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情谊能跨越万水千山,在时光的磨砺下愈发醇厚。一段关于中国教员与古巴飞行员的故事,因一段视频意外走红网络,深深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故事要从20世纪60年代说起,1960年中古建交后,1961年9月,223名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古巴年轻人,经古巴空军选拔,肩负着建设本国空军的使命,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成为最早到中国留学的古巴学生群体之一,开启了一段改变他们人生轨迹的学习之旅。
古巴老爷爷保存的纪念照(资料图)
彼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航空学校承担起了为古巴培养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的重任。十二航校的教员们面对语言不通等诸多难题,凭借着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他们精心拟定训练大纲,编印外训教材,还借助教具模型辅助教学,只为确保学员们理论扎实、技术精湛。例如,在讲解飞行原理时,教员用简单的生活实例结合模型,让古巴学员们轻松理解复杂的理论知识,赢得了学员们的热烈掌声。
在培训期间,教员与学员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时仅21岁的马春河,是十二航校一团最年轻的教员之一,他对自己带的4名学员的姓名至今仍能脱口而出。教员们和学员们同吃同住,一起学习、劳动、娱乐,分享革命故事,共唱红色歌曲。为了克服语言障碍,不少教员学会了用西语的日常表达和飞行术语,学员们也热衷于学习汉语,几乎人手一本中文西文对照的小册子或笔记本。
古巴学员们对中国教员满怀感激与敬爱。古巴空军退役飞行员亨利·佩雷兹回忆说,中国教员给他们启迪,教给他们生活方式,让他们明白一切皆有可能,要向前看。费利克斯·罗切也激动地表示,中国教员就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真正教会他们如何飞行,给了他们翅膀。
飞行教员彭国洪保存着古巴学员片照(资料图)
1963年6月,古巴学员结束训练即将回国,在火车站,他们与教员们相拥而泣,难舍难分,发车时间因此都晚了十几分钟。张友发教员还送了一位学员一对爱人亲手绣字的枕头套留作纪念。
这批古巴学员回国后,凭借在中国学到的扎实技术,成为古巴空军的中坚力量,由于队伍庞大且技术突出,他们在古巴空军中还获得了统一的“外号”——“中国人”。他们始终铭记着在中国的学习经历和中国教员的教诲。1964年,时任十二航校校长孟力访问古巴时,曾在十二航校学习过的学员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探望,围在校长身边亲切交谈,久久不愿离去,还再三请求校长带去对师友们的问候。1993年4月,他们通过中国驻古巴使馆及总参谋部外事局致信十二航校,表达感激之情,称教员们早已超越老师,如同父母。
今年2月初,一位网友在古巴特立尼达街头偶遇一位古巴老爷爷,他展示的泛黄证书、写满中西文对照的笔记本等,瞬间戳中无数网友泪点,视频登上热搜,引发了一场温暖全网的寻找。中国空军迅速回应,积极与老人联系。中国驻古巴大使馆邀请老人和曾来中国学习的老飞行员们共度元宵节,大家在聚会上重温往昔军旅时光,齐声唱起《我是一个兵》,场面令人动容。
马春河接受记者采访(资料图)
当地时间2月28日下午,古巴革命武装力量部外事局会议厅里,中国空军代表李鸿鹏与曾在华培训的古巴飞行学员代表相聚。李鸿鹏宣读了马春河教员给古巴学员的亲笔信,并赠送中国空军纪念品,现场还播放了时任中国教员和翻译的问候视频。远在河南濮阳的马春河与家人一同见证了这温馨一幕,激动得泪流满面。他在信中深情写道,虽然远隔重洋,但始终想念着学员们,希望他们能再来中国。
如今,中古建交已65周年,这份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师生情、战友情、同志情,历经岁月洗礼,愈发珍贵。它不仅是两国友好交流的见证,更让我们看到,真挚的情谊能够穿越时空,温暖人心。相信这段不简单的故事,还将在未来续写更加美好的篇章,激励着更多人去守护这份跨越国界的深厚友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