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堪称是国军当中最优秀的将领,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曾率领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战胜了号称钢军的日军王牌—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打出了举世闻名的昆仑关大捷。
我军的战神粟裕,也曾评价国军将领中最能打的人,一是杜聿明,二是王耀武。
但这样一个优秀的将领,在辽沈战役期间,却被身处沈阳督战的蒋介石怒骂道:“林彪是成绩一般的黄埔四期生,你是成绩好的黄埔一期生,你怎么会打不过这种后辈?”
面对蒋介石说的气话,杜聿明一时无言,只这一句话,却让杜聿明记了一辈子,他也用了一生去寻找答案。
是啊,自己连装备精良的日军精锐都能战胜,为什么最后却败给了兵力、装备都不如自己的林彪、粟裕等共产党将领呢?
心胸伟正,抗日扬名1904年,杜聿明出生于陕西米脂县的一个大地主家庭中,其父杜良奎,是清末举人,家境相当优渥。
在青年时期,杜聿明加入了同盟会当中,在认真研读了孙中山的理论后,从此把三民主义作为了自己的人生信条,这时的他,在孙中山总统“恢复中华”的口号下,认识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满清势力的腐朽。
出于保家卫国的理想信念,他走出了家门,选择了报考黄埔军校,成为了这所著名军校的第一期生。
家庭殷实的杜聿明报考黄埔军校,纯粹是因为一腔爱国热情,他想要在孙中山总统的领导下,让中国人再也不受外国人的欺辱,建立一个富强且公正友善的新民国,因此,在校期间,他对于军事知识的学习相当刻苦,对于步兵、炮兵、工兵等的阵型演练和相关战术知识的掌握,可谓已经出神入化。
然而,在杜聿明入学不久后,孙中山病逝北京,由蒋介石担起了国民党的大梁,此时的国民党,也与孙中山在时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个变化就是,蒋介石此人任人唯亲,杜聿明当时只知刻苦学习军事战略,却几乎没有把心思往巴结“校长”上放,这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里,杜聿明在国军都担任着连长的职位。
对于一名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同时也是有着优秀军事知识的国军将领来说,这种升迁速度确实太慢了。
但好在后来蒋介石重用的张治中,曾在黄埔军校教导过杜聿明,深知这个学生不该在连长的位置上虚度光阴,一个劲地想办法让蒋介石知道杜聿明的才能,从而提拔他,于是很快,杜聿明就升至营长、团长、师长,官运如平步青云。
在抗日战争时,蒋介石打算组建一支机械化军队,也就是后来的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机械化的部队的组建倒是相对简单,购置相应的武器装备即可,然而对于机械化部队的训练与应用,这就需要一个有着充足现代化战术知识的将领了。
纵观国军上下,当时只有少数几个人有这种能力,其中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当初黄埔军校的学霸杜聿明,就这样,杜聿明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了第五军的军长,掌控了一支现代化的强力部队。
在昆仑关大战中,面对占领了南宁和昆仑关的日寇,杜聿明一改国军的守势,选择带领这支当时最先进的机械化部队反攻日军。
第五军拥有先进重火炮和战车等一系列现代机械化装备,同时杜聿明练军有方,一时间,国军居然在昆仑关这场战争中可以与日本精锐在正面战场上打得有来有回,直至最后的大捷,这一仗彻底打响了杜聿明和第五军的名号,让他中外闻名。
后来,为了支援英军,同时保护好西南交通线,第五军作为远征军被派往了缅甸抵抗日寇,杜聿明在一片丛林的陌生异国他乡中,仔细分析地形与战术,创造性地打出了让美、英等同盟国都赞叹的斯瓦阻击战。
他以不足万人的新22师,抗住了日本两个师团5万人半个月之久,其中日寇伤亡5000余人,而第五军伤亡却在1500人左右。
由此可以说,杜聿明在抗日战争期间,对日寇作战是稳居上风的,他的军事能力绝对要强于大多数的日军将领。
然而,这样强大的国军将领,在解放战争期间,也难以挽回国军颓势。
林彪、粟裕二人的手下败将在解放战争打响后,东北战场瞬间就成为了国共双方战略争夺的焦点,而东北战场上的焦点则是处于多条铁路要线上的枢纽城市—四平。
谁能拿下四平,在东北战场上谁就占有了初步的优势,同时任何一方也都可以凭借四平的地理位置,快速往各地运输兵源,从而不断扩大自身优势,滚雪球一般赢得最后的胜利。
在这一焦点城市上,林彪棋高一手,先拿下了四平,这立刻惊动了蒋介石,他急发电报给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要求务必夺回四平。
接到命令的杜聿明立刻制定了相应的作战计划,四平地形平坦,易攻难守,很容易出现四面八方敌人围攻的局面,于是林彪的防守兵力在起初就略微有些分散。
杜聿明看到了这一点,于是立刻召集优势兵力,集中攻打一点,猝不及防的林彪部队立马被打的慌了神,就这样仓促间丢掉了四平。
第一次丢了四平,虽然有分兵的影响,但也有林彪轻敌的因素,林彪对于杜聿明的能力略有耳闻,他也曾分析过杜聿明指挥昆仑关大捷的精彩之处,但他也是指挥过平型关大捷的人物,林彪曾率领过装备武器远远落后的我军战士,击毙过日本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在他眼里,杜聿明虽然是名很强的将领,但他也不差。
然而,四平这次被夺走的经历警醒了林彪,他开始重视起了这名对手。
后来林彪又多次攻打四平,在这里与杜聿明打成了拉锯战,最终,在第四次攻打四平后,虽然部队损失惨重,但还是林彪获得了四平的控制权,为之后辽沈战役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此时的杜聿明,在四平失守后,因为积劳成疾,身体状况不好,于是从沈阳出发,前往上海养病。
当时的老蒋对失去四平很是痛心,因此对自己手下少有的优秀将领杜聿明说了一句气话:“林彪是成绩一般的黄埔四期生,你是成绩好的黄埔一期生,你怎么会打不过这种后辈?”
接着,蒋介石摆了摆手,告诉杜聿明好好养病,因为徐州那边还需要杜聿明的指挥。
可见,蒋介石在解放战争期间确实无可用之人,杜聿明拖着病体,还要硬撑着与我军打三大战役中的两大战役。
辽沈战役的失利过后,国共两方的军事对比出现了扭转的局面,此时,我军已经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开始主动发起进攻,这让蒋介石慌了神,立马把杜聿明派往了徐州,担任“剿总”副总司令,指挥中原各部队。
在徐州战场上,徐州东部的黄百韬军团十几万人先是被粟裕的华野包围吞掉,此时的杜聿明深感不妙,于是向西方永城方向撤退,以保留军力,这时却突然收到蒋介石电报,要求杜聿明南下帮助黄维军团解围。
杜聿明接到电报后,直叹这样用兵国军将亡,然而他却又不敢忤逆蒋介石的意思,于是往黄维兵团方向靠近。
后来,徐州西部战场的黄维军团被中野歼灭,这时的杜聿明部队,被粟裕抓住了时机,粟裕将军唯恐跑了杜聿明这三十万大军,于是紧追不舍,把杜聿明的部队困在了陈官庄、青龙集一带。
蒋介石对杜聿明的直接干涉,导致不仅没有救到黄维兵团,连杜聿明也送了出去,后来杜聿明只能选择突围,失败后,成了粟裕将军的俘虏。
被俘后改造成功,暗度晚年被我军俘虏后,杜聿明就被送往了功德林当中接受思想改造,在功德林中,台湾那边一直传说我党因为四平的伤亡众大,所以在虐待杜聿明,实际上,杜聿明在战犯管理所中积极配合管理工作,同时主动要来毛选等文章进行阅读,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同时,战犯管理所的医务人员精心护理他已经破败不堪的身体,为他提供长期的疗养方案,杜聿明自身也不断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体质。
最终,其所患的胃溃疡、肺结核、脊椎炎等长年的痼疾都得到了根治或者缓解,而他所做的这一切,都为了一个目的:想明白到底是不是真的如蒋介石所说的一样,自己技不如人。
接着,新中国成立不久后,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功德林中的杜聿明听到这一消息很是吃惊,不明白为什么共产党要打这种理论上必输的仗。
不过在他听闻很多以前的国军士兵,也在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时,心中有了不同的感受,他感觉或许共产党真的能创造奇迹,打赢十几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
最后,在抗美援朝胜利的消息传来后,杜聿明激动的热泪盈眶,说:“我心中无比地钦佩,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确实站起来了。”
他的泪,也是因为这次胜利让他彻底想明白了自己到底输在了哪,论军事理论、战略思想,他不认为自己真的比林彪、粟裕差,他所差的,是那种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的政党,自己所效忠的蒋介石政权,从来没有教过他怎么去让人民信任自己,当淮海战役中各地的小车推向共产党前线时,自己还在为家中母亲的大寿操心思。
共产党为公,自己的政党为私,用兵的最高境界便是天时地利人和,自己打了一辈子仗,“人和”最重要,这一简单的道理却被杜聿明给忽视了,想明白了这一点的杜聿明彻底服了共产党。
在改造完被特赦出狱后,杜聿明供职于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力求客观公正地记录下过去的种种经历,之后,他还担当过政协委员,提出了许多为国为民的政策建议。
这样一个大地主出身的国军将领,最后改造成功,彻彻底底地与人民群众融为了一体。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早年为蒋介石卖力沙场,割了一个肾落下病根,导致肾衰竭死亡,享年77岁。
临终前,他感谢国家对他的身体的照顾,他觉得没有医护人员对他的疗养,自己那副烂身子肯定活不了那么久,接着,他嘱咐自己的妻女,不要忘了民族大义,中国人要始终团结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