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诗经典9:吴伟业一首感慨诗,充满愧疚,人生矛盾无可避免

桂临塞上聊历史 2025-04-17 22:24:16

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清诗时代和现代贴近,所以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淘洗,自然给人感觉是比不上唐诗了。但其实,清诗也一样有精华和经典。

01

《过淮阴有感·其二》

清·吴伟业

登高怅望八公山,琪树丹崖未可攀。

莫想阴符遇黄石,好将鸿宝驻朱颜。

浮生所欠只一死,尘世无繇拾九还。

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

人生中会经常遇到选择,所以选择也成为一个人必须要面对的事情。

每一次选择,无论大小,都像站在一个岔路口,前方延伸出不同的道路,而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有些选择看似微不足道,比如早餐吃什么、今天穿哪件衣服;而有些选择则可能改变人生的轨迹,比如选择职业、伴侣,或是决定是否迈出舒适区。

面对选择时,常常会犹豫、焦虑,甚至害怕选错。毕竟,没有人能预知未来,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带来未知的后果。但有趣的是,正是这些选择塑造了人生。每一次“对”或“错”的选择,都让人成长,让人更了解自己。

有时候,可能会后悔当初的决定,想着“如果当初选了另一条路,现在会不会更好?”但生活没有“如果”,只有“结果”。与其沉溺于过去的遗憾,不如专注于当下的行动。因为即使选错了,仍然有机会调整方向,重新出发。

选择的意义,不在于绝对的正确或错误,而在于是否有勇气面对它,并承担随之而来的责任。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一次选择都让人离真实的自己更近一步。

所以,当下一次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时,不妨深呼吸,倾听内心的声音,然后坚定地迈出那一步。毕竟,人生的精彩,往往就在于那些未知的冒险和勇敢的决定。

02

清朝诗人吴伟业也在人生在选择中,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过淮阴有感》,表达了自己那一份愧疚的矛盾心情。

暮色渐沉时,我独坐淮水畔的青石上,看粼粼波光将八公山的倒影揉碎。对岸丹崖上的琪树在晚风中摇曳,恍若仙人衣袂翻飞,却始终隔着滔滔江水。

忽然想起淮南王刘安当年在此炼丹飞升的传说,那些被点化的鸡犬随他腾云而去,而我这样的凡夫俗子,终究只能守着满地鸡毛蒜皮。

岸边渔父正收网归舟,竹篙点破水面时惊起一行白鹭。他笑问我为何对着空山出神,我竟不知如何解释胸中这团乱絮——既羡慕黄石公授张良《阴符经》的机缘,又贪恋人间烟火里的温软。

忽见芦苇丛中飞出几只纸鸢,原是城中孩童在放晦日风筝,那些彩绸扎的蝴蝶、鹞鹰,终究飞不过三丈麻绳。

远处传来寺庙的暮鼓声,惊觉衣襟已被露水浸透。起身时踢到半块残碑,模糊可见"淮南"二字,不知是哪个朝代留下的遗迹。

突然明白自己与那碑文无异。既做不成餐霞饮露的神仙,又当不了快意恩仇的侠客,只能在诗行里藏几句不甘,像淮水永远带不走八公山的影子。

03

吴伟业,是清初比较有影响力的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

不过,他却是明末崇祯朝的进士。公元1631年,他高中榜眼,并被授予翰林院编修。这还有多谢崇祯皇帝。因为在考试中他被诬陷,幸有崇祯皇帝为其主持公道。

也是因为这一份殊荣,让他心怀感恩,并且引以为荣。明亡后,他满怀对故国的眷恋之情隐居不仕,后迫于压力不得不接受清廷授予的国子监祭酒之职。

这首诗把他矛盾的心情展露无疑。自恨䩄颜苟生,愧对故主。

确实,有时候想死很容易,有时候又很难,因为现实或者心中有太多的羁绊和牵挂。

04

吴伟业这首《过淮阴有感·其二》感慨诗,充满愧疚,也说明人生矛盾无可避免,就看怎么去选择。

诗中流露的愧疚与矛盾,恰似一面映照古今的铜镜。当诗人驻足淮阴故地,韩信"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的宿命在他心头激起的,何尝不是对自身进退失据的喟叹?

这种精神困境在明末清初的士人群体中尤为典型——他们既怀抱着对前朝的忠贞,又不得不面对新朝的铁骑已踏碎旧山河的现实。诗中"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的剖白,将知识分子的两难境地展现得淋漓尽致。就像汉代淮南王刘安的传说,那些未能随主升仙的鸡犬,注定要在尘世承受道德与生存的双重拷问。

吴伟业最终选择出仕清廷,这种妥协背后,是文人面对时代巨变时的普遍挣扎。当时江南士人圈中流传的"遗民不世袭"之说,正道出了道德坚持与现实生存的永恒矛盾。

这种心灵困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重演。宋元之际的赵孟頫,明清易代时的钱谦益,都曾在故纸堆里寻找自我开解的理由。

吴伟业在诗中建构的"淮阴—淮南"双重意象,恰似文人试图在历史夹缝中寻找的精神缓冲带。当我们读到"百年同弃物,万国尽穷途"时,感受到的不仅是个人际遇的悲凉,更是一个群体在时代漩涡中的集体迷惘。

这种迷惘至今仍在我们血脉中隐隐作痛,每当面临重大抉择时,那个关于坚守与妥协的古老命题便会再度苏醒。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

0 阅读: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