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下棋胜了乾隆,乾隆怒斥:不怕我砍了你?刘塘的回答堪称经典

新视野聊历史 2024-12-10 14:17:06

乾隆下棋被赢了,居然要砍人,这不是摆明了“玻璃心”吗?

乾隆皇帝,性格出了名的喜怒无常。别看他是风光无限的“十全老人”,但在朝臣眼里,他就是个随时可能翻脸的老板。一边要拍他的马屁,一边还得看他脸色行事,稍有不慎,脑袋就不保了。而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刘墉却能游刃有余,甚至在乾隆手底下混得风生水起,这绝不是运气好,而是靠智慧和眼力劲儿。比如这一次下棋事件,刘墉赢了乾隆后,差点就惹祸上身,但他凭着三言两语,把乾隆哄得乐开了花。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乾隆的性格问题:表面风光的“十全老人”,其实内心敏感自负

乾隆皇帝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个“完美君主”,不仅要管天下,还要管脸面。他下棋水平臭得一塌糊涂,却偏偏爱和大臣对弈。这不是为了比高低,而是希望别人输得“恰到好处”,让他觉得自己棋艺高超、智力超群。刘墉平时就明白这个“潜规则”,每次故意输得有分寸,维持乾隆的“自尊”。但这次因为分心工作,刘墉不小心赢了,戳破了乾隆的“完美人设”,这才惹得乾隆发怒。

乾隆的这种自负,其实从他对待身边人的态度就能看出来。对和珅,他是“既宠又防”;对刘墉,他则是“既用又试”。他喜欢聪明人,但又怕聪明人威胁到他的权威。这种内心的不安,让他对臣子既苛刻又多疑,下棋这种小事也能引发他的情绪波动。

2. 刘墉的智慧:会装傻才能活得久

刘墉为什么能在乾隆手下活下来?因为他懂得“装傻”。这次下棋事件,看似危机四伏,但刘墉的应对堪称教科书式的“危机公关”。他没有辩解自己赢棋是无意的,也没有直接讨好乾隆,而是巧妙地把问题引向“天意”和“民意”。他说自己赢棋,是因为乾隆心里挂念百姓,分了神,这才让他有了“侥幸获胜”的机会。这话一下子转移了乾隆的注意力,让他觉得自己不仅赢得起,还显得关心民生,脸面瞬间回来了。

刘墉的智慧就在于,他懂得“顺毛捋”,却又不显得奴颜婢膝。他装傻的背后,其实是对乾隆性格的精准拿捏。他知道乾隆要的不是一个忠臣,而是一个“聪明的奴才”。这种“高情商”让他在乾隆朝得以全身而退,甚至步步高升。

3. 历史环境的制约:乾隆时代的官场生存法则

乾隆朝的官场,说得好听是“才子云集”,说得难听就是“谄媚横行”。作为一个喜怒无常的皇帝,乾隆不喜欢“老实人”,更喜欢“会来事”的臣子。和珅贪,但会哄;刘墉正直,但会顺。他们都明白,乾隆不是个讲道理的人,而是个讲面子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刘墉的“装傻哲学”显得尤为重要。他不是不聪明,而是把聪明藏起来,在合适的时候才露一手。

这种生存法则,其实是当时政治环境的缩影。乾隆朝表面上国泰民安,实际上社会矛盾已经开始显现。对刘墉他既要维护乾隆的“盛世假象”,又要尽可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种“两面人生”,正是那个时代大臣的真实写照。

刘墉赢了乾隆,差点被砍头,但他用一番话把乾隆哄得心花怒放,既保住了自己的脑袋,也保住了乾隆的面子。这件事看似荒唐,背后却折射出乾隆朝的官场生态。乾隆作为皇帝,有才华,但也有缺陷;刘墉作为臣子,有智慧,但也有无奈。这种“君臣博弈”,正是中国古代权力游戏的真实写照。

0 阅读: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