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25日中午时分,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司令部遭遇了美军侦察机酷烈轰炸,虽说司令部成员对于如此遭遇早都习以为常,可那一天,面对“彭总作战室”的一片废墟,众人不禁留下眼泪。
废墟中,警卫排的士兵们总算扒出了两具尸体,其中一具尸体的手骨上套着一只手表的残骸,这让司令部成员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
毛岸英,毛主席长子,不幸牺牲了,另一位死者则是他的新同事,名叫高瑞欣。
将两人安葬妥当后,彭德怀随即向北京发去密电,中央军委得知实情之际,先将此事汇报给了周总理,考虑到当时的毛主席身体欠佳、政务缠身,周总理只能先将噩耗隐瞒了下来。
图毛岸英直到1951年1月2日,毛主席才看到了那封电报,也因此悲痛万分。
说起毛主席身后的毛家,一路走来可谓满门忠烈,为了家国大义,毛家人付出的血泪及生命代价超乎想象。
可对于毛主席来说,长子的牺牲,身为一国领袖,他深知这是战场常事,身为一位父亲,他早已肝肠寸断。
不过,70多年过去了,当年彭德怀的这封绝密电报内容才得以公开,有关于毛岸英的死因,有三个细节发人深省,一同了解一下。
一、“德怀,你就收下他吧!”1950年10月7日晚上,毛主席特地在中南海设家宴,为即将奔赴东北的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饯行,就在菊香书屋内,在场的除了两位领导人,还有一位便是毛岸英。
“岸英啊,你在哪个单位工作?”
好几年不见,彭德怀一边吃着菜,一边关心着毛岸英的近况。
“彭叔叔,我现在在北京机器总厂工作。”
要说彭德怀的确是一位极度敬业的将领,他在听说毛岸英的工作情况后,索性问起了工人们对于朝鲜战争的反应,算是三句话不离老本行。
可当时的他却没想到,在中南海遇到毛岸英绝非偶然,这场家宴还有着毛家父子的“小心思”。
“彭叔叔,你不是在招兵买马吗?我第一个报名当志愿军!”
对于晚辈的如此请求,彭德怀一度有些吃惊不已,而他也很清楚,为了家国大业,毛家已经付出了太多的血泪代价,毛岸英如今能够安稳地在父亲身边工作生活已是不易,无论如何都不能再出任何闪失。
图|彭德怀在朝鲜战场“德怀啊!岸英想跟你去打仗,要我批准,我没得这个权力嘛!你是司令员,你看收不收这个兵吧?”
此时的彭德怀,内心是纠结的,他清楚毛主席及毛岸英的真心实意,也心疼毛家人多年来的付出,可眼前毛家父子的一唱一和也让他感觉到很是为难。
“德怀,你就收下他吧!岸英会讲俄语、英语,你到朝鲜,免不了要跟苏联人、美国人打交道啊!”
事实上,毛岸英的确是名副其实的军事人才,他在苏联求学期间,还做过苏联红军坦克兵中尉,参加过苏德战争,最重要的是,他对于家国大义的信念与毛家人一样坚定。
“那就让岸英跟着我出征吧,做翻译官可好?”
就在彭德怀无奈地同意了毛岸英的请求,只见眼前这位晚辈兴奋地手舞足蹈,此情此景,彭德怀在后来的很多年都会时常想起,也总是感慨万分。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可这不是谁都能真的做到的,有很多干部对这件事都是犹犹豫豫的,叫他去他都不去!但毛岸英做到了,当初他是坚决要求我带他出征的。”
来到朝鲜战场,毛岸英也给身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他的一些“缺点”,让身边人总是感到放心不下。
二、“岸英,我要走了,但有件事一直不大放心!”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胜利结束之际,彭德怀宣布成立司令部办公室,直属他领导,负责作战指挥和文电处理,人们习惯称其“彭总作战室”。
作战室成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彭德怀从西安带来的张养吾、杨凤安,另一方面是北京总参部调来的成普、龚杰、徐亩元,还有一位就是毛岸英。
张养吾当时被任命为办公室主任,但他与毛岸英都不参加作战值班,也是因为缺乏战斗经验的缘故。
说起这位张养吾,原本是彭德怀的行政秘书,来到朝鲜战场对他而言多少有些阴错阳差,因为无法适应战时生活,他索性找到彭德怀请求回国任职,彭德怀同意后,决定调西北军区司令部的高瑞欣参谋与他调换。
在朝鲜战场短短40多天的时间里,张养吾与毛岸英有着不少交流,他也对这位主席之子从陌生到熟悉,还有着依依不舍之情。
图|志愿军在防空洞在他眼中,毛岸英一直是十分可爱、可敬的年轻人,他能感受到毛岸英满腔的报国热情,还有忘我的工作精神、刻苦的学习态度。
不过,在张养吾和一些工作人员眼中,毛岸英有这一个明显的“缺点”,那就是他常常工作或看书到深夜,常常因此睡懒觉,也就总是吃不上早饭,也不能按时防空,这也成了张养吾的一块心病。
在他的回忆中,一天清晨,因为毛岸英起晚了的缘故,三个人索性等他一起吃饭,偏偏感到敌机来袭,四个人来不及进防空洞只能躲进屋内,差一点出现意外。
就在张养吾即将回国之际,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担忧,索性仔仔细细地嘱托着毛岸英。
“岸英啊,我要走了,可有件事一直不大放心!今后,夜里不要搞得太晚,早上要按时起床,早饭要按时吃,特别要注意按规定防空,千万不要麻痹大意!”
就这样,带着不舍和担心的张养吾离开朝鲜,就在他辗转回到西安之后想要给毛岸英写信之际,才得知他亲爱的战友已经不在人世。
三、“岸英和高参谋不幸牺牲,我应承担责任!”在彭德怀发给中央军委的绝密电报中,曾详细描述过毛岸英的牺牲经过。
7时,作战室的工作人员进入防空洞准时防空,可毛岸英和其他4名作战参谋却还在办公室工作,11时,4架敌机突袭轰炸,四人迅速做好了防空准备,就在他们返回办公室继续办公之际,再度遭到敌机轰炸,就在毛岸英在内的4名参谋跑出办公室想要就近防空之际,近百枚燃烧弹顷刻间砸中办公室所在区域,毛岸英及高瑞欣未能及时逃生,反而被烧死。
乍一看,如此描述并没有什么异常,毛岸英的牺牲就是一场意外,可结合前文提到的诸多往事,其中三个重要细节才极为说明问题,也是为何毛岸英之死令人扼腕痛惜的存在。
其一,张养吾在朝鲜之际,为何没有发生如此意外?
其二,为何常规防空的时间段,四人区在办公室工作?
其三,为何刚刚遭遇敌机轰炸,四人就忙着返回办公室工作?
总结来说,恰恰是对于敌情的放松警惕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如若张养吾一直在毛岸英身边,如此悲剧大概率是不会发生的。
先来看第一个细节,张养吾在朝鲜战场工作之际,总能督促着毛岸英按时进行防空,因为这是性命攸关的事情,偏偏高瑞欣来到后,他本人还需要毛岸英提醒起床,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毛岸英本人对于安全问题尚且需要身边人督促,又哪里能够如张养吾那般照顾高瑞欣呢,而这件事恰恰成了悲剧的导火索。
1950年11月25日,当天早上,两个人勉强按时起床,可到了敌机常规的轰炸时间,空中居然连飞机的影子都没有出现。
“妈的,今天的飞机怎么还不来?”
“哎!今天是星期六,估计飞行员放假了吧!”
这是有人放松警惕后的闲谈,毛岸英和高瑞欣在防空洞里待着好好的,却因为没赶上吃早饭的缘故回到宿舍喝水充饥,随后立即返回防空洞。
试想,如若张养吾在,毛岸青一定会按时吃上早饭,也不会抱有任何侥幸心理走出防空洞,更不会出现之后的悲剧。
再来看第二个细节,当众人无所事事地在防空洞中等到10点多后,眼看敌机还是没有动静,毛岸英和高瑞欣悄悄离开了防空洞,回到了彭总作战室。
这个细节与前面提到的第一个细节极为相似,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当时高瑞欣当时也没能意识到危险的严重性,倘若他能像张养吾那样坚守原则,毛岸英再是着急工作也必定会坚守纪律。
全心全意付出工作本无可厚非,可在朝鲜战场特殊的环境中,有些时候的忘我工作恰恰会引发可怕的后果,而这也是张养吾临别时十分担忧的原因之一。
第三个细节,就更加说明问题了,就在刚刚遭受敌机轰炸后,毛岸英在内的4位参谋,为何要如此快地返回办公室继续工作呢?
唯一的解释便是,长时间遭受敌军的规律轰炸,让几个人变得思想松懈,他们本以为当天的敌机轰炸已经结束了,没成想,狡猾的敌机会悄悄折转回头,轰炸目标还集中在了彭总作战室的区域。
图|毛岸英墓看到这里,我们也才会明白,彭德怀当年在回国做汇报之际,面对毛主席会表现得那样悲痛与惭愧。
“主席,你让岸英随我到朝鲜前线后,他工作很积极。可我对你和恩来几次督促志司注意防空的指示不重视,致岸英和高参谋不幸牺牲,我应该承担责任!”
即便痛失爱子,可面对彭德怀的羞愧难当,毛主席依旧安慰着他。
“搞革命嘛,总是要死人的。岸英是个普通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儿子,就不该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共同事业而牺牲,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所以说,每每想到毛岸英的牺牲,当年的知情人,除了思念与缅怀,更多的就是深深的痛惜,只是因为,这场悲剧的确完全可以避免。
结语虽说毛岸英的牺牲是举国上下无数人的意难平,年仅28岁的他倒在了敌军的轰炸中,可他依旧是新中国年轻一代的翘楚。
正如多年后彭德怀回忆的那样,在很多人逃避抗美援朝之际,他敢于第一个报名加入志愿军,如果一定要说他的牺牲很是不该,不如说敌机的可恶,还有联合国军穷凶极恶的罪无可恕。
一代英魂就此离去,可他的事迹终究值得后人铭记,正如毛岸英墓志铭上镌刻的字迹一般。
“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励青年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