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一般来说: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
但在乱世年代,有时候,贪生怕死也是常态。
今天,且来盘点一下,三国演义之中,7位贪生怕死之武将,看看他们如何个怕死法?
张郃:沙场老油条,逢凶化吉第一人张郃虽名列河北四庭柱、曹魏五子良将,却以“善逃”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后,袁绍七十万大军尽丧,独他和队友高览转身投曹;穰山遇赵云,藏锋避战,反观同袍高览,一枪毙命;潼关逢马超,虚晃二十回合便抽身退走。此君屡战屡败,屡败屡逃,竟活至古稀之年,堪称三国第一“滑头”。
后人有诗叹曰:“沙场血雨几时休?张郃一笑解千愁。莫道英雄皆赴死,逃得性命是良谋!”
于禁:三十年威名,一朝跪地乞降于禁治军严整,深得曹操器重,更成曹营外姓将领假节钺第一人。然襄樊之战风云突变,关羽水淹七军,降将庞德宁死不屈,于禁却伏地求饶。曹操闻讯长叹:“三十年君臣,竟不识其怯懦至此!”
后世评曰:“半生功业付东流,膝下黄金换命留。若使当年身战死,何须史笔写春秋?”
夏侯杰:张飞一吼碎肝胆,千古笑谈胆气无长坂桥头,张飞三声大喝震曹军。前两声令曹操心悸,第三声竟吓得夏侯杰肝胆俱裂,坠马而亡。一介武将,未战先殒,实为奇闻。
后世讽之:“百万军中一吼摧,夏侯肝胆化飞灰。若言沙场谁最怯,桥上惊魂第一魁!”
夏侯楙:膏粱子弟弃长安,子午谷中留笑柄魏延曾献“子午谷奇谋”,断言只需五千精兵,十日可抵长安,夏侯楙必弃城而逃。虽诸葛亮未纳此策,然夏侯楙临战表现印证其言:见蜀军旌旗,竟率数百亲兵仓皇南逃,徒留“膏粱懦弱”之名。
后人戏称:“长安城下马蹄疾,未战先逃似小儿。若问三国谁怯阵?夏侯楙名榜上题。”
曹爽:手握重兵畏司马,高平陵变断三族曹真英雄一世,其子曹爽却优柔寡断。高平陵之变时,曹爽手握天子、粮草、勤王之兵,本可一战定乾坤,却畏司马懿如虎,拱手交权,终致三族尽灭。司马懿笑曰:“豚犬尔,何足惧哉!”
史家评:“父辈英风子辈衰,兵权在握竟成哀。若将胆气分毫用,司马焉能掌九垓?”
吕布:白门楼前乞活命,方天画戟亦低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本为美谈,然下邳城破,吕布被缚白门楼,竟向曹操哀告:“明公若饶性命,愿为帐前走卒!”曹操嗤笑:“缚虎焉能不紧?”一旁刘备补刀:“公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一代飞将,终因贪生失节,沦为笑柄。
后人叹:“画戟无双勇冠群,白门乞命丧英魂。贪生纵有千般力,不及三分忠义存。”
樊能:孙策阵前一声喝,魂飞魄散赴黄泉江东小霸王孙策征刘繇时,于牛渚滩遇敌将樊能。策挺枪跃马,暴喝如雷,樊能竟被当场惊死,步了夏侯杰后尘。
可谓是:“喝破长江水倒流,樊能惊毙马空留。孙郎霸气冲霄汉,怯将何须动戟矛?”
结语:怯战者鉴,勇烈者铭观此七人,或逃或降,或惊或懦,皆因贪生一念,毁尽平生功业。
反观张任宁死不降、典韦死守辕门、周泰遍体护主等等,方显英雄本色。沙场无情,怯者留骂名,勇者铸传奇。
后人读史至此,当思:生死之间,气节为先;青史昭昭,胆魄为鉴!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在你看来,三国演义之中,还有哪些是贪生怕死之人呢?
欢迎评论区留言,友善交流!
诗写的不错。那为什么不动脑筋想一想,贪生怕死的都是曹魏将领,那曹魏反而是最强的国家,这不是搞笑吗?想想逻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