有什么区别,“天高皇帝远。”,倭人怎能听从中原王朝的指挥?

自治行不通,就得向日本输出中原的人才,让倭人和大明官员一同治理,可当时大明初立,人才自己都不够用,怎么能持续向日本输出呢?攻打困难、资源匮乏、治理不易,听完刘伯温的分析后,朱元璋果断放弃了攻打日本的想法。

日本是不能打,可倭寇泛滥的问题还得解决,与众臣商讨一番后,朱元璋想出了法子,他先是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无论日本是挑衅还是有不臣之心,都将不再攻打日本,因为攻打日本弊大于利。

其次,他设置了海禁,禁止日本人与沿海居民通商,随后,他又加强海防,倭寇进犯一次,明军便打一次,直至他们不敢入侵为止。

总结:

聪明的君主懂得用人,知道辨别忠奸,能听进去忠言,朱元璋出生乡野,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中过了几十年苦日子,最终逆袭成为千古一帝,他不见得比竞争对手陈友谅等人聪明,但他有一颗谦虚之心,以礼待人,他坚刚不可夺其志的精神创就了汉人的最后一个王朝——大明。

1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