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大战与大萧条(上)——胡佛的“致命错误”?

域外编者 2025-03-22 11:54:46
开篇:美国搞高关税到底会不会让它进入大萧条?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它在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答案是一样的,但原因和过程却完全不同。 堪称是史诗级的殊途同归和历史押韵。 这话又怎么去理解呢? 恐怕我们需要重新进入历史的长河,拨开历史的迷雾,才能真正看得清了。 这次我将尝试用三期文章,从最本质的地方开始,给大家讲清楚这其中的关键。 这是第一期,建议大家关注或收藏,方便追更后续的内容。 “咆哮的二十年”:1929年10月之前的美国,欣欣向荣得像是一场永不落幕的盛宴。 华尔街的股票经纪人西装革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拥挤的大厅里死死盯着交易员的手势,那是他们通向成功殿堂的信号灯;底特律的汽车工厂轰鸣震天,工人们挥汗如雨,每6秒就有一辆美国产的汽车从流水线上落地,驶向全球市场;堪萨斯的农场主开着收割机,在颠簸中望着金黄的麦浪,仿佛看着自己金色的未来,露出满意的微笑。 他们就和当时几乎所有的美国人一样,相信着胡佛的承诺:“每个家庭锅里都会有一只鸡,车库里都会有一辆汽车” 这句话如此诱人且可信,是因为当时的美国刚刚经历了“柯立芝繁荣”。 这个自1890年起钢铁产量就超过了英、德、法这些老牌列强,并在一战中大发横财的国家,一方面由于利用自身“中立”的身份给一战双方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从而推动了自身军工和重工业的高速发展;一方面由于一战对欧洲大陆产能和经济的摧毁性破坏,它摇身一变从一战前的资本输入国变成了资本输出国,从债务国一下子变成了债权国;另一方面它内部也开始大力推动“工业生产合理化运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大家熟知的泰罗制和福特制。 而彼时的欧洲由于刚刚经历了一次劫难,大量的产能被摧毁,市场也由于这种摧毁而处处留白。 于是一战之后,美国快速地借助由西班牙、荷兰、英国等老牌列强建立的海权全球贸易体系,从农产品到工业品,从商品到资本,与欧洲形成了极强的黏连。 欧洲成了美国非常重要的市场之一。另一个撑起美国经济的市场,是美国的内需。在当时,美国民生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大量的商品。与如今全球供给而自己做消费国的情况不同,一战之后的美国还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大国,它有数之不尽的工业品需要市场去消费,与国内民众的需求是一拍即合的。 多种因素叠加之下,美国享受到了这“咆哮的二十年”,并在柯立芝当选总统时,进入了最为高速发展的阶段。 1928年的时候,美国经济持续繁荣,工业生产指数显著增长。1928年7月,美国工业生产指数达到110,而到了1929年6月更是飙升到126,可以说独步全球。 其它国家表现也不差。 比如苏联,这个在当时因伟大理想而建立的国家迸发出了震惊世人的力量,它从1921年到1929年之间的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居然达到了惊人的24.3%,位居全球第一。 比如德国,其1928年的工业生产比一战前的1913年增长了12%,电力生产增加6倍,汽车产量增长6倍,铝产量增长31倍。 不过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德国能有如此增长,其实非常依赖一个我们或许不熟悉的计划。那就是美国的“道威斯计划”。 这是美国对欧洲进行经济控制的尝试,也算是后续大名鼎鼎的“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或者更正式一点,叫“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进行的更为成功的尝试。 这个计划在1924年到1929年之间,给德国带去了326亿金马克的资金,远超德国需要支付的战争赔款。有了这样的资本注入,加上德国本身就不俗的重工业基础,自然就造就了德国这个阶段的经济奇迹。 但由于德国的复兴是严重依赖外资的,其经济自然对外资极其敏感,那么当后续因美国大萧条而引发的全球资本重新流动出现时,大量外资自然是离开德国的。 于是这样的经济复苏方式,就为后续德意志第三帝国被催生出来,进而爆发二战,埋下了伏笔。 但1928年时的德国,工业产值占全球12%,位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黄金储备翻倍至22.6亿马克,已经超越英国和法国,成为了欧洲第一经济体。 又比如英国,1928年的制造业生产增长指数为100.3,尽管与美国相比不算亮眼,但这说明英国经济也在稳步增长。这一年,法国的经济状况已经恢复过来,电力产量去到了37亿千瓦,钢铁和生铁的产量都达到1500万吨,年均增长率去到了9.4%。 这一切,其实就说明了一件事,全球经济复苏的阶段里,全球市场在一点点恢复,加上美国自身的增量市场,一同堆出了这么一个属于美国的“咆哮二十年”。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美国迎来了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这位能在1929年3月4日当选的新总统,其实靠的是站在全球繁荣浪潮的最前端,给美利坚人民许下了继续繁荣的承诺,才登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 在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样的繁荣可以持续下去,特别是占比最大的选民们。他们只是普通百姓,只能看到此时美国确实欣欣向荣,全球市场都需要美国的农产品和工业品,而外国输入的商品也极大地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谁人不想保持下去呢? 却没人能注意到,这场盛宴的餐桌下早已布满裂痕,只需要稍微用点力,就要一溃千里。 危机的苗头早已出现:可以说,当时的美国早就具备了大萧条的所有条件,不管后续上台的是不是胡佛,大萧条都会出现,且很可能不是因为胡佛的话,罗斯福就要成为那个背锅的人。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要搞清楚两个事情,一个是大萧条发生的机制,另一个就是胡佛到底做了什么了。 从这里开始,我的解释或许就跟同志们平时听到的有巨大区别了。 虽然我不至于说以我为准,但我相信这是一个很值得参考的视角。 好,我们先来看大萧条会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首先我们一定认同这个结论,那就是商品生产出来必须要有人来买才行,如果没人买,或者消费者没钱买,那么生产一定就受阻,因为工厂收不回来钱就没法继续生产嘛。 所以假如产品生产了很多,可买的人真没钱了,是不是就会引发连锁反应?起码工业生产会遭受巨大影响吧?而假如工业生产是这个国家最基本的经济部分,甚至是对世界范围有巨大影响的经济部分时,这个部分出了大问题,会不会带来经济的大问题? 恐怕答案不言自明了。 那么当时美国是什么情况呢? 从1920年到1929年,美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却猛增了55%。同时从1920到1929年之前,一边是美国工业总产值增加了大约50%,但产业工人的数量却没有增多,交通运输业等工业相关的配套领域,其工人数量实际上甚至有所减少;另一边却在工资水平很低的服务行业,就业反而增加得最多。 这体现的其实就是一方面工业化过程中机器的广泛运用开始排挤劳动力,使得产业工人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是这些劳动力都去到了收入更低的领域。 然后随着欧洲的复苏,农业方面欧洲也开始自给自足,加上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贫富差距拉大,就造成了农业人口收入不足。在1910年,美国农场工人的收入不到非农工人的40%,已经够低了,但到1930年时,这一比例居然低于30%了。而当时美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这一切加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产品越来越多,但能消费的人越来越少。 当然,这里我们可能也会注意到了,之前不是说那时候全球都在复苏么,美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来消化这些产品啊。 然而实际情况是,由于美国借助一战的机会成了欧洲大量国家的债权国,不少国家为了偿付这些债务,不得不接受金钱源源不断流入美国的局面;这导致美国的黄金储量从1913年的19.24亿美元一路飙升到1924年的44.99亿美元,达到了世界黄金储量的一半。 当一个国家要勒紧裤腰带还美国钱的时候,它的居民还有多余的钱来消费美国产品么?特别是农产品,自己生产的不香吗,为什么要买美国佬的呢?大家都这样想的时候,美国农产品想要赢得竞争就只能低价,而低价带来的就是谷贱伤农,所以这其实也是美国农业收入逐年下降的原因之一。 这种情况最开始还可以通过对外投资来拉动他国消费,比如美国从1925到1928年之间,平均每年的对外投资总额是11亿美元,一定程度缓和了全球市场对自身产品的消纳能力,但这种情况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总有停止的一天,1929年只不过是到了停的时候罢了。 第二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美国社会上的消费浪潮之汹涌,极大地催生了消费贷款业务,特别是分期付款业务。1924年时,美国分期付款业务额度大约是20亿美元,但到了1929年,这个额度去到了35亿美元,涨了快2倍,这个速度是非常恐怖的。 要知道,当时一个美国工人的年收入也就是1500到1800美元之间。15亿美元分期付款的增加,讲白了就是工人已经没钱消费了,但又有各种消费需求,同时市场上商品也足够多,所以大家就都来搞分期付款,才堆出来这么一个夸张的增幅。 如此巨量的增加,很可能就把消费空间给占满了。 也就意味着,到1929年的时候,消费者已经背不动更多的分期付款去消费了。 可前面由于分期付款而带来的消费会给工厂带来错觉,比如1928年的时候工厂看到大家都还那么能买,自己当然要增产了,这边工厂在增产,那边消费者却没法再背更多分期付款,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自然就是商品比以前还多,但买的人却没了,工厂花了很多钱去生产,最后却收不回来钱,这不就要爆发危机了么。 除此之外,第三个根本性原因,是当时随着金融资本的发展而已经开始出现的越发夸张的贫富差距和脱实向虚的趋势。 还记得前面说的么,美国成了全球最大的债权国后,大量的财富流向美国,甚至让美国拥有了全球一半的黄金储备。这么多钱来到美国,会干什么呢?第一个当然还是投资产业,接着才到其它,比如保险、银行或者金融了。 这样的财富集中,造成的就是从1923到1929年,年收入5000美元以下的工人工资仅增长了1%,而年收入50万美元和100万美元的富人收入却分别增长了27%和31%,同期的GNP也增长了23%。堪称是典型的越有钱就越有钱。 但也如前面说的,到1929年时,产业基本都饱和了,以至于消费者都需要推出15亿美元的分期贷款了,这时候不管是新来的投资者,还是此前在美国赚到了钱的富人,如果还投资产业,竞争激烈不说,赚得也不多。 那么应该投哪里呢? 别忘了,美国还有个华尔街。 于是陆陆续续的,随着产业的饱和,越来越多的钱进入了金融市场。然后,他们突然就发现,当金融市场里面的玩家和钱足够多的时候,搞厂子十年不如搞票子一年的情况就出现了。 资本终究是逐利的,有了这样轻松搞钱的方式,还怎么可能老老实实去辛辛苦苦搞厂子呢?于是,到了1929年的时候,整个美国的工业开工率只有80%,其实已经能看到问题的苗头了。 而金融市场里的钱有多少了呢? 这么说吧,1929年10月24日开始的黑色星期四,到11月13日,短短两周多,300亿美元的财富就这样蒸发了,这个数额相当于美国在一战中的总开支。 两周,干掉了一个世界强国4年的总开支,可想而知整个盘子里堆积了多少财富。 于是我们就能看到1929年的美国是这样一幅景象:在一片繁荣之中,普通人收入几乎没有增长,贫富差距却在急速拉大;消费者们其实已经没钱了,甚至背上了数额巨大的分期付款,已经没有余力购买商品了;整个社会的产能已经过剩,出口也已经消化不了这些产品;而工厂也已经开始出现停工现象,大量的钱从实体析出,开始进入金融领域投机,金融泡沫已经到了风险极高的地步。 与关税无关的大萧条:好了,这时候胡佛当选了。 到了这个阶段,别说当选的是胡佛了,你就算让他站起来,给如来佛坐到美国总统的位置上,也救不了那时候的美国。 也就是说,美国的大萧条根本就不可避免,不管胡佛搞不搞关税壁垒它都一定会来。 所以在胡佛当选半年之后,一场因精英们很清楚危机不可解,而为了自己能提前套现离场才出现的抛售,猛地发生了。 这仿佛就是一声发令枪,带来了美国经济山崩一样的下滑。 三年间,全球贸易额从500亿美元暴跌到170亿,美国出口萎缩了61%。 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板上,道指像漏了气的皮球,从386点一路滚到了41点。 无数人的毕生积蓄化作废纸,银行柜台前排着挤兑的长龙。 而1932年的纽约街头,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举着纸牌:“会计师,通晓三种语言,求职三年未果,接受以物易物。”不远处,主妇们为抢购过期面包大打出手。 这些场景一一被记者拍下,成了那个时代最刺眼的注脚。 这一场下滑虽然只被限定为了所谓的“29-33大萧条”,但实际上它的影响甚至延续到了二十年之后。 当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左右沈阳北大营的黑暗中响起枪声时,当1939年9月,第一发炮弹落在华沙时,史书或许只会记下一句:华尔街股票暴跌的曲线,缠绕成了绞死和平的绳索。 可当我们再度回首凝望这段历史时,看到的应该不仅仅是宏大叙事与数字,更应该看到那些几乎遍布全球的饥肠辘辘的工人、焚烧麦田的农民、举着破鞋的流浪汉、颠沛流离的妇孺,以及他们身后,正在给世界大战上膛的枪栓。 在这样的局势中,胡佛到底是怎么做的? 他真的如现在流行的说法那样,签了一个关税法案,提高关税之后,就把美国带入了更深的萧条深渊么? 还是说,这其中还藏着很多别人没说的事实? 为什么我会说,罗斯福只不过是接了胡佛的棒,才把美国拉起来的? 而时隔90年后,当特朗普再次举起关税大棒,当’美国优先’的呐喊响彻全球时,美国是否有吸取哪怕一丁点历史的教训呢? 这一切的问题,就让我们通过下一期文章,《关税大战与大萧条(中)——特朗普与胡佛的‘时空交会’》来揭晓吧。
1 阅读:4

域外编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