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私人银行(Private Banking)私人银行起源于16世纪的瑞士日内瓦。法国的一些经商的贵族由于宗教信仰原因被驱逐出境,形成了第一代瑞士的私人银行家,欧洲的皇室高官们迅即享受了这种私密性很强的卓越的金融服务,开始专门服务于200万美金以上的超级富翁家族。还有一说法,17世纪的欧洲贵族出外打仗,家中财产由留守的贵族代为管理,这些贵族逐步形成了第一代私人银行家。总之,私人银行起源于一种私密性极强的专门提供给贵族和富人阶层的金融服务。根据西方银行业的服务分类,第一类是大众银行,不限制客户资产规模;第二类是贵宾银行,客户资产在10万美元以上;第三类是私人银行,要求客户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第四类是家庭办公室,要求客户资产在8000万美元以上.当然,各家国际性大银行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要求的最低金融资产额度也略有不同,比如高盛对港澳地区私人银行客户设置的门槛是1000万美元,的最低门槛是300万美元,而UBS(全球私人银行资产名列第一)对中国大陆客户的离岸账户离岸账户金融资产要求仅为50万美元。
在瑞士有家银行名字叫做:隆巴德•奥迪耶•达里耶•亨奇,私人银行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没听说过这家银行的名字,最大的原因就是你还不够富。”这家银行在全世界有20个分支机构,遍布15个国家,提供包括私人财富管理、投资银行以及机构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服务3个部分,其中私人银行业务收入占了总收入的60%。瑞士是全球私人银行业的中心,对于这个国家来说,打理富有外国人的财富是一笔大生意,金融服务业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约13%。私人银行业只是金融业的一部分,但这个高利润业务不仅对各家银行的收益至关重要,也是瑞士直接和辅助就业机会的重要源泉。人们估计,在全球11万亿美元秘密私人财富中,这个因政治中立、经济稳定而备受青睐的阿尔卑斯山地的国家占了约1/3。日内瓦是全球私人银行业的起源地,而在瑞士商业首府苏黎世,私人银行业同样繁荣,业务形式与日内瓦极为相似,那里有不少于140家私人银行,为这个20万人口城市提供了1/5的就业机会。关于私人银行起源于瑞士,一种普遍的说法认为,法国一些经商的贵族由于宗教信仰原因被驱逐出境,形成了第一代瑞士的私人银行家,欧洲的皇室高官们随即享受了这种有效且私密性很强的金融服务。另一种说法是,17世纪的欧洲贵族出外打仗,家中财产由留守的贵族代为管理,这些贵族逐步形成了第一代私人银行家。人们将“家族理财室认为是私人银行服务的最高级形式。一些古老而富贵的家族,雇用了许多律师、会计师和私人银行家为家族打理投资、避税、收藏、遗产等各个方面的事务,直到遗嘱被继承——这被称之为“从摇篮到坟墓”的服务。一些瑞士私人银行在 18、19世纪刚刚发展起来时,也类似于家族理财室,不过也有资料显示,现代家族理财室的先驱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但后来的事实是,现代真正家族理财室的成熟是在19世纪的美国,直接诱因是当时工业革命创造出了许多庞大的财富帝国——洛克菲勒、卡内基、杜邦等大亨建立了家族理财室,起初是管理自己的个人财务,有一些后来开始为他们的朋友提供服务,再后来就更加正式,开始为其他富有家庭提供服务。比较常见的私人银行服务包括离岸基金、环球财富保障计划、家族信托基金等。有着‘女王银行’之称的Coutts成立于1692年,在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为英国女王服务。后来,才慢慢扩展到皇室以外的客群。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渊源,Coutts在全球私人银行业久负盛名,代表了欧洲财富管理的顶级标准。不少社会名流、知名影星等都以能在Coutts开立账户为荣,它俨然成为了某种身份的象征。
我国最早的私人银行目前无籍可考,但传闻第一位从事类似私人银行业务的人,是李鸿章的心腹幕僚周馥。周馥在李鸿章建设淮军、打造北洋、拓展实业的过程中,为其打理资产、融资理财,这已经十分贴近现代的私人银行业务模式。如果说,周馥辅佐李鸿章的“财富管理”是中国私人银行的雏形,那么1897年5月27日由宁波商人叶澄衷、严信厚创办的具有“官商”性质的中国通商银行则是中国私人银行的起端。但是,中国通商银行的产生与发展,从根本上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也破坏了中国封建保守官僚的既得利益,这便注定了它末路的结局。此后,中国私人银行的探索并未止步,1915年在上海宁波路9号成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迈出了中国私人银行史上的重要一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开办时资本不足10万元,摒弃“官商”模式,改走私人服务的路线。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最早开设新型储蓄品种,最早开办养老金融业务,最早开展外汇和农业贷款,最早实现公私业务联合发展、通过经营贷款服务于商贾和物流。到1931年,它还设立信托部、保险部,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的服务方案。2000年后,私人银行业务起初是由外资银行在内地开展,随后国内银行开始迅速发展起来。2005年9月,国际集团旗下的瑞士友邦银行首先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私人银行代表处。随后,国际著名私人银行瑞士银行在上海设立代表处。2006年,欧洲爱德蒙得洛希尔家族银行集团的法国公司爱德蒙得洛希尔银行在上海的代表处成立开业。同年,花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和德意志银行在沪高调推出私人银行服务。与此同时,国内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并争相步入私人银行业务的实践中。2007年初,几名来自RBS(苏格兰皇家银行)的私人银行顾问走进了中国银行总部大楼,他们此行的任务是向战略合作伙伴——中行传授一些私人银行服务的经验。2007年3月,中国银行首开私人银行业务,门槛为100万美元。不过,两地的市场环境和用户习惯的巨大差异以及银行组织架构、分业经营的方式的不同等等问题,中行与RBS的合作就在2008年初全面终止。随后,渣打银行宣布私人银行在华开业。2007年末,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还有花旗银行、巴黎私人银行、德意志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因此,2007年也被称为中国私人银行元年。2008年以来,中资银行布局私人银行市场明显提速。2月下旬,交通银行设立私人银行管理中心开始涉足私人银行业务;3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上海启动私人银行业务;3月28日,中国银行宣布将私人银行业务延伸至澳门。随后,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等也陆续推出私人银行业务。总体来说,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开放起步可以说是全国性的失败。以定位来说,国外的私人银行要么强调提供服务,比如,欧美市场上的一些老牌私人银行;要么则擅长资产管理,比如高盛、大摩等投行系背景的私人银行。相形之下,中资私人银行更像是理财销售平台的升级版。这就直接引出了费率的问题,按照国际惯例,私人银行是不管资产增值与否,每年会收取固定1%—2%的管理费,或一定的交易手续费,如有超额收益,可能还有额外的分红。但在国内市场,银行还难以走出‘销售驱动’的惯性,对服务收费更是天方夜谭。中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的方式导致私人银行所能使用的金融产品和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外汇管制对全球资产配置影响较大,中国私人银行可以说从一开始便是带着枷锁前行。同时,中国私人银行元年之后,一场百年一见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金融资产剧烈波动、全球市场陷入动荡,中国的私人银行正是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艰难起航了。
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私人及家庭的财富也在增加,因此私人银行客户的增长也十分迅速。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1)暨中国私人银行公益慈善白皮书》披露数据显示,国内私人银行业资产管理规模与客户数量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中资私人银行的资产管理规模从2019年的14.13万亿元,增至2020年的17.26万亿元,增长率达22.09%。私人银行客户数从2019年的103.14万人,增至2020年的125.34万人,增长率达21.53%。从银行的相关发展状况来看,已经有多家银行私人银行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万亿元。其中,招商银行管理资产规模遥遥领先,已经突破3万亿元,以3.13万亿元位居所有银行之首。据招商银行发布的《202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总规模就接近96万亿人民币,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出现三大梯队中,四大行和招行私行客户超过10万人、AUM超过万亿,交行、邮储及绝大部分股份行私行客户超过万人、资产管理规模超过千亿,但客户忠诚度低、银行间人均AUM差异较小。而对于手机银行“花式”吸引客户、留住客户,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正是反映了零售业务未来突破的主要方向,即借助金融科技,一方面争取单一高净值客户在同一银行的业务量,另一方面精细化管理长尾客群,通过资产配置培育客户。低利率叠加人口红利消失,银行零售竞争从信贷转向财富管理。而“二八效应”下,银行一边逐鹿高端市场,一边对客户做出更精细化的分级管理,手机银行成为重要抓手。与此同时,私行客户AUM 占个人客户AUM的比例长期也处于上升通道。根据麦肯锡的统计,截至2020年底,以个人金融资产计算,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第二大在岸私人银行市场。预计到2025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10%左右,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30万亿元人民币。
2021年,沉寂已久的中国私人银行市场迎来了一些新变局。时隔10年!私行第四张牌照花落兴业银行。12月10日,中国银保监会上海监管局正式批复同意兴业银行私人银行部开业,并核发《金融许可证》,兴业银行私行业务正式获批独立持牌,这也标志着国内股份制银行首家私人银行专营机构正式成立,也是十年来监管部门唯一批筹开业的私人银行专营机构。此外,5月14日,银保监会还批准了恒丰银行在6个月内完成私人银行部的筹建工作,这也意味着恒丰银行有可能成为近十年来第二家获批筹开业的私人银行专营机构。值得注意的是,兴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金融许可证》是由上海银监局核发的。这意味着:兴业银行私行业务只能在上海区域管辖范围内开展。由于监管层的持牌要求,对于私行而言,没有独立牌照就不能开展异地业务。目前,其他“无证”私行的分支机构只能进行营销和服务,不能开展私行的具体业务。在这之前,虽然开展私行业务的商业银行数不胜数,但真正获批持牌经营私人银行的银行仅有三家,均为国有大行:工商银行于2008年获批持牌,此后2010年农业银行获批,2012年交通银行获批,三家私人银行总部均设在上海。“私行持牌”,是银监会在上海进行的试点,由上海银监局成立营运中心对持牌机构进行功能性监管,研究摸索持牌机构事业部管理的模式。据了解,工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门槛是1000万人民币,农业银行私人银行是600万人民币,交通银行私人银行是200万美元。而兴业银行私人银行“客户门槛”尚不清楚。
伴随着大财富管理时代的来临,私人银行业务的战略价值不断凸显,它已然成为了商业银行竞逐财富管理、零售金融市场的关键。随着金融开放力度的加强,上海已成为开放的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财富管理的前沿阵地,全球投资者“中国配置”的首选之地、众多私行总部的首选之地,必将吸引万亿私人财富汇聚入“海”。 未来,上海作为开放先行先试的地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正在加速建设全球资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