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段祺瑞率兵入京——实力才是话语权的唯一保证!

龙哥影视剧大世界 2024-12-28 11:20:43

臣给皇上,再叩这最后一个头。

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临朝称制,颁布退位诏书,宣布大清灭亡,而袁世凯和隆裕太后商讨好具体的优待条款和明确供应金额后,最后给宣统皇帝叩了一个头,终结了一个时代,开启了一个时代,好与坏,功和过,只待后人评说!

在此之前,袁世凯早就和中山先生谈好了清帝逊位的一切条件,甚至还专门通过电话沟通了后续总统的具体归属,得到充分承诺以后,他正式开始了一出经典的“逼宫”戏码。

先是安排段祺瑞率兵入京,然后就是朝堂上的精彩表演:

袁世凯:北洋第二军统领段祺瑞,领兵入京,前方将士有本陈奏。

隆裕:袁世凯,奏事干嘛还要带兵来?

干嘛要带兵?

逼宫嘛,不带兵怎么行?

实力,才是话语权的唯一保证!带兵,隆裕太后乃至满朝的勋贵王爷们,才能静静听你说话,而不是但凡有逆耳之言就是一句“拉出去砍了”。

当然,如此明显的威胁,自然要遮掩一下,总不能太过分,毕竟还有一层君臣名分,毕竟还没有真正的撕破脸皮。

所以,闻听隆裕太后抓住了重点,袁世凯便赶紧给出了解释:

倒也没有多少人,不过是段祺瑞的一些亲随。

闻听如此,隆裕太后总算是放下心来,但随即就开始针对袁世凯:

隆裕:是你让他们来的?

袁世凯:不是。

隆裕:北洋军,不听你的吗?

袁世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臣以为,太后还是召见一下为好。

隆裕:那就让他进来吧。

有些话,非要说透吗?有些事,非要点破吗?

袁世凯对于北洋军的掌握,谁不清楚?段祺瑞到底受了谁的指派,谁不清楚?

试问,真要是袁世凯直接承认了,隆裕太后又该如何回应?

直接翻脸?掀桌子开打?

你有那个实力吗?满朝上下还有谁能和袁世凯一较高下?

所以说,有些事,不能说破,并非为了别人着想,而是给自己留够后路和余地!

话尽于此,挑理不成,硬刚不成,隆裕太后就只能妥协,只能让段祺瑞入朝觐见。

再看段祺瑞,迈着正步,带着亲率,手执偌大的请愿折,信步走向朝堂。

来到朝堂,威武霸气,一阵炫耀般的立正站好,高呼万岁,直吓得宣统皇帝一阵哆嗦,直吓得隆裕太后不得不壮着胆子给出一句问话:

段祺瑞,你要干什么呀?

然后,段祺瑞给了一段精彩的演说,痛陈利害,详尽阐述了袁世凯,啊,不对,前线将士们的心声。

太后,我前线战士在前线奋战已是四月有余,亲眼目睹,战火纷飞,百姓死于非命者,每日何止数万,我前线战士并不怕打仗,且以服从军令为天职,但这仗,我们打得太窝囊。

我先告诉你我们为什么进京,然后再告诉你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再打,但强调这两件事情之前,我必须告诉你们,我们已经征战四月有余,而且始终坚持服从军令,我们并未违背军人的基本原则,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没有错!

注意,段祺瑞的这段话,并不是冲着隆裕太后说的,而是冲着袁世凯,如此操作,更能将袁世凯的责任撇清,甚至能将袁世凯设置成为了对立面,尽全力保护了袁世凯。

这一仗,为什么窝囊?

这一仗,我们为什么不愿再坚持?

我大清要打仗为的是君主立宪,革命党跟我们打仗要的是民主共和,原来只是个国体之争,原来双方都是为了救国,这种仗,我们为什么要打?

既然都是为了救国,既然都是这个国家的有生力量,这一仗就是典型的内斗,就是国防力量的自我损害,这一仗毫无意义啊!

当然,段祺瑞到底懂得朝堂的规矩,或者早就有了袁世凯的严格交代,如此锐利的言辞,不可针对隆裕太后,因为后续的戏码还需要隆裕太后拍板,只能以“清君侧”的形式,将隆裕太后摘清,然后针对朝堂上的勋贵王爷们。

随即,段祺瑞话锋一转,霸道站在王爷们面前,开始指着鼻子骂:

我们听说,太后原本对共和立宪并无分殊,无非是几个王爷坐视江山社稷之危而不顾,坐视百姓生灵涂炭而不救,我前线战士决不能容忍朝廷有如此败类。

归根到底,还是按照“清君侧”的套路,我不针对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就是针对你们这帮尸位素餐,正事不干的勋贵王爷,如果就因为你们的反对,我们就得前线拼命,那么,对不起,我们不打了,爱咋滴咋滴!

这一招,成功堵上了王爷们的嘴,到底是实力说话的时候,哪个王爷还敢乱说话!

然后,段祺瑞可以转向隆裕太后,亮明自己的目的了:

我段祺瑞,今不揣冒昧,谨率全军将士,挥泪登车,冒死进京,向太后与各位王爷痛陈利害,国家社稷之重,远过我大清一姓君主,请太后明察。

请注意我强调的重点,“谨率全军将士”,冒死进谏,“希望”隆裕太后能够同意我们的奏请,勿因一姓君主而误了国家社稷!

翻译一下就是:赶紧逊位,别惹急了我!

总能抓住重点的隆裕太后,到底听懂了段祺瑞的威胁,赶紧追问:

刚才你说什么,前线的士兵都到北京来了?

没等段祺瑞回答,段祺瑞也压根就不用回答,赵秉钧便随即汇报了一个关键情报:

启禀太后,革命党炸死了良弼大人。

良弼,何许人也?

被称为“清季干将”,被推为“宗社党”首领,号称清末最后一位能统帅军队的将领,更是反对启用袁世凯的最强音!

良弼被杀,大清最后的可能消失了,可就算是最后的可能,还是清廷自认为的可能!

然后,隆裕太后就彻底慌了:

隆裕:袁世凯。

袁世凯:臣在。

隆裕:我让你到北京来,是保我们大清江山和我们母子性命的,现在,军队逼宫,这大清江山是保不住了,你孤恩负德,还有什么脸面见祖宗于地下。

袁世凯:太后责备的是,微臣罪该万死。

这个时候,说这些还有什么用?

这个时候,再追究袁世凯的罪责,是不是为时已晚?

人家说了,微臣罪该万死,你是能将其拉出去砍了,还是能够下道懿旨,将其拔翎夺顶,削职为民?

都不行吧!

那就只能乖乖听袁世凯的继续威胁:

民情风靡,士不用命,大事去矣,臣恐一面祸起萧墙,一面外敌入攻,到时,恐全尸亦不可得。

何谓祸起萧墙?

前线将士都进京了,段祺瑞都带头上折了,造反不是没有可能!

何谓外敌入攻?

段祺瑞回来了,武昌前线的革命党们自然会趁机占领更多的地盘!

内忧外患,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这对孤儿寡母将会落得何种境地?

全尸亦不可得!

言听如此,隆裕太后甚至都顾不上慌了,赶紧询问对策:

隆裕:那革命党是怎么说的?

袁世凯:朝廷派出的谈判代表,送来了革命党提出的条件,要是,要是我大清逊位,他们将答应太后提出的一切优待条件。

注意,是朝廷排除的谈判代表;注意,是“要是”,也就是“如果”;反正绝不是我的态度,反正我只是一个传话筒,仅此而已!

不仅不是我的态度,我还代表朝廷,代表隆裕太后给出了这般回应:

袁世凯:如此侮辱太后,臣已断然拒绝。

隆裕:先别拒绝,先别拒绝他,还是跟他们再谈谈吧。

袁世凯:太后,臣以为,已没有什么好谈的,古人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死何难,臣将与革命党血战到底。

我就是我,我是大清的臣子,我决不允许任何人侮辱太后,我帮你回绝了!

很明显,这是一招典型的“欲擒故纵”,我偏就这样说,逼着你反驳我,如此这般,和谈便不再是我的态度,逊位更不是我的逼迫,而是隆裕太后的意思!

当然,满朝都是清醒者,只是没人敢明说,直到庆王奕劻再也忍不住了:

袁世凯,你,你少惺惺作态,袁世凯,乱臣贼子,你个乱臣贼子,我打死你个乱臣贼子。

再看袁世凯的回应:

庆王爷,满朝亲贵,数你,数你最了解我袁世凯,要是连你都觉得我袁世凯的所作所为不是咱大清的最好选择,那你就打吧。

凭心而论,大清的灭亡已经板上钉钉,袁世凯的插手只会让清廷落得更好的结局,最起码不会出现流血,不会出现明末那般凄惨的局面,甚至还能保证清廷的优渥待遇。纵观历史,清廷的结局不可谓不完满,甚至有点便宜清廷的意思!

当然,庆王奕劻此举也有着自己的目的,那就是尽可能撇清自己和袁世凯的关系,尽可能向隆裕太后和满朝王爷们证明自己的清白,可就在好戏就要结束的关键时候,载振给出了一句差点让庆王奕劻吐血的劝说:

算了吧,阿玛,四哥没亏待过咱。

又是四哥,又是没亏待过,庆王奕劻还不容易撇清的关系,再次被弹了回来,一个巴掌绝对不足以表达庆王奕劻的恨铁不成钢!

没办法,戏还得接着演,责任必须要撇清:

奕劻:袁世凯,我跟你绝交。

袁世凯:庆亲王,咱们原本就没什么交情。

交情?

各取所需而已!

金钱堆砌罢了!

哪有什么永远的朋友,哪有什么永恒的友谊,只有利益,只有自己面前的路,仅此而已!

0 阅读:44