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临终前,为啥点名1个男人陪葬?雍正继位后才知父亲高明

史中阅灯火 2025-04-20 13:42:32

十一月的风在畅春园里呼啸着,大限将至的康熙皇帝静静躺在床上,畅春园内的八个皇子都提着一口气,等待皇帝做出最后的抉择。

当时畅春园中除了八位皇子外还有一个大臣,这个大臣就是康熙的表弟兼小舅子隆科多,隆科多时任九门提督,不论从他的身份还是从他的地位来看,似乎他都不适合出现在畅春园这一地方,但他还是出现了。

病怏怏的康熙皇帝思虑良久后,指名让畅春园的这个“外人”陪葬,吓得四皇子胤禛倒吸一口冷气,当即跪地求饶。

此刻的雍正还不明白,康熙为什么要让一个掌管着京师兵力的九门提督给皇帝陪葬,等到了自己登基后,他才看懂了父亲的高明之处。

辅政大臣隆科多

隆科多出生于满族四大家族之一的佟佳氏,他的政治升迁之路和其他贵族子弟一样,靠着家族的关系隆科多在初入官场时就成了康熙的一等侍卫。

早期的隆科多比较稚嫩,政治嗅觉不灵敏,错误的政治站队给这个顺风顺水的贵公子致命一击,起初隆科多是大皇子一党,太子被废后大皇子为了夺嫡极力请求康熙爷处死太子,惹来了康熙帝的厌恶。

太子是康熙第一任皇后赫舍里的儿子,赫舍里和康熙少年夫妻,对康熙而言,他和赫舍里的情谊总比和其他妃子来得深厚些。

赫舍里早逝,从康熙十三年到十六年,四年时间里,勤政的康熙一共去看了赫舍里八十多次,赫舍里在康熙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大皇子哪怕心中再厌恶太子也不该让康熙将太子置之死地,大皇子的落井下石非但没害死太子反而让自己失去了圣心,大皇子倒台,作为大皇子一党的隆科多势必要受牵连,经过大皇子一事,隆科多在官场的行事变得愈发谨慎。

太子被废以后,储君之位空虚,康熙命令众朝臣合力推举一位新太子,让康熙帝没有想到的是,朝臣们居然都将目光放在了八皇子身上,朝臣的选择让康熙恐惧又愤怒,他原本以为自己对朝堂有一定的控制力,没想到臣子们的心全都偏向了八皇子

“枪打出头鸟”,众人的一致推选给八皇子带来了无可挽回的灾祸,最终最有实力登上的皇位的皇子便成了一颗弃子。

佟佳氏一族因选举八皇子一事,受到牵连被降罪,而隆科多本人却得到了雍正皇帝的重用,太子复立之后,太子党九门提督托合奇,联合皇帝贴身太监共同举办盛宴,拉拢朝中官员,结党营私,这让多疑的康熙皇帝再一次暴怒。

九门提督掌管京城军务,太子党敢联合帝王贴身太监一同结党营私,摆明了就是不将皇帝放在眼里,作为父亲,康熙希望自己有能力的儿子可以顺利登基,作为帝王,康熙有希望朝中众臣可以忠诚自己。

太子党的肆意妄为让太子再次被废,身为九门提督的托合齐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托合齐事件给了康熙皇帝一个教训,他必须选一个可靠的、忠诚于帝王的臣子来担任九门提督这一要职,选来选去,京里只有隆科多适合这个职位,官场瞬息万变,原本因政治站队受到打击的隆科多摇身一变成了帝王的新宠。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清朝最出色的皇帝迎来了他人生最后的时刻,从康熙驾崩到雍正登基,一整个传位过程都透露着无比诡异的气息。

中原王朝帝位的传承十分看重正统性,一般都是皇帝立储或立遗嘱来选定继承人,而到了康熙这儿,却变成了口谕。

帝王新宠隆科多传康熙皇帝口谕,立四皇子胤禛为帝,许多人都对这份口谕持疑,康熙已经病重,不一定能说的了话,这口谕究竟是康熙皇帝亲自说的呢还是隆科多伪造的呢?

众人虽然怀疑口谕的真实性,却不敢轻举妄动,在康熙帝病重之时,隆科多就派人对京城实施布控,后来他又派兵保护雍正皇帝,碍于隆科多手中的权力,夺嫡失败的皇子们只能忍气吞声。

其实隆科多伪造康熙的口谕也不是没有可能,在九子夺嫡的后期,胤禛并非呼声最高的皇帝人选,大臣们更希望老八或者老十四来继承大统。

如果隆科多选择帮助八皇子或者十四皇子,那他可能只是众多从龙大臣中不起眼的一个,但要是选择帮助四阿哥,那自己便是新帝登基的第一功臣。

谨慎的隆科多在畅春园为自己的仕途和家族荣耀进行了一场豪赌,事实证明,隆科多赌对了,雍正顺利登基后,隆科多被任命为吏部尚书,承袭一等公爵,雍正朝初期,隆科多极受恩宠,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再也不用谨慎行事。

高明的康熙皇帝

顺治去世时留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辅政大臣来辅佐玄烨,鳌拜仗着自己有能力丝毫不将年纪轻轻的玄烨放在眼里,鳌拜不仅看不起玄烨,他还看不起和自己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

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位份最高,权势最大,可惜他去世的早,嚣张跋扈的鳌拜想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于是他联合另一位同事遏必隆共同对付苏克萨哈,鳌拜收集苏克萨哈的罪证,强烈要求玄烨将苏克萨哈斩首,玄烨出于制衡考虑拒绝了鳌拜的请求,可他没想到鳌拜竟然有胆擅杀苏克萨哈。

玄烨本就对鳌拜有所不满,他擅杀苏克萨哈的行为让玄烨下定了处置他的决心,在玄烨的精心谋划下,鳌拜最终被绳之以法。

康熙是亲历者,他十分清楚顾命大臣的双面性。顾命大臣既能帮助新上位的皇帝稳固朝局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功绩擅作威福,对皇位产生负面影响。

康熙临终前在畅春园指名让隆科多给自己陪葬,他并不是想让隆科多死,他的目的就是让雍正给隆科多求情,康熙想留下隆科多使其成为胤禛登基的一大助力,可他又怕日后的隆科多会效仿鳌拜,不敬皇帝,所以他才想出了这么一招。

雍正当面给隆科多求情,隆科多日后念着雍正的救命之恩,也不会对雍正做出大不敬之事,康熙的指名陪葬就是为了给雍正留一个有能力、有忠心的大臣。

雍正登基初期,隆科多做的确实不错,雍正也没有辜负他,该给的钱和地位都给了隆科多。

但随着官职的升高,隆科多变得越来越放肆,他结党营私、包庇曾经的政敌,收受贿赂,一步一步挑战着帝王的权威,雍正对隆科多的所作所为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便收回了之前对隆科多的赏赐,希望他能知错就改,从此罢手。

隆科多受罚后非但没有一改往日的嚣张跋扈,反而是牢骚满腹,有意指责雍正忘了当年自己护卫他登基的恩情,明里暗里的说雍正是个白眼狼,隆科多的一番牢骚话彻底惹恼了雍正,雍正立即收集隆科多罪证,将其打入大牢。

雍正五年,失宠的隆科多被囚禁于畅春园外,一年后,隆科多离世,隆科多风光于畅春园,败落于畅春园,不知道他被囚禁的一年里是在后悔自己当初的嚣张跋扈,还是埋怨雍正的冷漠无情。

帝王家的情意

雍正手下的得力大臣无论是隆科多还是年羹尧,他们都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最终落得了个悲惨结局,帝王家的情谊不同于普通人家,他们不会因为长久的陪伴和交流而缔结牢不可破的感情,在皇室,所有的感情都要为皇权让步,很显然,隆科多并没有搞清这一点。

雍正相对于清朝的其他皇帝而言,是一个比较好侍奉的皇帝,只要你对他好,他就会加倍的还你,但你若是惹恼了他,他也可以立马翻脸不认人。

隆科多一辈子顺风顺水,开局就是满人的贵族子弟,后来又因为帮助雍正登基成了一等公爵,一辈子遭受过的最大的打击就是早期政治战队错误,良好的出身加上雍正的宠爱,隆科多早就把那点打击抛之脑后了。

隆科多在升迁之路上顺风顺水给他产生了一种他会一辈子这样顺风顺水的错觉,在这种错觉中他找不清自己的站位很正常。

历史上因嚣张跋扈而被处决的权臣比比皆是,按理来说,后人应该借鉴前人的教训,始终对皇上保持恭敬、忠诚之心。可人终究是人,不是机器,欲望上来了,可能人自己都控制不了。

隆科多最后的结局不应归咎为雍正的无情,这完全是他自己的咎由自取,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高估了自己和皇帝的关系,以为能凭借着家族关系和从龙之功得到一辈子的荣华富贵,继而嚣张跋扈,可是他忘了,胤禛如今是皇上,不是四阿哥。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