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宁死不愿攻打邯郸,是真打不下,还是在耍脾气?

汉奎文化啊 2025-02-14 18:16:31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在经历一系列军事失败之后,再次企图进攻赵国的邯郸。然而,这一次,他的命令遭到当时最杰出的将军白起的强烈反对。白起断然拒绝了这项任务,并且表达了自己深刻的忧虑和预判。这一系列事件最终导致白起被降职、被逼自杀,成了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的悲剧。然而,这场冲突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样的真相?白起宁愿死也不肯率军攻打邯郸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白起的反对首先基于他对战局的深刻分析。他曾多次向秦昭王解释,为何此时攻打邯郸并非明智之举。在长平之战中,赵国虽然失去了大量的精兵强将,但也并非一无所有。赵国人民经历了战乱的洗礼,变得更加团结和坚韧。尤其是在经历惨败之后,赵国迅速调整心态,积极备战,国内的守备力量也得到了显著增强。这意味着秦国此时再度进攻,将面对一个全新的、更为强大的赵国。

其次,白起还指出了外交形势的恶化。因为长平之战的胜利,秦国在战后变得骄傲自大,忽视了对其他国家的外交工作,而赵国则正相反,开始积极修复与邻国的关系。赵国以灵丘之地封楚国的春申君,取得了楚国的援助,并且与魏国、燕国、齐国等列国建立了新的联盟。这使得秦国在国际上陷入了更加孤立的状态。如果此时贸然进攻邯郸,其他国家很可能会乘机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这将使秦国陷入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

除此之外,白起还详细分析了我国国内的现状。尽管在长平之战后,秦国的国力有所恢复,但依然没有完全从耗损中恢复元气。贸然发动一场耗时、耗力的远征战役,秦国的持久战能力和后勤供应将面临极大的考验。在这场战斗中,秦军很可能陷入“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的窘境,反而使得战局更加复杂和困难。

面对白起如此详尽而逻辑清晰的分析,秦昭王本应该慎重考虑。然而,现实情况却是秦昭王并没有接受这些意见。他反而愤怒地指责白起不愿出战是因为怯战,还听信了范睢等人的谗言,认为白起只是不愿意为国家效命。最终,秦昭王下令强制降职白起,让他离开咸阳,去杜邮驻守。这一决定不仅导致了白起的死亡,也使得秦国错失了一位能够带领他们赢取更大胜利的名将。

秦昭王之所以如此坚定地要攻打邯郸,也不是全无缘由。长平之战的胜利让他对秦军的战斗力充满了信心,同时也迫不及待地想要进一步扩大胜利成果,彻底瓦解赵国的抵抗。然而,正如白起所预料的那样,此次邯郸之战并未如秦昭王所愿,反而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秦军在邯郸城下屡屡受挫,损兵折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从战略角度看,白起对全局的把握无疑是极为精准的。他综合评估了赵国的战争潜力,详细分析了其国内外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了地缘政治和国内恢复情况,从而做出了“不宜攻邯郸”的战略判断。这一切充分体现了白起作为一名卓越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同时,白起在战术方面的分析也不容忽视。他指出,如果此时赵国坚守防御,秦军的强攻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而更为关键的是,赵国和诸侯联手,有可能从侧面打击秦国的攻势,使得秦军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这些冷静而理智的判断,再一次证明了白起的优秀军事素养和全局观念。

1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