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到了1948年的时候,我党和老蒋之间的局势已经僵持住了。怎么打破这个局面?毛主席就想出了一个很棒的法子,这法子就是渡江作战。
派三个纵队过江去打仗,这能把老蒋吓一跳,逼得他不得不把兵调回来防守。毛主席早就想好人选了,就是老蒋恨得牙痒痒的粟裕将军。
可粟裕知道毛主席的计划之后,想法就和别人不一样了。他连着三次发电报来说明自己的想法。这粟裕的做法,当时让党内不少人看不惯,马上就有人提出要把粟裕给换掉。
就在这个危急关头,陈老总挺身而出,给粟裕作保,还直截了当地说:“不管让谁来取代粟裕,那都得全军覆没!”
其实老早之前,粟裕将军就对往后的局势有着不一样的见解。大家都知道,让粟裕将军威名远扬的战争,那肯定少不了全歼蒋介石主力部队七十四师的孟良崮战役。
孟良崮战役打完后,粟裕照老样子开始复盘。经过好几次总结,粟裕察觉到,咱党在战场上连连获胜,不用再像以前那般小心翼翼了,在大规模战役方面或许也能有新的进展。
当然了,我们党也存在不足的地方,就是在人员和武器装备这块儿。国民党内部,因为党派之间的争斗,还老是爱好大喜功,在战术方面确实比不上我们党。可没办法,人家的硬件条件好。
我党面临着不少阻力,像对方有先进的武器,战士数量还远超我党数倍。大家都知道,要想得到天下,就得先拿下中原。老蒋他肯定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中原地带他是志在必得的。
当时我党面临困局,粟裕将军心里也有主意。粟裕觉得,要打破眼前这种僵局,就一个法子,集中兵力打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这样一来,当下的困境就能轻松解决了。
同时,粟裕把自己的想法总结好写了下来,然后上报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粟裕将军写好的时候都已经12月了。
而且,他这个想法可能跟当时军委的想法对不上,所以将军写完之后,就一直没送出去。粟裕作为一军的统帅,他不能光想着自己,还得顾全大局。
简单讲,粟裕觉得自己的想法特别契合当下的情况,可这么重要的事儿还是得谨慎些。这一耽误,一个多月就又过去了。等中央收到的时候,都已经是一月下旬。
粟裕将军在电报里添上“斗胆直陈”这四个字,为啥?他心里明白自己的想法跟中央的想法不一样呗。
粟裕将军这时候不知道,早在他刚写好(东西)的时候,中央就已经开过会了,会上确定了从中原战场调三个纵队南下渡江作战的行动。
而且人员都已经分配好了,去的就是粟裕将军。将军这封信就晚了那么一步,结果后面就这么难了。
二、斗胆直陈粟裕将军的信送到毛主席桌上的时候,主席还是特别重视。主席看完信,就叫人把信送到其他领导那儿去,还特地叮嘱一定要把信看完。
那肯定,周总理带着其他领导们,都仔仔细细地看了粟裕的战报。但是商量之后,中央还是打算按照原来的计划去做。
一月底,粟裕将军接到了中央的作战指示,就像之前商量好的那样,由粟裕带着三个纵队往南去。这计划可是中央经过慎重考虑才制定的,看毛主席给粟裕的信写得那么细致就能知道了。
主席在信里总共给出了三种渡江作战的法子,还把每个法子的好处和坏处都讲得清清楚楚的。信的结尾处写着“熟筹见复”这四个字,这是让粟裕好好考虑之后给中央回个信。
粟裕将军看到主席的书信,心里明白中央对此已经确定了。可他,对自己的想法还是特别坚定的。但这会儿看到中央的信,粟裕也犯起了犹豫。
往后的日子里,粟裕忙得一刻不停,两手都要抓。他一边筹备渡江战役开始练兵,一边接着研究自己的歼灭战术。
粟裕想了好几天,最后还是决定坚持自己的想法。然后,就照着之前的想法又给中央写了一封信,和上次一样,在信里还写上了“斗胆直陈”这四个大字。
粟裕发来的电报,毛主席向来都特别重视。这一回,主席还是仔仔细细地看了电报内容,然后跟身边的陈老总一块儿讨论起来。可他俩讨论完之后,主席仍然坚持原来的想法。毛主席一旦决定了的事儿,能让他改变主意的人可没几个,不过粟裕是个例外。
这边中央又一次收到了粟裕的来信,那时候党内有部分人对粟裕心里有意见,觉得他两次违抗中央的命令。
我觉得,把粟裕换了得了……
“粟裕可不能换,不管让谁来顶粟裕的位子,那最终就只有一个下场——全军覆没!”这时候有人打算把粟裕给换掉,一直坐着没动的陈老总听到这话就坐不住了,马上站出来替粟裕说话。
这边好久都没收到中央的回信,粟裕尽管有点失望,可还跟以前一样,两手抓,既练兵又钻研,两不误。
就在粟裕郁闷得不行的时候,陈老总突然回来了。嘿,见到老上司后,粟裕将军的心情一下子就舒畅多了。可这次回来,结果完全出乎陈老总的意料,他本是回来劝粟裕的,没想到反倒被粟裕给劝服了。
见到陈老总后,粟裕坦率地讲,当下这局势,自己留下来可比渡江的好处大多了。为啥?您想,要是三个纵队渡江的话,后勤补给那肯定是跟不上趟儿的,而老蒋,肯定不会给他们等着后勤跟上的机会。
后勤跟不上也就罢了,渡江南下的时候,那些重武器肯定是没法带的。把重武器也都丢下的话,这原本就没多少力量的军队,战斗力可就大大下降。
既没补给,又没重武器,这就意味着粟裕他们南下之后,只能先开展游击战了。这其实也没啥,可这三个纵队本来是能配备重武器打大规模歼灭战的,为啥现在非得抛下这一切,跑到南边去打游击?
现在这战斗都白热化了,打游击的好时机早过。而且,是让粟裕亲自带着队伍,他带走的那三个纵队肯定都是很厉害的,对中原的影响可大了去了。
最值得一提的是,老蒋可不一定会像他们想的那样调兵回去救援。老蒋自己的部队都是配备着重武器的机械兵团,他们费了好大劲儿才到达中原,现在让他们带着那些笨重的重武器往回走,怎么想都不实际。老蒋的多疑大家都知道,所以他是不会把地方军队放到江南这边的。
瞧着粟裕那侃侃而谈的模样,陈老总苦笑着说:“我被你说动了,下面你去说动主席吧!”
就这样,粟裕将军第三次鼓起勇气,大胆地给毛主席发去了一封长达三千字的电报。没多久,主席那边就有了回应,让粟裕和陈老总到西柏坡去商量事情。
这就有希望了。粟裕将军这一路上都特别兴奋。这边几个人畅谈了一整夜之后,毛主席笑着点头了,就打算照粟裕将军的想法去做。
从这时候起,华野有三个纵队就先不渡江,就在中原那片儿,由粟裕来指挥,打那种大规模的歼灭战。
那当然了,粟裕可没让毛主席失望。打那之后,粟裕在中原地区打了好多胜仗。就从这时候起,胜利的天平就朝着咱们军队这边倾斜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