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忠勇上将,69岁接任邓公主帅总参谋部,如何做到永葆本色

今古言堂 2023-07-12 16:30:33
前言

“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初转业的决定,因为我会常常想起父亲说过的话,党员就应该‘没得什么好事’,有了好事也不能去争,这是父亲他老人家一生坚守的准则,也是我们身为子女秉承的理念,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

面对记者,杨秋华回忆起自己与父亲的过往显得很释怀,没有太多的感伤,反而有着一种深埋于心底的朴实与骄傲。

的确,她的父亲正是开国上将杨得志,还有着“忠勇上将”的称号,长达半个世纪的戎马生涯,他能从一名手持梭标的战士成长为率领千军万马的高级将领,付出的艰辛与努力可想而知。

图|杨得志

不断增强的军事素养、25年之久的大军区主官任职经历,都成了邓小平挑选他入主总参谋部的重要原因,殊不知,杨得志主帅总参谋部,恰恰受命于多事之秋,国内国外都面临着空前挑战。

正所谓“白杨千尺根为本,得志报国将军心”,从战火中走来的杨得志,穷其一生做到了永葆共产党人本色。

有关于他传奇且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一同了解一下。

一、穷苦出身,命运多舛谋生存

1911年1月3日,杨得志出生在湖南醴陵一户贫困铁匠家庭,即便一家人勤勤恳恳做活,却始终过着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赤贫生活。

小时候的他只能跟着祖父走街串巷,给百姓锻造一些农具为生,11岁遭受母亲离世后,他只好来到地主家做放牛娃,也有机会跟着地主家的小少爷学一些文化知识。

16岁那年,杨得志与哥哥一同来到郴州修路,随后赶上了湖南起义,朱德与陈毅一路招兵买马,兄弟俩和23名工友从此走上革命道路,而杨得志的人生历程也因此发生重大转折。

进入革命队伍后,某一天,班长给了他一个梭镖头,可杨得志一心想要汉阳造,班长见状索性对他进行了一番激励。

“好啊!想要汉阳造不是不可以,那咱们得自己去战场上从敌人手里抢!”

在杨得志的回忆中,那时的汉阳造算是顶配枪支,国民党部队也只有正规军才能配备,这也就成了他参军后的第一个目标。

图|杨得志年轻照

1928年3月,他迎来了人生中第一场战役,开战前,他默默在心里定下了一个目标,说什么也要从敌人手里抢来两把汉阳造,自己留一把,送给班长一把。

那一天,听到冲锋号吹响之际,杨得志最先冲出战壕,无所畏惧地向敌人冲过去,当时的敌军已经溃不成军,地上也遗落了不少枪支,可他脑海里只记住班长的那句“从敌人手中抢”,一路死死追着一名手拿汉阳造逃命的敌军士兵。

最终,敌军士兵跪地求饶,还把枪让给了他,偏偏是个杂牌枪,就在他倍感失望之际,大家喊着让他赶快过去看看班长。

眼看班长躺在血泊中,人已经相当虚弱,即便如此,班长还是将一把珍贵的汉阳造留给了杨得志,就在他拿起这把枪后,班长就断气了。

从那时起,杨得志就立志多杀敌人、为班长报仇,而那把枪也被他保存多年。

除了班长的牺牲,参军不到半年时间里,哥哥及当初一同参军的23名工友相继牺牲,杨得志却渐渐在战火中锻炼成勇敢、沉稳的战士,就在之后的一天,一位姓梁的革命同仁将他发展为共产党员。

“参加共产党是件好事,但是要经受考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吃苦受累、流血牺牲跑在前面,被敌人捉住第一个掉脑袋,有了好事自己要往后站,对个人来说,没得什么好事!”

10月的一个晚上,在党代表的带领下,杨得志就在一座小庙中对着一面很小的党旗庄严宣誓,而那句“没得什么好事”也在他心中打下深深烙印,甚至成了他毕生坚守的座右铭。

二、参加革命,如饥似渴学本领

1936年8月,杨得志被任命为红一军团第二师师长。

1937年1月,驻军在山西的他接到去抗大学习的通知后匆忙赶往延安,而他当时参加的正是抗大第二期学习班。

当时的学习条件远比想象中艰苦得多,学员们都是在露天的院子里完成学习的,背包做椅子、膝盖做桌子,教材更是无从谈起,可他们学习的知识却有着极强的实用性,如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战略战术等等。

要说从小到大都没有享受过良好教育的杨得志,比身边人都看重这次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出于对知识的渴望,他几乎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了学习上,收获自然也很大。

就在他担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之后,率军多次粉碎日军大扫荡,还多次痛击妄图蚕食根据地的伪军,尤其是1943年筹划的奇袭驻守八公桥的伪军孙良诚部的战斗最为干脆利落,经此一战,华北日伪军为之心惊胆战。

要知道,当年的孙良诚部本是国民党39集团军所辖的正规军,公开投敌后被汪伪南京政府扩编,武器装备、战斗力等方面都不容小觑,还一直充当日军大扫荡、清乡的前锋。

至于八公桥,正是孙良诚司令部所在地,深沟高垒的围寨工事让这支伪军以为可以高枕无忧,气焰也是十分的嚣张。

为了迅速打开反扫荡的局面,杨得志决定先拿孙良诚部开刀,一旦将其铲除,就相当于斩断日寇锋利的爪牙,还能对其他伪军形成很强的震慑作用。

可就在制定战略战术之际,他利用之前的学习心得及作战经验,大胆提出作战计划。

“都说擒贼先擒王,我建议采取牛刀子掏心战术,出其不意直接捣毁八公桥的敌人老巢,打掉孙良诚总部,再收拾各路伪军!”

为了打消指战员们的心头疑虑,杨得志再度在作战会议上说明利害关系,还提出了果断出手的4个有利条件,他坚信此战必定可以大获全胜。

图|杨得志指挥作战

11月16日夜晚,趁着敌军警备最为松懈之际,我军出其不意接近敌军总部,就在我军战士们端着刺刀现身敌军眼前之际,对方只剩下束手就擒的份,正如孙部参谋长事后懊悔地感慨。

“万万没有想到,贵军会趁这种狂风之夜来打八公桥,真是神兵,真是神兵啊!”

当年奇袭八公桥一战,我军大获全胜还得到了很重重要军备物资,即便孙良诚在此战中侥幸逃脱被俘,此后的残部群龙无首,只能缩回各个据点,而他们先前盘踞的农村地区终于再度回到抗日军民手中。

可以这样讲,杨得志的战斗才能多半是在实战中总结、尝试出来的,虽说他在文化素养层面上起点很低,可就凭借着一股不认输的劲头,他得以自我修炼成军中可圈可点的军事人才。

1954年,从朝鲜战场回国后,他有幸进入南京军事学院深造,当时的他既是学员又是战役系主任。

在杨秋华的回忆中,父亲杨得志当年因为学习基础不理想,特别是数学这种专业性极强的学科总是感到十分吃力,即便如此,他依旧认认真真地学习着,哪怕是炎炎夏日,光着背搭块湿毛巾也不曾放松过自我要求,家中的学习笔记也是数不胜数。

正是这股不服输、敢挑战的精神,再加上不断的自我军事素养提升及丰富的阅历,让他在众多高级将领中脱颖而出,还得到了邓公的肯定与重用。

三、老骥伏枥,身披战袍扬军威

1978年底,面对越发扑朔迷离的中越关系,党中央决心狠狠打击越南的嚣张气焰,来一场自卫反击战,战场分为东线、细线,东线由许世友负责,细线则由68岁的杨得志负责,要知道,西线的作战环境极为严苛,高原作战难度可想而知。

1979年1月7日开始,杨得志便开始仔仔细细侦察地形,20多年的调研勘察后,他给出的作战方案被党中央立即批准。

谁能想到,就在2月17日战役打响开始,他的老胃病就一直折磨着他,甚至一度出现胃出血的情况,后续甚至出现休克的情况,即便被火速送往北京接受治疗,他也不曾对前线作战情况放松过丝毫警惕。

1980年2月,在邓小平的力荐下,杨得志接手总参谋部,这一重大任命给他带来的并非平稳,反而是我军全面展开精简整编工作。

大力裁减机关、压缩非战斗人员及保障部队,总参谋部必须以身作则,杨得志深知,最好的工作方法便是做通思想工作。

就这样,总参谋部师以上干部会议上,他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而精简整编就是实事求是的结果之一。

图|杨得志与许世友

如此大刀阔斧地精兵简政,集团军编成内各兵种的火力、突击力、机动作战能力都比先前增强很多,除此之外,杨得志还将邓小平“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度贯彻。

1980年9月,他提出的“未来作战研究班”设想得到党中央的一直肯定,如今回看,他主帅总参谋部之际,正逢我军史上最大的一次整编,也是解放军全面走向现代化、正规化的开始。

国人都为当下解放军的强悍感到骄傲,殊不知,早在四十几年前,恰恰是杨得志等中央军委领导人的孜孜以求,才得以锻造出如此钢铁之师,杨得志注定是我军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功臣。

结语

在杨秋华的回忆中,父亲杨得志时常告诫孩子们“党员就没得什么好事”,这也是老将军毕生坚守的准则。

1987年11月,就在他历任从参谋部后,依旧在中顾委发挥着余热,正如他当年发出的那句灵魂叩问那般。

“老百姓有困难,不找我们找谁?”

1994年10月25日,杨得志病逝于北京,党中央对他的一生做出高度评价,要说这位踏实肯打的开国将领,注定是新中国当之无愧的功臣!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