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为何要炸掉西湖边的秋瑾墓?

羽昕 2025-01-26 16:54:57

秋瑾女士是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革命家,无论是在辛亥革命还是妇女解放运动中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挽救处于危亡之中的国家,为了推翻几千年来“吃人”的封建制度,秋瑾女士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救亡图存的革命中。

可令人感到万分心痛的是,1907年在浙皖起义失败后,秋瑾女士留守大通学堂,被清军包围,她毅然决然地说:“革命要流血才能成功。”

面对清军,秋瑾女士毫无惧色,在残酷地审讯下仍旧守口如瓶,最终只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一句诗,其中充满了她对于这浊世的憎恶与不满。在死亡面前她的心中只有对封建统治的悲愤。

而在秋瑾女士辞世时,她才年仅33岁,鲜活热烈的生命就这样永远定格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而在《十年秋瑾墓 百年侠女魂》中也记载了,在秋瑾女士辞世后,她的墓地曾被迁动十次,而每一次中都暗含了一段与时代紧紧相连的历史故事。

虽然秋瑾女士的革命生涯被终结在1907年,但她曾做出的贡献却令人钦佩,并且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在《西泠桥畔秋瑾墓》一文中记录道,秋瑾女士1875年于福建出生,字璿卿,别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在1890年与父亲入湘,21岁嫁给了湘潭一位富家子弟王廷钧,而后王廷钧在北京卖官,全家也随之迁入京中。

秋瑾女士生活的年代风雨如晦,大有“国破山河在”的危亡之感,而这一切也都被秋瑾女士看在眼里,她深刻地意识到如果没有革新,那么国家几乎危在旦夕,封建统治的压迫,清政府的腐败与不作为让她忧心忡忡。

秋瑾女士深感不能再坐以待毙,她自小就崇拜自古以来的英雄豪杰,于是她决定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冲破枷锁,东渡日本求学,并积极参加日本留学生发起的革命活动,在东京加入了中国留学生辉光所设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

在《风流文采教占尽 羡煞胸多记事珠——略说激进的旧民主主义者吴芝瑛女士》一文记述了她送别秋瑾女士时的场景。

吴芝瑛女士写道:“驹隙光阴,聚无一载;风流云散,天各一方。”

秋瑾女士不仅革命思想超前,同时在文学上颇有造诣,每每心有所感,都将自己的志向与情感寄托在诗文之中,她也同样作词相和。

也是在日本,她结识了一批同样有着进步思想的青年,其中就有蔡元培、徐锡麟和陶成章等人。随着不断接触进步思想,秋瑾女士越来越清晰男女平权的重要性,在封建统治下,女性的地位一直很低,难以获得应有的尊重,这显然糟粕,是落后的思想。

于是她便以“鉴湖女侠”的笔名开始创作各种呼吁妇女觉醒的文章,鞭辟入里地揭露了旧社会制度的丑恶,她在杂志中写道:

“诸位,你要知道天下事靠人是不行的,走要求己为是,当初那些腐儒说什么‘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夫为妻纲’这些胡话,我们女子要是有志气的,就应当号召同志与它反对。”

次年,秋瑾女士重返祖国加入了光复会,后又再次身赴日本,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

1906年,秋瑾女士再次重返祖国,1907年秋瑾女士回国创办了《中国女报》,力求唤醒中国女性,打破桎梏,追求男女平权。

同年,徐锡麟领导发动浙皖起义不幸失败,秋瑾女士也于不久之后遭到迫害致死。

在秋瑾女士牺牲前,曾托付给吴芝瑛女士,如果自己过失,希望被葬在西泠桥畔。

据记载,在秋瑾女士牺牲后,吴芝瑛女士则冒着极大的风险,讲秋瑾女士的灵柩从绍兴秘密运到杭州,葬于西冷桥畔。并亲书“鉴湖女侠秋瑾之墓”。

可是由于时局动荡,清政府又要求将秋瑾棺木迁葬至湖南,与她的丈夫王廷钧同葬。

再之后,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秋季女士的灵柩才得以迁回原址,孙中山先生还为他亲笔写下了挽联。而文献记载,在此期间,秋瑾女士的棺木竟然被迁葬了六次之多。

然而秋瑾女士坎坷的身后事还没有结束,迁回原址后,她的灵柩又先后迁了两次。进入文革时期,时局动荡,秋瑾女士的墓园被无情的破坏,就连遗骨都不知所踪。

而秋瑾女士的两位孙女王玉林和王家梁姐妹则向邓颖超写信,希望能够重寻秋瑾女士的遗骨。经过不懈的努力,并经过专业人员的鉴定,终于找到并确定了她的遗骨。

时至1981年,秋瑾墓终于有回到了西泠桥畔,秋瑾女士从前的遗愿也再次得以实现。在西泠桥畔,秋瑾墓也得到了重建,并且将从前革命英豪们赠与她的题词都篆刻在了碑石上,同时还雕刻了一座高2.5米、由汉白玉雕成的秋瑾立像。

秋瑾女士虽然只在这世上停留了33年,却留下了许多熠熠生辉的闪光点。在彼时恶劣的环境中,秋瑾女士仍旧不向所谓的命运低头,义无反顾地割舍下自己从前的人生,选择加入进步的组织,宣传革新的思想。为了实现伟大的志向,她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秋瑾女士虽然辞世百余年,但她的精神却应用被铭记心中。她的墓冢的每次迁移都象征着时代格局的变化,为了解放中国,在辽阔的疆土下,还埋葬着每一位革命斗士的遗骨,也封存了他们永垂不朽的英魂,为后人前行保驾护航。

0 阅读:3

羽昕

简介: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碰撞,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杂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