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400杯亏3500元,做咖啡还是搞慈善?

品影金 2024-03-25 21:13:17

“有人精打细算,有人满不在乎。”

精打细算的店,一杯咖啡卖25,不买个套餐还会被白眼相向;满不在乎的店,则把定价权完全交给了顾客,推出了“不定价”模式。

哪怕开业第一天已经证实亏损巨大,不定价咖啡店的店主依旧坚持,并表示希望通过咖啡文化,“带给社会一些本真的东西”。

这种操作,究竟是做咖啡还是搞慈善?或许都不是。

01 把定价权交给“上帝”

大概十天前,杭州工业园区的一家小小咖啡店突然爆火。不少本地市民和网红都驱车赶来,大老远就为了到这家店一探究竟。

究其原因,是店主推出了“不定价”活动,探索将店内咖啡的定价权完全交给顾客的全新销售模式。

当被问及活动期间是否盈利,店主给出了预料中的否定答案,并表示光是第一天就亏损巨大。卖了400杯咖啡,损失3500元,平均一杯咖啡就损失近10元。

甚至还有人点了10杯咖啡,只给了6.6元钱。

很多人表示这个店铺纯粹是靠“吃亏”上了热搜,不少网友对此店是否能开下去持悲观态度。

“这是在考验人性,不出三个月就得倒闭!”“这个老板在玩经济学里价格歧视那一套,只是市场定位搞错了,咖啡圈不好混啊。”“既不懂人性,又不遵守商业规则,只会亏钱。”

还有不少网友给店主支了很多招,想要改善店内如今亏损的情况。

然而店主并没有采纳。不仅如此,他的店内还没有语音播报收入情况。也就是说,哪怕真的只付款0.1元,在店里也不会收到任何异样的目光。

02 搞营销还是做慈善?

虽然店主亏损了3500,但连上两个热搜的价值,显然已经远远超出这个价格了。

这不禁让人怀疑背后是否有什么营销套路,毕竟类似的慈善营销案例实在不少。

大到百雀羚,通过“涌泉相报”慈善活动,用义卖的方式救助树木,并具体每一单救助的数量,给顾客足够的参与感,一举打通从慈善到销售的变现渠道,创下3小时售出10万件的记录。

小到淘宝为每个商家提供的“公益宝贝”渠道。只要顾客在有此标识的商品页面下单,每一次成交后,商家都将为慈善机构捐款一定金额。

一方面提高商品权重,商家满意;另一方面,让顾客参与进公益活动中,满足顾客成就感;同时还变相提高了淘宝在顾客心中的品牌形象,一举三得。

结合这些案例,我们再来看此次不定价咖啡事件。

对于传统商业模式来说,定价不仅决定了收益水平和顾客群体,还是企业和品牌对自身价值进行定位的一个筹码。

如今这家店将定价权交给顾客,不仅放弃了筛选功能,还将品牌的定位功能也交给了顾客,一切以顾客喜好至上,即便真在做慈善,营销效果也已经拉满了。

03 情怀的尽头还是品牌

被问及为何会这样做,店主则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行为,带给社会一些本真的东西。

这种情怀至上的画面,有没有感觉莫名熟悉呢?

曾经大火的锤子手机,靠着罗永浩“贩卖情怀”“理想至上”的营销手段,一度刷屏各大测机平台。

甚至有粉丝仅凭老罗一句话就能冲动下单,根本不看配置,哪怕到手后发现机子并没有想象中完美也不在乎。

2021年低调支援河南灾区5000万元的鸿星尔克,因“自身难保”的处境,被国人疯抢,抢货画面甚至上了热搜。

用户真的这么缺这一双鞋吗?显然不是。

自身难保+大额捐款的反差让顾客产生了一种“救助国产品牌”的冲动,这种冲动结合品牌发展历程,自然而然就演变成了一种情怀。

“我以前穿过鸿星尔克,不输国外大牌。”“自家的牌子当然要支持!”“日子过不下去了还捐了这么多钱,泪目……”

发乎情怀,止乎品牌。

这些由情怀聚集起来的粉丝,购买的自然也是情怀。而当品牌能给顾客提供情绪价值时,自然也会得到顾客粘性的回馈。

如今的不定价咖啡馆已经逐渐走上盈利正轨,并发展出了周边一批较为稳定的用户。

我们期待这种新模式能更加长久地走下去。

0 阅读:0

品影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