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演义》相关考点

柯远说文学 2025-03-12 11:02:38

第一节《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一、三国故事的长期流传与发展

1、王沈《魏书》:“太祖以卓终必腐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刘义庆《世说新语》:“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为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杀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魏晋六朝: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

2、隋唐宋

(1)民间传说、说话

《大业拾遗记》

曹操谯水击蛟 刘备檀溪跃马

(2)文人对三国人物的仰慕评价

《蜀相》

《东坡志林》:

涂巷中小儿薄,其家劣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3、金元:平话、戏曲

《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

二、关于罗贯中及《三国志演义》的成书时间嘉靖本《三国志演义》:晋平阳侯陈寿史传 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两朝志传》《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三国志演义》的主要版本

明嘉靖壬午年(1522)《三国志通俗演义》

万历年间刻的《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叶昼伪托)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三国志演义》

第二节 在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

一、渴慕明君良臣

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

(一)政治上向往仁政 (二)人格上注重道德 (三)才能上崇尚智勇

二、在悲怆和迷惘中追寻传统

(一)悲剧情怀

1、儒家道德理想的碰壁

2、人物命运的悲剧色彩

蜀国失败的原因:

(1)实力相差悬殊。(2)孙刘联盟多次遭到破坏。(3)北伐战略被魏军识破。

(二)功业心的颠覆与嘲讽

孙策之死——曹操之死

(1)当时皆位极人臣,此后没再建立大功业,便迅速死亡。

(2)两人临死前,小说都安排道士将他们戏辱一番。

(3)通过于吉和左慈对他们的羞辱,颠覆与嘲讽了孙策与曹操功业之心及“三不朽”观念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节 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

一、虚与实的结合

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毛宗岗:据实指陈,非属臆造,堪与经史相表里。

章学诚《丙辰札记》:七实三虚

主体主干是史实,这是“七实”;另外还有大量虚构表现理想,这是“三虚1、桃园三结义

罗贯中正是借此解决了历史小说与史书的不同写法。

赤壁之战

虚构的作用

(1)可以通过逻辑的推理,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历史可能性,弥补历史的不足与局限。

(2)可以使小说深入到史实隐而不见的底层,创作出比历史的表象更加深刻、更具思想性的历史文学。

二、非凡的叙事才能

汉朝灭亡 魏蜀吴兴衰 魏蜀矛盾斗争 蜀国 诸葛亮 隆中决策 晋朝一统

1、周期性的叙事结构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叙三国不自三国始也,三国必有所自始,则始之以汉帝。叙三国不以三国终也,三国必有所自终,则终之以晋国。”

毛评本第一回:“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1)这种历史宿命论的观念表征了王朝兴衰循环的道理,比之《三国志平话》因果报应的历史宿命观,已经是一种切实的历史观念。

(2)从合到分再到合,显示出对动乱必将趋于安定、分裂必将达致统一的渴望和信心。

2、板块式结构方式

赤壁大战:舌战群儒、蒋干盗书、黄盖诈降、横槊赋诗、草船借箭、连环记、借东风、华容道

3、魏蜀吴的主次安排

小说以蜀汉为中心,把曹魏作为蜀汉的对手,又增加了东吴作为陪衬,显示出鲜明的道德取向。

第一回描写了桃园三结义刘关张的结合与曹操小时候的劣迹及“奸雄”称号的由来,表现了仁主与叛臣、明君与奸雄之间势不两立。

三顾茅庐

通过三回的篇幅,渲染了诸葛亮的登场,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诸葛亮的旷世奇才和潇洒风度以及关羽、张飞的急躁之态。

有宾有主,虚实相生 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情景结合,铺垫渲染 三、全景式的战争描写(一)复杂多样的战争形态

(二)重视战争中的人

1、突出智斗

(1)自以为高明的蒋干,先为曹操、周瑜所利用,又最终为诸葛亮所操控,成为一个表演于众人面前的小丑型的人物。

(2)既将发生的大战,因这一小小穿插,显得妙趣横生。

2、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曹操横槊赋诗

(1)忙中偷闲、松紧错落的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又有紧张的戏剧性场面。

(2)展现了一位自负而性格极为复杂的诗人兼政治家的动人肖像:既豁达开朗,又凶狠暴虐,同时又为年迈体弱所困扰。

小说将人物打出常轨,破坏感情结构的稳定性,把潜在意识、人格挖掘出来,在情感失衡与恢复平衡的过程中,揭示人物内心隐秘。

四、人物塑造

《三国志演义》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表现为鲜明的单一性、稳定性与和谐性的特点。但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作者围绕人物的特征化性格,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人物性格在单一性和单纯性中,呈现出某种丰富性和复杂性,成为单一与丰富、单纯与复杂的组合体。

(一)曹操

1 古今来奸雄第一奇人,是矛盾的完美统一体。

2、威主、智士、良将三重性格相重叠。

听荀彧勤王之说,而自比周文——忠 黜袁术僭号之非,而愿为曹侯——顺

不杀陈琳而爱其才——宽 不追关公以全其志——义

(二)关羽

1、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武艺超群、勇敢刚毅、忠贞义气

2、性格缺陷:刚而自矜、勇而无谋、傲慢自负

温酒斩华雄 秉烛待旦 过五关斩六将 义释曹操 刮骨疗毒

(三)诸葛亮

1、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高超的政治智慧、非凡的谋略辩才、操守的不同寻常、伟大的儒家政治家

2、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迎合民间趣味

3、性格缺陷:锋芒毕露、傲慢清高、自命不凡

齐裕焜《镜像关系:魏延与关羽》

1、嘉靖本《三国志演义》中,魏延与关羽有相似的面貌,相同的性格,构成镜像关系。

2、通过展现诸葛亮/杨仪与关羽/魏延的矛盾关系,《三国志演义》作者对中国传统政治中文武不和、将相争权以及明初现实政治作了思考。

3、毛宗岗对嘉靖本作了许多改动,美化了诸葛亮,魏延的形象也统一为“叛将”,与忠义典范的关羽毫无共同点,解除了毛本之前《三国志演义》中魏延与关羽的镜像关系,也消解了《三国志演义》文本中历史叙事话语与民间叙事话语的内在矛盾。

诸葛亮与魏延的矛盾

(一)刘备

1、明君仁主:为人忠厚、仁民爱物、诚信天下、知人善任

2、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第四节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一、历史演义的繁荣

二、列国系统的小说

三、隋唐系统的小说

四、明末的时事小说

五、对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广泛影响

六、《三国志演义》在国外



0 阅读:4

柯远说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