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替刘岩的刘弘度,是第三子,继位后改名刘玢。刘玢的为人受到刘岩后期各方面影响,生活一直比较骄奢。据说刘岩病重时,曾有意把位子传给才干更加出众的第五子刘弘昌。
为何刘岩后来会对刘弘度不大满意?原本从年长儿子开始任用和锻炼属于自然而然的事,由于两个长子早夭,刘岩对刘弘度进行栽培也在情理之中,受封秦王后就让他判六军负责宿卫。据说刘弘度私下招募军士,居然招来的都是一些市井无赖子弟。不仅如此,刘弘度还与他们一起厮混,负责军务的杨洞潜很是担心,多次提醒刘岩。
刘氏南汉王宫遗址
一开始刘岩还不大相信,对杨洞潜表示,这是刘弘度为了训练军士。久而久之,刘岩的确对刘弘度的表现有了担忧,产生更换继承人的念头。为此还特意找借口,打算将其外放为官,这个想法貌似和朱温临终前打算传位朱友文时,想要外放儿子朱友珪如出一辙。
历史其实不会当真那么巧合,当时就有大臣对刘岩说:“子嗣众多,立幼不立长的话,既有违礼制,也会造成不安因素,还请三思!”刘岩不一定就是拿朱温的事情同自己做比较。不过,隋唐两代的前车之鉴确实对五代十国影响巨大,刘岩肯定经过反复权衡,最终将大位传给了无才无德的刘弘度,当时二十二三岁,继位后改名刘玢。
据说还在为刘岩办理丧事期间,刘玢就偷偷在宫廷夜夜笙歌,与许多宫女妃嫔厮混,根本不顾忌名声和礼仪,当然更加顾不上处理正经事务。看到继承人如此荒唐,刘玢的弟弟晋王刘弘熙就想趁机谋取大位。
刘弘熙动了一些脑筋,他先用一些四处寻来盛妆打扮的女妓哄取刘玢高兴,他还知道刘玢喜爱徒手搏斗的游戏,刘弘熙就命指挥使陈道庠引一些力壮的武士刘思潮、谭令禋、林少强、林少良、何昌廷等五个人在晋王府中习练手搏,刘玢听说后很是兴奋,准备找机会观看娱乐一番。
客观来说,喜欢手博不一定就该列入刘玢为人糟糕的罪名。手博是自古以来武人的基础技艺,从秦汉早期崇尚武功的阶段,军中就风靡搏斗,甚至不光与人搏斗,还有与熊虎等兽类搏斗,这与同期的古罗马风靡角斗士是一样的。五代又是历史上武人当道的时期,刘玢喜欢手博是一种社会风俗,这一点说不上是多么糟糕的罪名。
光天二年(943)七月,刘玢与诸王们在长春宫宴饮,观赏手搏,直到夜晚,刘玢大醉。刘弘熙命陈道庠、刘思潮等人趁机动手,刘玢糊里糊涂就被害了,年仅二十四岁,左右随从全部被清除干净。
七月初九早上,刘氏的一众手下都不敢贸然进入宫廷,等越王刘弘昌带领诸弟迎接刘弘熙入宫廷大殿登位,正式改名为刘晟,年号也改为应乾。可悲的是,刘氏南汉的局面并没有因为刘晟的上位朝兴盛发展,反而变本加厉朝着下坡路滑下去了。
刘晟起初封晋王,以前刘岩在位的时候,弟兄几个表现还都比较收敛,一旦刘岩不在了,互相看不惯的情况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关于这个刘晟,他是很早就有了野心,还是等兄长刘玢继位以后的所作所为太不像话,这才产生取而代之之心,后人肯定难以说清。不过笔者以为,假如除去刘玢个性过于贪玩的因素,客观上可以看到,刘玢不仅仅是短短的在位期间不干正事,当年刘岩其实已经有过更换他的念头,显然这一细节不少兄弟是知根知底。年纪仅次于刘玢的刘晟,产生取而代之的想法,应该是早已有之。
只是碍于刘岩当年都没有落实,刘晟不得不等到刘玢表现出种种荒唐的作为证明他无法胜任,然后付出行动。而且,刘晟除掉刘玢的手腕也非常厉害,显然深谋远虑,绝非是临时起意的举动。
根据史书记载,像刘晟早知道另一个兄弟越王刘弘昌,一直很得父亲刘岩的欣赏器重,一度有过传位给他的打算,所以刘晟一开始就主动拉拢刘弘昌,两人共同对付刘玢。
研究南汉历史的专著
等刘晟登上大位之后,自然任命刘弘昌为兵马大元帅。另外的一个兄弟刘弘杲为副元帅(刘弘杲是刘岩的第十子,起初封循王。根据他后来的结局,感觉他并不算与刘晟亲近,反而像与第五子刘弘昌更亲近),还有刘思潮等一伙武勇之辈为拥戴功臣。虽然刘玢的表现是很糟糕,可刘晟的上位同样说不上名正言顺,两兄弟都半斤八两,刘晟就学习父亲刘岩后期的做法,用酷刑来震慑四方。
这时候,令人疑惑的问题逐渐显现。被封为兵马副元帅的功臣老十——刘弘杲多次要求四哥刘晟处罚参与动手对付刘玢的凶手。为何这个刘弘杲表现会这样矛盾?
史书暗示,因刘晟的上位令人非议,一时舆论比较厉害。刘弘杲出于稳定局面,就劝谏刘晟顾全大局,处理刘思潮等一众心腹武士以平息朝野的议论,结果适得其反,被处理的反而是刘弘杲。
事情来龙去脉当然大致如此,可何以如此?这一段历史剧情的反转显然颇有玄机。笔者分析:一来,刘晟上位对朝野的交代兄长刘玢显然就是贪图玩乐,喜欢搏斗,结果死于意外。但是,朝野上下多半并不相信。于是刘晟大张旗鼓加重各种严刑震慑四方。
二来,刘弘杲与刘晟的关系并不当真亲密,尽管他和刘弘昌的确以长幼礼数和谋划之功拥戴了刘晟。在新君刚继位的阶段,出现了令人非议的局面下,刘弘杲确实出于大局观进行劝谏,反而成为刘晟眼中的“非议”之人。
三来,刘弘杲与刘思潮等辈之间,史料已经无法还原是否有直接的矛盾,但刘思潮等确实大加报复,他们才是刘晟的心腹(就是他们被派去刘玢身边,最后充当动手杀刘玢的人,堪比当年司马昭派去对付曹髦的贾充和成济),非常清楚刘晟的为人,刘思潮、谭令禋等推诿这是刘弘杲有了野心,想要去掉忠心于刘晟的手下,试图取而代之。这倒打一耙看似鲁莽,却直中刘晟的心病,反而要了刘弘杲的性命。
刘晟非常不满,让使者半夜召刘弘杲进宫。《新五代史》写的非常生动,记刘弘杲已经猜到中招,就请使者稍待,洗净身体,到佛像前说:“洪杲误念,来生王室,今日见杀!后世当生民间,免遭屠害。”挥泪与家人诀别,然后刚入宫门就被捉住,慷慨赴死。《资治通鉴》则记刘弘杲当日是在家中设宴,刘思潮和谭令禋带着一伙人突然闯入府中,将刘弘杲满门杀害。
随后刘晟在南郊祭天,改年号为乾和,群臣为他加了一长串尊号,此后更加志得意满,对身边众多的兄弟和功勋臣子开始挥舞刀斧了。
乾和二年(944)夏,派刘弘昌到海曲拜祭刘岩的陵墓,居然埋伏了一伙强盗冲入昌华宫除掉刘弘昌。他在一众兄弟中算是最有才干,所以当初刘岩一度想过要他传位给他,刘晟心里是知道的,所以必须先害死他。
此外,老八镇王刘弘泽领雄武军节度使镇守邕州,地方一直算安宁祥和,传说这一年在邕州有凤凰出现,刘晟闻知非常不满,就暗中让人毒死刘弘泽。次年,再杀老七韶王刘弘雅。刘弘雅的事迹非常少,史书提了一笔,他在刘晟上位后是没有领受任何职务的,被强迫赋闲在家中,时间大约是刘弘杲遇害前后。
岭南地区有非常出名的巨象军
当时命运类似的年纪稍长的兄弟就剩老六齐王刘弘弼,早年是建武军节度使(建武军也在邕州、桂州一带,正是刘晟上位改名为雄武军),刘弘弼大约是刘弘杲被杀后就避嫌,让出职务回到广州幽禁,这就改派刘弘泽接替,结果两兄弟都没有好下场。
刘晟为了避免身边功臣得志,也杀刘思潮、谭令禋、林少强、林少良、何昌廷等对他立下大功的五人,最后剩下一个指挥使陈道庠自然感到忐忑不安。其友邓伸把荀悦的《汉纪》送给他,陈道庠莫名其妙。邓伸提示当年韩信、彭越等功臣的命运都记录在史书上,陈道庠这才恍然大悟。
陈道庠此人事迹也不太多,他的立场其实也非常微妙。按说他在刘玢继位之初就是非常亲近的指挥使,负责刘玢的守卫。他却渐渐与越王刘弘昌、循王刘弘杲走的蛮近,这与岭南当时的一波义军有关。
光天元年(942)刘玢刚继位,派二王讨伐一个古怪的义军首领张遇贤。张遇贤此人本是地方小吏(一说祯州、一说循州,但祯州本就是刘岩在位时期从原循州辖区分设,大体都是粤北地区的今惠州、河源、梅州一带)。此前提过,因刘岩晚年的盘剥加剧,百姓对此普遍不满,刘岩此时身故,很多较偏远的地方都开始趁机反抗。
张遇贤何德何能,莫名其妙地借口是罗汉降生,成为这一众零星义军的头领。以史书所记,张遇贤绝非有才干、有谋略,精通战法之人,他不是黄巢、李自成、张献忠之辈,即使被载于史册,名声也并不响亮。所以,他是被推选出来的一个名义上的头领。
开始之际,这股义军声势确实比较惊人,因为刘玢派去的越王刘弘昌、循王刘弘杲虽然为人相对较好,可也不是得力之人,居然败绩,被困于钱帛馆(这一地名也非常古怪,推测是一处负责铸造钱币之地,因为五代十国普遍都各自铸币。且刘岩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比较发达,铸钱较多,乾亨、大有两个年号都有多种钱币,甚至岭南有不少私铸的钱币流通。同期像辽有钱帛司,就是名称类似负责铸币的机构)。幸好当时陈道庠与万景忻拼命力战,带着二王突出重围。此后二王对陈道庠刻意笼络,他们的关系就变得非常亲密。
而张遇贤的名声确实得到一些提升,让周遭义军都拥他为首领,然后攻陷循州,杀刺史刘传。到应乾元年三月,再派指挥使万景忻领大军围攻,万景忻对张遇贤可算报了此前败绩的耻辱,大获全胜。
张遇贤随后神神叨叨占卜一通,决定离开岭南,带着剩余人马北上到南唐占据的江西境内,居然这一路又号称聚集达十万之众。如此夸张地声势,张遇贤除了坐拥一处白云洞外,几乎一事无成,义军很快就失败,最后被带去金陵斩杀。
至于陈道庠的情况,后来事迹非常稀少。首先,应乾改元已经说明是刘晟取代刘玢的节点。不过,刘晟是下半年继位改元,实际应乾元年就是原来刘玢的光天二年,当时普遍是当年就改元。
陈道庠是被二王拉拢支持刘晟的上位,假如换一个角度看,他虽然被拉拢,自身却多少显出一些无奈和尴尬。在光天二年上半年,他的同僚万景忻打败张遇贤立下大功,陈道庠恐怕多少有一些眼红。虽然他随后就成为支持刘晟的功臣,可又不见得在其中立下多大的功绩,真正付诸行动的是刘思潮、谭令禋等五人组。就从人脉关系上,他恐怕也从来不是刘晟身边实际的心腹,一直都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
之所以这样评估陈道庠的情况,看刘晟对付身边忌惮之人的轨迹也多少算是提供一种反证。假如说陈道庠是核心功臣,刘晟如果已经决定大举清算,肯定会一早就对付陈道庠,绝不会反而放任他活到后面。假如陈道庠自恃和刘晟确实关系铁杆亲密,他又并没突出的功绩去招惹刘晟忌惮,又何必后来就信心动摇?
所以笔者才判断,当年陈道庠应该是刘弘昌、刘弘杲拉拢来支持刘晟的,他可能不是刘晟的核心心腹,眼见一个个功臣都被清除,陈道庠没有得力的后盾,自然慌了手脚,开始谋求自保。
刘晟早对身边之人布了眼线,得知陈道庠与邓伸有所不满和谋划,很快就抓进监狱,后杀害于市,诛其九族。任右仆射王翻为英州刺史,又在路上让人杀了他。乾和五年(947),刘晟在一日之内将诸弟刘弘弼、刘弘道、刘弘益、刘弘济、刘弘简、刘弘建、刘弘昭等全部杀害,一众刘氏兄弟几乎绝迹。刘晟的名头在历史上并不算什么,但论手段之狠绝,在煌煌史书上却一定能排上号。
南汉后期留存到今天的东莞镇象塔
乾和六年(948),刘晟派工部郎中、知制诰钟允章到楚地求婚被拒。钟允章是刘岩开科取士时选中的进士,很有才学。但刘岩在位时,比较出色的文士蛮多,他不是很得志。
刘晟继位后刻意提拔钟允章,多数的文书诏命都交给他。而且钟允章并不仅仅是写文章厉害,也极有韬略。此次出使楚地,任务虽然失败,可他眼光犀利,很留意地方内情,打探不少有用的消息。钟允章向刘晟详细分析说马希广刚即位,马希萼在武陵起兵对抗,双方互相损耗,刘氏可趁机拓展功业。
这一方案很对刘晟的胃口,就派手下巨象指挥使吴珣、内使吴怀恩攻破贺州,所谓“巨象”就是大象,岭南地区古代原本多有大象,甚至是主要产区。但是隋唐以后岭南开发较迅速,客观上的野生大象在唐代后期据说已经基本消失,就有也是在一些偏远的山林地方。
但是,大象的活动范围毕竟比较随性,随着刘氏专门组建巨象军,岭南还是有比较多的大象出没,比如刘晟后期发生有不少大象踩踏农田,毁伤百姓的现象,于是就有一些寺庙专门为压制大象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修筑镇象塔。
刘氏的巨象军,主要是靠海外贸易得到的,也包括征讨交趾所得,这些大象其实相对经过驯化,方能组建起来为军士所用。当然也有零星从岭南地区捕获的大象加入,总体巨象军阵容数量有多少则缺乏记载。指挥大象的吴珣事迹也很少,让他专门负责带领这一支队伍多少说明他肯定懂得大象习性,也颇有军事才干。而另一个内侍吴怀恩是宦官,他在刘玢身边已经比较出名,但是不受重视。
刘晟上位后却对吴怀恩很欣赏,提拔他参与军事行动,比如这一次授予他的是西北面招讨使,所以他才是真正的主帅,而吴珣是具体实施行动的大将。
楚军赶来救援,吴珣在城下挖坑,用席盖住坑口,南楚军来到城下多数落入陷阱中,楚军仓惶败走。吴珣等又趁势攻桂州和周边连、宜、严、梧、蒙五州,全攻下来,一时非常顺利,吴怀恩因此成为刘氏手下蛮出名的将帅之才。
不仅吴怀恩和吴珣建功立业。到乾和九年(951)冬,刘晟又派另一个内使侍丞潘崇彻和将领谢贯进攻楚地的郴州,先后遭遇南唐军和楚军余部的双重阻拦,再次大获全胜。虽然仅仅是占据郴州一处地方,可连败南唐和楚军,也是刘氏方面久违的连战连捷,令刘晟非常志得意满。
潘崇彻也是岭南少有的大将之才,但资料比吴怀恩还要少。当马氏楚地因内部纷争已经到了败亡的边缘。南唐果断出击,所向披靡,一下占据大半地盘,刘晟就是因此机遇让吴珣和吴怀恩出动,取得不小的胜利。但是,南唐军确实势头很猛,刘晟还想再扩大胜利,就派潘崇彻和谢贯出动,可是要对付先前打败楚地的南唐军,显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因为楚军的战力相对较弱,而这一次潘崇彻和谢贯不仅需要对付楚军,更主要面对的是乘胜而来的南唐军,危险系数好比增加两到三倍。但潘崇彻确实令人钦佩,打出了一个漂亮的阻击战。
当时唐军主将边镐在楚地安抚无方,引起马氏旧部和百姓的不满,不断在酝酿反抗。其中王逵和周行逢带着许多旧部一边抗击,一边退守在朗州和澧州,积聚力量希望恢复楚地基业。
潘崇彻和谢贯带大军北上郴州,唐军也主动出击。潘崇彻和谢贯毫不畏惧,在义章(今湖南郴州市宜章县)大败南唐兵马。潘崇彻定计自己主攻,谢贯为策应,两人都是胆略过人。而边镐确实过于骄纵,似乎没有把岭南人马放在眼里,结果大败而走,潘崇彻和谢贯顺利夺取郴州。
刘晟的年号为乾和,却大量铸造使用刘岩的乾亨年号钱币,成为南汉传世最多的钱币
不过俗话都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马氏旧部王逵非常想趁南唐和岭南交战时,可以趁机夺回郴州。虽然得知是潘崇彻和谢贯获胜,却以为可以凭借他们整合的新锐力量,一举驱赶岭南的疲惫之师。
王逵率楚军五万联合一批溪谷洞蛮人部落于乾和九年(951)十二月围攻郴州。王逵对恢复楚军也是气势比较高涨,只不过配合方面充满漏洞,恰恰被潘崇彻看穿,尤其缺乏整训和军心不齐,直指要害。
潘崇彻又在蚝石击败王逵(见《资治通鉴》,蚝石一名蠔石,具体位置不详,依然在郴州境内,郴州地貌奇特,也产各种奇石,可能是某处能够设伏之处),潘崇彻领军直扑王逵的亲军主力,一下就打散了,谢贯基本在后方镇守,然后趁势出击,土蛮部落根本无心应战,很快就土崩瓦解。王逵一连奔逃八十多里,仅存的人马基本丧尽,号称损失过万,只能和周行逢坐守朗州一带。
这一番开疆拓土令刘晟的声望达到顶点。但是,吴怀恩取得胜利虽然容易,可占据楚地却遭到失利,没多久被手下人所害。刘晟就改派潘崇彻去桂州接替吴怀恩,然后就长期坐镇那里,基本安稳无事,直到最后宋军收取岭南,说明潘崇彻不仅能作战,治理地方也很有一套。
由于刘晟非常得意,还派巨舰指挥使暨彦赟带兵入海,掠夺各路商人的金帛充实宫殿,故岭南一带的南宫、大明、昌华、甘泉、玩华、秀华、玉清、太微等各处宫殿显赫一时。很凑巧的是,潘崇彻改派去桂州后,暨彦赟又被调任防守郴州,相当于接替潘崇彻,同样也尽职尽责。
乾和十一年(953),刘晟患病,感觉有些严重,大封其子。像刘继兴为卫王,刘璇兴为桂王,刘庆兴为荆王,刘保兴为祥王,刘崇兴为梅王。次年,岭南南部的交趾王吴昌濬派使称臣,求赐节钺。
前面刘岩派儿子攻取交州之际,笔者已经基本把吴氏交趾的脉络介绍了。吴氏接管交趾以后,对岭南刘氏动向一直非常警惕。尤其此前刘晟在南海一带又确实提振了威望。当时刘晟派给事中李玙携带旌旗招安,走到白州,吴昌濬就派人上前劝阻说:“海盗作乱,道路不通。”李玙就不敢前行。毕竟吴氏到此阶段名义上再次归顺了刘氏,吴昌濬在位有近二十年,他死后交趾陷入各地节度使为战的局面,而中原已经是北宋建立。
刘晟最后在位的三四年中,为了彻底解决旁人觊觎他的家业,又无故杀其弟刘弘邈和刘弘政,最终令刘岩的其他诸子全被诛除。
到乾和十四年(后周显德三年956),柴荣三战平定江北,南唐被削弱三分之一,后周威震天下。刘晟害怕周军会继续深入南下,派人到后周京师开封府入贡,顺便打探情况,但被楚军所拦住。
刘晟曾痴迷占星术,同年六月在甘泉宫观天,牛女星间有月食,刘晟自看占星书,立即丢到地下,叹道:“自古以来有谁能不死吗!”从此彻夜放纵饮酒。乾和十六年(958),在城北选定墓址,修建陵墓,刘晟亲自视察。同年秋去世,终年三十九岁,长子刘继兴即位,年仅十七岁,他就是后主刘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