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提及绵竹之战,很多人往往会想到年仅19岁的诸葛尚。演义中,他一挑二,击退邓忠和师篡,其武力之高隐隐可担得起三国后期第一人。
然真正的战争往往是由主将和军队的综合战力决定的。蜀军不出意外败北,诸葛瞻、诸葛尚父子临阵战死。
蜀汉的国运也在263这一年画上了休止符。
那么,诸葛瞻为何放弃据险而守,反而选择在绵竹与邓艾决战呢?
阴平奇袭:邓艾的致命一刀263年,曹魏三路伐蜀,钟会率主力与姜维对峙剑阁,邓艾却率三万精锐绕行阴平古道。
这条“七百里无人区”的山路,悬崖绝壁、毒瘴弥漫,连当地猎户都视为禁区。
但邓艾以六十高龄亲自攀岩开路,甚至裹毛毯滚下摩天岭(《三国演义》经典桥段),硬生生凿出一条生路。
你说,他不成功谁成功?
当这支“天降神兵”突然出现在江油关时,守将马邈的心理防线崩溃了——他虽设伏兵阻击,但面对魏军百战精锐,蜀军二线部队的抵抗如同螳臂当车。
没错,马邈大概率是有派兵阻击过邓艾的军队。因为邓艾曾令部将田章直出江油,期间他攻破了蜀军的三座堡垒。
面对这样的局势,马邈选择投降,也无可厚非。
江油失守的消息传到成都,朝野震动。
此时蜀汉主力被姜维带往剑阁,成都仅剩不足两万卫戍部队。面对邓艾的奇兵,蜀汉唯一能派出的将领,竟是毫无实战经验的“官二代”诸葛瞻。
诸葛瞻的困境:光环与现实的撕裂作为诸葛亮独子,诸葛瞻自幼被寄予厚望。他工书画、通经史,蜀人因其父之名“咸爱其才敏”。然而,诸葛亮去世时他仅八岁,未能继承父亲军事衣钵。诸葛亮没能带他在身边历练,这是最大的遗憾。
36岁的诸葛瞻虽官至卫将军,却从未指挥过一场战役。
当邓艾突破江油、直逼涪城时,诸葛瞻的决策暴露出致命短板:
1. 错失涪城天险:涪城(今绵阳)是成都平原北大门,山地险峻,易守难攻。尚书郎黄崇(名将黄权之子)力劝诸葛瞻抢占险要,甚至“至于流涕”。但诸葛瞻犹豫不决,最终被邓艾击溃前锋,被迫退守绵竹。
2. 卫戍部队的致命伤:诸葛瞻麾下多为成都守军,平日疏于战阵,而邓艾残部虽仅剩万余,却是常年与蜀军交手的精锐。《三国志》直言:“忠、纂战不利…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魏军背水一战的狠劲,远非蜀军可比。
绵竹决战:一场没有胜算的豪赌退守绵竹后,诸葛瞻面临更残酷的选择:
死守城池:若拖住邓艾,剑阁姜维或可回援,但粮道被断的姜维自身难保;
出城决战:胜则绝处逢生,败则加速灭亡。
最终,诸葛瞻选择背水一战。这背后有三重推力:
1. 政治绑架:益州本土派(如谯周)早已心属曹魏,刘禅摇摆不定。若继续龟缩,投降派必然煽动舆论瓦解军心。
2. 心理博弈:邓艾故意示弱,初战派子邓忠、部将师纂佯败,诱使诸葛瞻误判形势。《华阳国志》记载,魏军甚至“筑台以为京观”,实则虚张声势。
3. 道德困境:诸葛瞻临终前痛陈三罪:“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与其苟活背负骂名,不如以死明志。
然而,当两军真正交锋时,蜀军的溃败堪称惨烈——诸葛瞻、诸葛尚、张飞之孙张遵、黄崇等主将悉数战死,士兵“一触即溃”。
此战无关战术,纯粹是“业余队”与“职业队”的差距。
结语陈寿因私怨贬低诸葛瞻“无能匡矫”,但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评价更为公允:“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作为诸葛亮之子,他背负着无法企及的期待,却以最壮烈的方式践行了忠义。
蜀汉的灭亡早已注定:
战略失误:姜维九伐中原耗空国力,却忽视阴平防务;
内政腐败:宦官黄皓弄权,导致江油、涪城防御形同虚设;
时代洪流:天下大势已归曹魏,即便诸葛亮再生也难以逆转。
诸葛瞻的悲壮,看起来恰是蜀汉末世缩影——一群继承父辈荣光的年轻人,在帝国余晖中走向注定的终局。
说到底,当邓艾翻越阴平的时候,蜀汉的命运早已注定。
诸葛瞻的选择,不过是给这场胜负已定的战役添上一笔忠臣之后、不负家国的浪漫悲情浓墨重彩。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华阳国志》)
在你看来,诸葛瞻为何要在绵竹决一死战呢?他听从黄崇的建议,是否有转机呢?
欢迎评论区留言,友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