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陈道明和斯琴高娃的一部《康熙王朝》风靡一时,成了大街小巷无数百姓追捧津津乐道的话题,陈道明饰演的康熙洵洵儒雅、不怒自威,将一名兼济天下事的皇帝演绎的淋漓尽致,而也正是这部剧的成功才带动了未来二十多年清宫剧的拍摄发展,有关300多年前的那段封建王朝历史也再一次映入观众眼帘。
看过《康熙王朝》的朋友们肯定对其中的魏东亭不陌生,在满族人统治的清王朝下,魏东亭凭借着自己的为人处世和个人魅力在朝堂内如鱼得水、位高权重,他跟康熙两个人从小一起读书一起吃饭,虽然长大后身份发生了180度的变化,但是魏东亭却深谙君臣之道,什么话该说什么事不该做他都拿捏的十分到位。
不过在剧中,康熙出于信任给魏东亭看完自己的遗诏后,没想到第二天魏东亭就暴毙而亡,那么魏东亭的死究竟有何内幕?康熙的遗诏里究竟又写了什么不为人知的事情?
魏东亭与康熙康熙和魏东亭真可谓是一起从小玩到大的知心好友,康熙的老师魏承谟就是魏东亭的父亲,从童年时培养的友情早就超越了单纯的君臣关系。
在康熙8岁继位后,他所考虑的早已是天下百姓的苍生大事,他也明白,父亲顺治帝给自己留下的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也不能指望一辈子,毕竟其中有的人年老力衰,有的人心怀鬼胎,康熙不能也不敢把自己的政治前途和大清国的命运全压在他们几个人的身上,所以选拔任用自己的眼线是十分重要的。
在康熙16岁这一年,康熙和索额图联手擒获鳌拜,为清朝人民除去了一个朝堂上为非作歹的大祸患,但是权倾朝野的鳌拜手里掌管着的可是清朝大半壁江山,空缺出了他这么一个位置,还需要很多有识之士填补空缺,毕竟国家还要正常运转,以明德之君著称的康熙也希望开创一个不同的清朝盛世,这时就不得不发掘启用自己的心腹力量了,而魏东亭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
康熙称帝的八年时间里,魏东亭一次次看着康熙从为危难中全身而退,也看着康熙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下忧心忡忡。
在扳倒鳌拜的这一场关键性斗争中,魏东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擒拿鳌拜的前一天晚上,康熙带着魏东亭等一众亲信商量对策,毕竟当时在鳌拜眼中他们不过是些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此时心中难免有些慌张失措
康熙为稳定军心说了这么一句话:“各位都是我的股肱亲旧,你们是怕我还是怕鳌拜?”
此话一出,魏东亭等人坚定了自己要做的大事,第二天在擒拿鳌拜时奋不顾身,最终帮助康熙铲除了异己,康熙对魏东亭也更加深信不疑。
康熙在位61年,魏东亭就跟着他处理政务工作了61年,从儿时的玩伴到康熙身边的带刀侍卫,再到四省海关总督的一品要职,可以说哪里需要魏东亭,他就在哪里默默付出。
众所周知的是,康熙是一个非常体察民情的皇帝,在位期间他也多次微服私访,主要就是为了从乡间百姓的实际生活了解国家的发展和不足,这其中也以江南巡游最受重视。
康熙南巡前,作为海关总督的魏东亭肯定得想办法筹集银子用以皇上外出巡游的穿资路费,面对3000两白银的要求,魏东亭绞尽脑汁也只筹得了2600两有余,面对剩下的400两亏空,魏东亭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进行索要,毕竟这么一位跟皇帝沾的上边的一品大官谁不想多亲近亲近。
但是魏东亭却没这么做,在他准备变卖自己的家产房屋用以筹措军资时,康熙却亲自前来阻止了他,得知此事的康熙十分震惊也十分感动,看着朋友紧衣缩食而自己生活的却大手大脚,康熙自讨腰包200万两负担江南巡游的开支,两人的情感友谊在这一事后更加坚固,康熙也始终确信了魏东亭对他的忠贞不二,而魏东亭也明白康熙也是体谅下属,更是难遇的国家明主。
遗诏颁布的各种风波康熙遗诏和雍正继位的关系很有可能其中的一句话或几个字就能证明雍正称帝的性质,以现今的眼光看来,雍正的“继位说”和“篡位说”依旧扑朔迷离,而要想证明雍正继位是否承应大统趋势,那么康熙的遗诏是要起决定性作用的。
在中国古代皇权社会中,遗诏一般是先王驾崩时宣读天下的诏书,内容也大多都是以歌颂先帝在位期间的政绩为主,其中在遗诏的最后还要说明先帝在位期间未完成的各项工作和对于新君的期许,有的时候先帝为提前培养皇子会指定太子人选,也有的直到临终前才将皇子人选记录到遗诏中。
当然,皇帝的遗诏并不代表就是本人皇帝亲手所写,很多时候是由新君和先帝身边的大臣还有太监根据皇帝生前心愿所拟,所以遗诏的真伪并不能简单以是否记录了皇帝每个字而辨别,而应该注重是否完整表达了先帝的根本意愿。
在历史上真诏不足为奇,其中最著名的矫诏发生在秦朝,始皇帝出巡暴崩于沙丘,赵高胁迫李斯,两人伪造圣旨谋害长子扶苏与大将蒙恬,最后帮助二世胡亥继位,秦朝的统治也彻底进入了倒计时。
纵观古今,有关皇位诏书真伪引发的各种波澜并不多见,在清朝时对有关太子的选拔继位也有着完善更新,从嫡长子继承变成了八旗推选制度,像皇太极、康熙本人都不是嫡长子出身,这也是为了平衡八旗势力,不过在康熙四十七年和五十一年先后发生了著名的两废太子事件,这也导致直到康熙驾崩,太子的人选也迟迟未能敲定,所以遗诏的内容也成为选定太子的关键性因素。
魏东亭因何而死在康熙和整个清王朝内阁眼中,魏东亭既算得上清官也称得上忠臣,康熙驾崩后,完全可以在遗诏中对魏东亭进行留用辅佐还不成熟的雍正皇帝,那为何魏东亭在读完康熙遗诏的第二天就惨死呢?
这其中不乏两种原因,其中一方面便是康熙对魏东亭的不信任,虽然魏东亭和康熙是一起相伴了几十年的知心好友,但是毕竟“人心隔肚皮,做事两难知”。
60多年前顺治帝不也是认为鳌拜是个可以托付留用的忠臣吗,再之前的多尔衮也是红极一时的权臣,最后在新主们的眼中他们却又变成了居功自傲的造反者。
其实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并没有错,毕竟“伴君如伴虎”,也许康熙活着时魏东亭迫于压力和与康熙间的感情不敢造反,而换了一个新幼主,魏东亭却可能摆开了老臣的架子,动不动还要发表点看法,那么新皇帝还怎么统管天下,与其到时费心再除掉他倒不如自己先下手为强,在宣布遗诏后安排身边亲随神不知鬼不觉的将魏东亭处死,这和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这些玩弄的帝王之术大同小异罢了。
这另一面原因就是魏东亭看完康熙遗诏后的自行了断,康熙在位的60多年虽然是清朝难得的清明盛世,但是政治斗争、勾心斗角仍层出不穷,曾经自己就扶保着康熙躲过了一次次血雨腥风的内斗。
他和康熙一样心中最期望的就是一个国家安定、繁荣发展的和睦江山,但直到康熙临终,九子夺嫡又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斗争,不管诏书上写的是“传位于四子”还是“传位十四子”此时早已不重要了,魏东亭敢看遗诏也早就把生命置之度外。
几十年来一桩桩、一件件勾心斗角、栽赃陷害的权力斗争或许让魏东亭早已对朝政失望,也许他和康熙心中的那个大清王朝只存在于理想之中罢了。
而魏东亭也更明白皇帝的本心,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自己辅佐不了新主,那么自己的孙子魏子玉也完全可以替代自己效忠雍正。
也许再过几十年,雍正临终前,魏子玉也会因各种原因重蹈魏东亭的覆辙,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千百年来中国的帝王和大臣们就是在这样别扭矛盾的体系中互相掣肘,这既是一个时代的通病也是身为人臣的不幸。
结语:如今再回首魏东亭的一生,从一开始的身份和经历就决定了他不用付出和别人相同的努力,康熙在位年间魏东亭称得上是一个好官,而康熙也已实际行动回馈支持了他的报国之志,这对于魏东亭来说,他又是极其幸运的,毕竟有多少人能在人生短短几十年得一知己,而这位知己还是一国之君。
只不过受限于时代的禁锢,魏东亭最后还是死在了帝王家可有可无的猜疑中,这怎能不令人扼腕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