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2024年财报:利润翻倍的背后逻辑
3月28日,长城汽车发布2024年财报,全年营收2021.95亿元,同比增长16.73%;净利润126.92亿元,同比激增80.76%。这一成绩在行业整体盈利下滑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销量微增,利润为何暴涨?
2024年,长城汽车全球销量123.45万辆,同比仅微增0.37%,但净利润却实现近翻倍增长。核心原因在于产品结构优化:
高单价车型占比提升:坦克品牌销量23.22万辆,同比增长42.57%,魏牌车型均价超25万元,推动单车收入提升至16.38万元,同比增加2.3万元;
海外市场高溢价:海外销量45.41万辆,占总销量36.8%,境外业务毛利率达18.76%,显著高于国内水平;
成本控制:原材料成本占比下降1.24个百分点,应付账款周期延长至193天,缓解资金压力。
新能源领域,长城汽车全年销售32.22万辆电动车,同比增长25.65%,但占总销量比例仅为26.09%,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其智能化技术如Coffee Pilot Ultra智驾系统和Coffee OS 3智能座舱系统已部分搭载于魏牌蓝山等车型,但市场渗透率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全球化布局成为另一增长引擎。印尼、匈牙利工厂的投产助力海外销量同比增长44.61%,累计海外用户超180万。不过,北美市场仍被排除在外,主攻南美、东南亚等“低风险”地区。
2024年,国内车市价格战白热化,超70个品牌、330款车型卷入降价潮,行业利润率降至4.3%。长城汽车选择“避战”,收缩低利润车型(如欧拉),集中资源发展坦克、魏牌等高价值产品。这一策略虽保住了利润,但也导致销量增速停滞,与比亚迪、赛力斯等新能源车企的销量差距进一步拉大。
财报显示,长城汽车经营性现金流达277.83亿元,同比增长56.49%,为其技术研发提供支撑。2024年研发投入约104.5亿元(按营收5.17%测算),重点投向智驾系统、混动架构等领域。不过,其智能化进展仍落后于新势力,例如无高精地图NOA功能尚未全系标配。
总结:一场“精打细算”的胜利
长城汽车的利润增长,本质上是通过产品高端化和海外溢价对冲了国内市场的低价竞争。但这一模式可持续性存疑:
高端车型依赖小众市场(如越野车),规模天花板明显;

海外市场受地缘政治影响较大,例如俄罗斯工厂产能利用率已达165.61%,后续扩张空间有限;
新能源转型缓慢,面临比亚迪、吉利等品牌的挤压。
长远来看,长城汽车需要在智能化、电动化领域加速突破,否则可能陷入“燃油车利润高但市场萎缩,电动车有市场但利润薄”的困境。2025年,随着价格战持续,这场“精打细算”的生意将面临更大考验。
(完)
本文数据来源:长城汽车年报及公开行业分析,部分观点参考第三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