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又被民间戏称为“妖僧”,是朱棣最大的谋臣,这位谋臣最大的特点,便是清心寡欲,当李景隆推开南京城门,建文帝朱允炆仓皇出逃,朱棣终于如愿以偿的登上大位时,无数功臣渴望着功名利禄,唯有姚广孝无欲无求,退回了一切封赏后继续念经。
在朱棣看来,自己的这位谋臣和朋友是十足聪明的,安心做个和尚,把自己做的脏活都收在小小的佛堂前,这对君臣二人都好。
但就这么一位心明如镜的谋士,却在临死前,提出了人生中最大的要求——他向朱棣要一个人。
建文在何处?朱棣以勤王之名掀起叛乱,由北至南如风卷残云一般击溃了朱允炆的主力部队,并在南京接受了叛臣李景隆的投降,成功登基。
但凡谋逆者,必然要有一个正式的名头来证明自己的正统性,朱棣也不例外,但他的正统性必须是建立在只有他一个人可以发声的基础上,所以朱允炆必须被找到,死要见尸,活要见人。
可事事并非都能随人愿,朱允炆消失在了皇宫的一场大火中,朱棣既没有找到活人,更没有找到尸体,他十分清楚,一旦朱允炆在天下任何一个角落号召勤王,那他的正统性证明则直接判为伪证,因此他必须找到朱允炆,不惜一切代价。
关于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是死是活?一直都是一个的谜题。
朱棣对待这件事,采取了两个手段:一方面宣布朱允炆已经死亡,在宫内被大火烧死,以此堵住天下人的嘴;另外一方面是派出心细老成的大臣暗中去找,在海内和海外派出两支队伍。
海外的一支十分有名,乃是郑和率领的浩荡 舰队;海内的这一支就隐蔽的多,乃是给事中胡濙,在江浙一带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自永乐五年起,胡濙以“寻仙”为借口在江浙沿海一带搜索,后足迹遍布全国,时间长达数十年之久。
如此兴师动众的搜查,重中之重就是内宫,建文帝的妃子、太监、近臣被审问了一遍又一遍,其中一人,与建文交情深厚,唤作博洽,是建文的主录僧,这位也是朱棣的重点拷问对象,在朝野的风言风语里,博洽是策划让建文帝出逃的主谋,故此被朱棣关押长达二十年。
老僧有罪赎博洽被关押了长达二十年,朱棣却没有从他的嘴里得到任何有用的东西,但作为建文帝的近臣,建文帝一日不见天日,博洽就要一日关在监狱里,对于朱棣而言,忙着建功立业的他顾不上一个和尚,死在诏狱里的人不少,多他一个又何妨?
但姚广孝可不这么认为,姚广孝在朱棣谋反成功之后,就辞去了一切事务,在庙中安心修行,他对于朝廷的影响也基本只剩下了上朝混个脸熟罢了。
姚广孝这么做的原因倒也简单:第一,他本来就是和尚出身,结识燕王朱棣时也是和尚,此时再去做和尚,不过是效仿中国历代的文臣,功成退隐罢了。
第二,姚广孝本人善于谋略,当然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他作为朱棣暗面的人物,此时再抛头露面无疑是太过招摇,自寻死路,故此,姚广孝自此过上了吃斋念佛的日子。
佛法的感化对他的人生产生了不一般的影响,与初出茅庐时,渴望建功立业的他相比,姚广孝的内心平和了许多,多了几分平和,而他的人际关系迅速恶化,《明史》记载,姚广孝到长洲去问候同胞姐姐,其姐竟不让他进门,去拜访朋友王宾,王宾也不见他,只是远远地对他说:“和尚错了,和尚错了。”姚广孝又去见他姐姐,他的姐姐直接破口大骂。
在王朝鼎盛之时掀起叛乱,挑战大统,这是中华文明不可逾越的伦理界限,姚广孝自然清楚,而朱棣在登基后的所作所为,又让姚广孝的内心出现了道德的抗争。
根据史书记载,朱棣即位后对前朝的遗产进行了彻底的清洗,首先就是清除异己,尤其是在皇亲贵族和官僚上,对于与皇室接班关系密切的皇子皇孙和忠于前朝的臣子,朱棣先后杀了有一万多人,明史列传二十九记载了不少大臣的记录,最为出名的有黄观与方孝孺。
黄观,字伯澜,一字尚宾,贵池人,因为在讨伐燕王中出力颇多,黄观被朱棣下令抓了起来,黄观不在,其妻子翁氏却被抓起来,翁氏以首饰贿赂,带着家眷出逃并在淮清桥坠河而亡。
黄观听说金川门被攻破,家眷必定被俘虏,于是说:“我的妻子有志向,必定投水而死”。于是为妻子招魂,后投水而死,黄观的妻子投水时吐出的鲜血洒在石头上,每到阴天就会被看到,约有人形,故被称为翁夫人血影石。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是建文帝削藩的绝对核心大臣,被抓后与朱棣辩论,死而不从朱棣起草传位诏书的命令,方孝孺被抓时曾作词一首:“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鸣呼哀哉兮庶不我尤!”他的门人因为为自己收尸而死,他的兄弟妻子也因此被诛连,牵扯数百人。
此外,更有杨任、齐泰、黄子澄、练子宁、宋徵、叶希贤、茅大芳、周璿、卓敬、陈迪、黄魁等等名士要吏,均被诛杀。
姚广孝在清洗中少有劝阻,甚至曾进言,催促朱棣杀死卓敬,这一切为姚广孝埋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佛家讲轮回,他杀了那么多人,今生信佛,有多大用处?老和尚的内心,慢慢有了赎罪的念头。
临终言也善随着年龄的增长,姚广孝在朝中的地位也日益稳固,朱棣非常敬重自己的这位谋士,根据明史记载,永乐二年(1404)四月,姚广孝被封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且追赠其祖父官职,皇上称他少师,担任《太祖实录》的检修,监督编纂《永乐大典》,皇上不在北京时,姚广孝都辅佐太子处理政务。
五年四月,皇长孙出门就学,姚广孝陪同讲解书籍,成为皇子老师,虽说没有实权,但地位已经可见一斑了。
但姚广孝始终忘不掉自己的所作所为,他下半生的赎罪一直在延续,他不好色贪财,赐给府邸及两名宫女,他都不接受,曾去赈济苏、湖,到长洲时,将所赐的黄金、布帛全都分发给宗族乡人,不过,史书中的姚广孝并没有因为自己下半辈子的吃斋念佛、散尽家财而停止作善的脚步。
八十四岁时,姚广孝提出了他最大胆的要求,根据明史记载,永乐十六年,姚广孝入朝觐见,并告诉自己再也不能来看皇上了。
朱棣看到自己这位年迈的朋友,大为动容,之后亲自去庆寿寺拜会自己的好友。
第二次见面时,朱棣已然可以看到姚广孝命不久矣,他问出了自己人生中无数次问过姚广孝的话:“你想要什么赏赐,朕给你!”
出人意料的是,姚广孝这次真的要了,姚广孝叩首道:“僧人博洽被关在牢里已经很久了,希望可以赦免他。”博洽的重要性,上文已经记录的十分清楚了。
朱棣执政以来,对所有的大事都能做到赏罚分明,唯独在建文帝一事上,但凡牵扯者一概罪罚从重,但这一次,朱棣却出乎意料,立刻同意了姚广孝的要求,姚广孝叩首道谢,不久就死去了。
姚广孝向朱棣要人的这段话,成了君臣之间最后的回忆,姚广孝用今生只有一次的机会,再救人一命,想必九泉之下,姚广孝心中的负担,能再减一分。
结语关于姚广孝为什么要将死前最后的愿望送给这位建文帝的主录僧,也是一段历史上的著名疑案,从理性的角度讲,博洽被关押十多年,到底有没有罪估计早早就被审的干净,放是迟早的事,但由谁来下这个命令,却是个难题。
朱棣的态度必然是坚决的,他就算知道博洽无罪,也不能放,这是底线,大臣们不敢问,因为血的代价是历历在目的,没人敢去摸这个老虎屁股。
此时,老功臣说话无疑是最合适的,姚广孝发声,让博洽出狱,给了朱棣面子和台阶,了却了自己的心愿,让大臣紧绷的神经线松开,无疑是三方得利。
但在明史的行文中我们却能读出一分不同,功成名就的姚广孝,同乡、朋友、亲人都不待见,都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而感到羞耻,年迈的他或许不后悔自己谋划千里的英雄气概,但必然懊悔自己众叛亲离的孤独寂寞。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想来就是在这种局面之下,姚广孝才从容不迫,叩首道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