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建功立业,为大明王朝的建立贡献了汗马功劳,光宗耀祖、封妻荫子后,却在七十七岁收到了满门抄斩的圣旨。
身处监牢的李善长意识到这场危机不会被轻易化解,他须得拿出自己的免死金牌才行,自信的以为朱元璋会看在昔日情分放他一马。
没过多久便等来了朱元璋的亲自面见,可朱元璋开口第一句话就斩断了李善长所有希望:“这张免死金牌救不了你,你看看背面四个字写的是什么”。
李善长仔细翻看免死金牌后,大吃一惊,原来朱元璋早就留了后手,看来他的死期到了。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被处死,全家七十余口无一幸免。
一、 李善长跟随明主元朝末年,国家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元璋揭竿而起,成为了众多起义军中的一支。
但夺取天下不能光靠打仗,也需要各路人才的加持,朱元璋深刻的明白这个道理,征战途中四处招揽贤才,李善长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的李善长并没有明确加入任何一支起义军,而是出于观望态势,他在等,等一位明主。
李善长在家乡时便有些名声,因为好读书且十分聪慧,被当地人推为祭酒。
等到朱元璋的军队来到李善长所在之地后,李善长立马投效朱元璋,朱元璋早就听说过此人名号,不仅将他招了进来,还直接让他当上了自己的参谋。
朱元璋和李善长之间属于“双向奔赴”,在之后的征战中,两人配合默契,朱元璋十分信任李善长,将很多后方事宜全都交给他,自己才能没有后顾之忧,而李善长对朱元璋也是忠心耿耿,郭子兴忌惮朱元璋想要打压他,并且听说李善长才能过人就想让他投入到自己帐下,然而李善长表示绝不背叛朱元璋。
李善长的举动让朱元璋很是感动,此后将更多重要的事情都交给李善长,将其视为左膀右臂。
朱元璋在前线奋力的拼杀,李善长就在后方为其供应军需粮草、稳定后方建设、整顿经济税务等。
对于任何一支长久作战的军队来说,粮草都是最为关键的,李善长就在后方运筹帷幄,为朱元璋输送粮草等军需物资,朱元璋对其很是放心。
李善长的贡献还不止稳固后方这样简单,他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辅佐朱元璋建设了一支军纪严明、齐心作战的军队。
朱元璋征战初期,军队中有很多其他部队投奔过来的士兵,和原本朱元璋帐下的将士之间发生了很多矛盾,将士之间不和睦、彼此瞧不上,对于打仗是百害无一利。
每当这样的事发生都是李善长来回周旋、调和矛盾,为朱元璋建立一支强悍军队做出了很大贡献。
朱元璋和李善长之间的配合可谓相当默契,二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为开创新的王朝这一理想而努力着。
朱元璋称吴王后,立即封李善长为右相国,后方所有事宜全都有李善长做主,李善长还制定了新的法律体系,使朱元璋治下臣民渐渐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二、 封赏无数、位极人臣经过多年的拼杀,朱元璋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大明王朝正式建立,终于当上皇帝的朱元璋,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自家的所有人全都封一遍,去世的家人还有自己的妻子、儿子等,让他们全都享受到国家最高的荣耀。
而这一切繁琐而盛大的礼仪,全都由李善长来完成,朱元璋让其担任大礼使,把所有事全都放心的交给李善长。
朱元璋要是外出巡视,也是习惯性的让李善长留守,甚至允许他有先斩后奏的权力,所有事情李善长都可以自己灵活处理。
洪武三年时,大明王朝逐渐稳固,朱元璋开始犒劳所有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李善长是所有公爵当中唯一没上过战场的人,朱元璋给了他最高的荣誉,且爵位世袭罔替。
朱元璋曾提到,李善长虽然没有立下什么汗马功劳,但是他多年身居后方供给军粮,应该禁封大国,朱元璋甚至在诏书中将其比作萧何。
朱元璋的信任让李善长的内心开始逐渐傲慢起来,他开始排挤朝堂之上反对的声音,嫉妒别人的才能,不允许他人触犯他的权威,一旦有人和李善长政见不合或是有所冒犯,他就利用朱元璋的信任对他人进行打压,朱元璋也慢慢发现了李善长这一缺点,逐渐有所反感。
后来李善长因病告老还乡,朱元璋给了他最大的体面,赐给他良田若干、佃户千余,让他安心养病。
李善长虽然不在朝堂,但朱元璋依旧器重李善长一家,提拔他弟弟李存义,还将自己的长女临安公主下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祺,与其结成儿女亲家,李善长的荣宠令无数人羡慕不已。
如果李善长能以这样的身份安度晚年,那就圆满结局了,但现实并没有。
朱元璋给李善长无限荣誉,是想告诉世人他没有忘记诸位功臣,也是在提醒众人,君是君、臣是臣,如果臣子不能谨记自己的身份,朱元璋也并不会手软。
三、 无效的免死金牌李善长受到的恩宠太过,让很多人开始嫉妒,有人上书说李善长过分骄纵,陛下因病多日未上朝,他和驸马也不来慰问,后来叫他来殿前问话,他也不认罪,这可是对陛下的大不敬。
李善长因此被罚俸禄,朱元璋也是借着这件事敲打他,让他收敛。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朱元璋杀掉,这起大案牵扯的官员太多、蔓延的时间太久,朱元璋大发雷霆,凡是跟胡惟庸扯上关系的官员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
朝堂之上唯一没有受到影响的就是李善长,即使几年后有人告发李善长弟弟李存义父子与胡惟庸有勾结,朱元璋也留了李存义一条命。
然而,李善长受了朱元璋这样大的恩典竟然没有谢恩,朱元璋非常不满,想要打压李善长。
李善长并没有嗅到这份危险,反而仗着自己的身份行事愈发为所欲为。
李善长想要修建府宅,自己人手不够就从汤和那借了几百人来帮助自己建宅子,而汤和也将自己听说的事悄悄告诉了李善长。
在发配边疆的新一批名单里有丁斌的名字,李善长一听,果断开始明里暗里多次给丁斌求情,希望能免去他的发配或从轻处罚。
朱元璋知道这件事后,想起李善长之前的所作所为,决定用这件事情为借口打压李善长。
巧的是,丁斌的身份非常敏感,他既是李善长的亲戚,还曾跟过胡惟庸替他做了很多事,也就是说他成了李善长和胡惟庸之间的纽带,况且凡是牵扯到胡惟庸,朱元璋都不会轻易放过,这件事正好撞在了朱元璋的枪口上。
随后丁斌被捕,也许是为了保命,也许是受人指使,他很轻易的就说出了跟胡惟庸勾结过的官员,李存义上次侥幸不死,这次又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李存义父子被审讯,期间交代了李善长与胡惟庸之间勾连的关系,李善长大怒,说他们是污蔑。
而其实李善长与胡惟庸确实走的很近,胡惟庸一开始就是由李善长推荐的,两人的关系一直不错,又是儿女亲家,往来十分频繁。
胡惟庸谋反的事情,李善长不仅知道,而且还险些成为胡惟庸的党羽,只是最后没有选择与胡惟庸一起而已。
但李善长作为皇亲国戚,知道臣子意图谋反却隐匿不报,这对于想要除掉李善长的朱元璋来说,罪名已经够了,碰巧的是,占卜结果显示星变会有灾祸发生,而灾祸恰好应验在某位大臣身上,此话一出朱元璋杀李善长的理由又多了一条。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被朱元璋赐死,其罪行累及全家七十余口。
圣旨一出,李善长之前的所有骄纵全都没了,他知道此刻只有免死金牌可以救他了。
然而,当李善长自信的拿出免死金牌时,朱元璋却毫无表情的淡然一笑,并让李善长看看免死金牌的背后写的是什么。
李善长带着不祥的预感,双手颤抖的仔细翻看了,这块本可以救他一命的丹书铁券,发现背后有四个字:谋反除外。
李善长彻底绝望了,他知道这回谁也救不了他了,七十七岁的他没有安享晚年,而是死在了自己辅佐一辈子的皇帝手下。
四、 总结李善长对朱元璋的忠心是经过考验的,他辅佐了朱元璋一辈子,替他稳固后方、开创盛世,到头来却死在了这片盛世之下。
李善长的才能手段,朱元璋是非常认可的,但李善长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却让朱元璋慢慢开始忌惮他。
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深知创业艰难,因此他不允许任何人挑战他的皇权,哪怕这个人是陪他出生入死多年的谋士。
天下坐稳后,李善长没有功成身退,反倒借着自己的身份愈发骄纵,让朱元璋多番猜忌。
有没有真的勾结胡惟庸这不要紧,朱元璋想要他死,那他李善长就必须得死,这皇权天下中,一部分开国功臣的归宿。
翻译:最终解释权归商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